北京看湿疹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839605.html
Q:本期业绩下滑的原因,以及展望中长期的发展情况?
A:去年同期相比下降接近11.9%,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是销售规模的增长有限,第二是毛利率的下降稍快,第三是转型业务带来的相关影响。
这几年开发业务的增速相对有限,上半年的这个结算收入增长了11.9%,增速跟同行相比处于较低水平。第二是开发业务的利润率下降了,其中地价的占比在不断升高。从-年,地售比大概涨17%。这也会逐步体现在以后的结算利润,结算收入和结算利润上。今年跟去年同期相比,毛利率就从税后的24%降到了18%,同口径的未扣税毛利率从32%降到23%。总结这两点,销售的增长不足以对冲利润率的下滑。转型业务的效果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从14年开始逐步的从房地产开发转向的房地产开发、经营、服务并重,开发和服务经营,我们还投资不动产业务,那这一部分的会计政策是相对稳健的,按历史成本计价。不光不能重估,而且还给我们带来这个每年的折旧和摊销。每年的折旧和摊销累积下来的这个影响,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新业务、新赛道也有很多值得检讨的地方,比方说我们当时对完成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所碰到的难度,所需要建立的能力,当时是严重低估。我们也要改变这种看待新业务的贡献,即使我们所有的开发,所有的经营服务业务都都做的很好,它对传统的销售规模和利润的贡献还是有限,我还是优先它能形成工业的形成贡献的是一家公司的企业价值,或者说中长期的估值。主要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今年中期的业绩存在12%左右的下降。
长周期的增长逻辑肯定是是存在的,只是我们认为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在发生变化,我们的发展思维也会相应的要做调整。过多的去追求规模、速度为导向的线性思维,恐怕难以为继。对于万科来说,除了独立思考,我们也向优秀的同行学习借鉴,万科多年都坚持长期主义,稳健是万科的基调。我们确实也没有把规模和速度当成唯一的目标来看待,对吧?我们会在这个规模和效益之间,在短期和长期之间,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反复的去权衡,特别是在风险和收益这个方面的权衡。我们18年就提出来活下去,在我们的理念里面,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第二点,基本考量就在规模与能力之间的平衡,我们坚持先能力后规模。第三个方面的考量,我们的战略是城乡建设与美好生活服务商,我们坚持跟城市跟客户同步发展,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布局和能力也是长周期的考虑。口头回答问题,都非常容易,其实对业绩问题我们觉得最好的回答就是靠长期的行动。以变求变的的行动安排。对于不同业务,不同赛道都有下半年和未来中期的考量和安排。
Q: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出台多项调控政策,包括40%销售来拿地限制的,管理层如何看待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
A:政策一直是很明确的,主基调也很明确,当前的调控政策也都是围绕主基调。我们一直认为政策是拿来遵守的,对于从业的企业来说,我们也一直是按照这个政策和相关监管的要求。关于三大红线的问题,我们把不突破红线,保持良好的评级,良好的流动性优先考虑。尽可能在这个政策的市场环境下,让自己的收成能够越来越好,尽可能让各方满意一些。
Q:第二批集中供地的新规则,后续对万科在主要城市的投资态度的影响?未来什么时候万科会增加这个投资的力度?
A:双集中对市场来说,对我们来说都是新生事物,大规模的集中公开出让,对大家都有挑战,实际上我们也处在适应和磨合的过程,还在不断的摸索经验,政策的出发点还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公司本身并没有对第二轮出让热度做详细预测,但可以确信第二轮还是一如既往的坚持稳健的投资策略。量入为出的前提下,坚持战略导向,坚持投资标准,坚持投资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