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牧專題翻過這一頁,英雄即將起身

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xwdt/191016/7540336.html

本週為第三週,將陸續為大家介紹楊牧先生筆下有關人文歷史的詩。

楊牧不僅是位詩人,亦是位人文學者,因此,楊牧詩作中不時出現古今中外的文學典故。學術研究旨在揭開過往歷史文化的種種迷霧,也為今日的文明指引,文學創作則聚焦當下的興懷,或者都為生存、為生命而努力。面對過往陳跡,與不同時空之間同情共感,詩人所寫下的句子彷彿也帶有歷史積澱的內蘊。本周所選的六首楊牧詩,可以看到楊牧與歷史對話,在當下猶疑,彷彿前人追索的背影如此深長,成為了黑夜,也成為了紙上的墨跡。

今日所刊為第三首選詩:《卻坐》。由詩人郭哲佑為大家賞讀。

卻坐◎楊牧

Monyklyfheouerclambeincontrayezstraunge,

Ferflotenfrohisfrendezfremedly,herydez.

                 ——Gawain

屋子裏有一種秋葉燃燒的氣味,像往年對窗讀書在遙遠的樓上簷角聽見風鈴若有若無的寂寞。我知道翻過這一頁英雄即將起身,著裝言秣其馬檢視旗幟與劍逆流而上遂去征服些縱火的龍之類,解救一高貴,有難的女性自危險的城堡。他的椅子空在那裏,不安定的陽光長期曬著詩人郭哲佑賞析

「卻」作動詞有「退」之義,作副詞則有「倒、反」、「還、再」等義,因此「卻坐」既可以是空著椅子的「退離座位」,也可以是復而再來地「又坐」,甚或欲拒還迎地「反(而)坐」。而這個迴還的空間,在詩裡彷彿以「坐而書」與「起而行」來對比辯證,前半段為房內對窗讀書,後半段為英雄起身策馬冒險,再映照此詩做為詩集《涉事》的開卷作,則文學涉事與否,詩人涉事與否,在意圖上或在能力上,恐怕一直都有著「不安定的陽光」。若再細究,會發現這首詩其實不是一個單純的二元對立結構。首句「秋葉燃燒的氣味」,像一個儀式或刺點,召喚過往的情境,將詩人投擲至生命某個特定片段。在所有感官裡,「氣味」往往比視覺、聽覺更能召喚回憶,它能夠直接進入人類的情感與記憶中心,帶來更強烈的情緒化效果(注一);於是詩人被強制帶離當下,重回多年前的青年時代,遙遠之樓彷彿是洞悉世事的制高點,對窗卻不望遠,埋首書裡每一個輾轉的可能。翻頁過去,風鈴拂動,一遍遍交代了現實的寂寞。第五句的「我知道」既是兩邊的轉場,又是提醒、拉抬了第三個視角──如同許又方先生分析此詩所言,此處的「我知道」是一個「已然」(注二),從回憶再度扣回當下,書裡故事不受限制,這表示詩人清楚意識自己的隔閡。楊牧在《涉事》後記裡寫到,曾經的壯於閱讀而弱於分析判斷,是如此合宜於一個學生。但多年後重新憶起往昔,竟覺得這個遠行的啟示,相較於自己,原來是「有限的英雄」與「無盡的悲劇」;若當時的逃避與怯弱是印證英雄之有限,那麼這秋葉燃燒的氛圍,便是時間大神留下的悲壯痕跡。在中國文學傳統中,秋之悲不只在於時空滄桑變化,還在於個人老大無成的遺憾,火灼之葉彷彿是無邊落木墜入黃昏,那已是中年的再回首。留存在記憶裡的場景:靜與動,落筆與力行,畢竟是選擇了前者,但後者的姿態卻在書裡出現,像是某種啟示,又像是某種質疑與追悔,永恆地纏繞於心。而書裡寫的故事是什麼呢?詩題下引了兩句中古英語,來自英國中世紀的騎士傳奇《甲溫與綠騎俠》,是一首長篇敘事詩,楊牧曾將之翻譯為中文。在《涉事》的後記中,楊牧也將二句的中文譯出:他陟降無數域外陡削的山頭,漸行漸遠離開友伴策騎跋涉。一個彷彿無止境追索與戰鬥,對可能不存在的形上主體(是否有神?)信仰、追求、奉獻。當騎士的選擇是起身著裝,年少的楊牧卻是對窗讀書,這不知哪一個更令人不安?這首詩裡沒有給出答案,卻將詩收束在空而未撤的坐位,遂讓人再次反思詩題;卻坐之「卻」,不只是離開,還是再來。於是在此,詩作又往上翻了一層意義了:如果遠行的目標是歸返,那未曾遠行之人,是否也有歸返的核心?更繼續推想,如果將追索化為無形,那對窗讀書的我,是否也正跋涉著自己的荒野密林,通過種種考驗淬煉?這些問題,在詩集後記裡楊牧說:「文字符號為我展開的是嚴密,深邃的象徵和寓言,跌宕的聲韻,飄浮游離的旋律若即若離,可能我也和他一樣,經歷著永無止歇的戰鬥,渴望著休息」、「旗幟與劍是他挺進的姿勢,詩是我涉事的行為」,如果詩得以成就楊牧的「涉事」,那麼這首〈卻坐〉,無寧是其懺悟、辯解與告白。*注一:相較於其他感官,氣味能直接進入大腦的中樞系統,因此能直接影響情緒、記憶與荷爾蒙,年,兩位美國科學家理查阿克塞爾(RichardAxel)與琳達巴克(LindaBrownBuck)因嗅覺受體與嗅覺系統,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而用氣味召喚情感與記憶,最有名者為普魯斯特,其他歷來文學家關於氣味與記憶的描寫,可參考黛安?艾克曼(DianeAckerman)《氣味、記憶與愛欲:艾克曼的大腦詩篇》。*注二:許又方:〈詩學理念的實踐:讀楊牧的〈黃雀〉與〈卻坐〉〉,《東海中文學報》第36期,年12月。

作為台灣影響力最大的作家之一,楊牧留下的文學遺產十分可觀,無論詩、文、翻譯或論述,都有廣闊的眼界與深邃的內蘊。楊牧之詩以艱難著稱,詩中不只有詩人自己的生命感懷,還有超脫個人的哲思拓演,對萬物的深情追探,以及在茫茫時空中對歷史、文化與當下的流轉滄桑共鳴共振,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個生命的注腳,一則宇宙的切片。《他們在島嶼寫作·楊牧: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劇照本月臺灣著名的網路詩歌社群#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為紀念詩人楊牧,與台灣大學鄭毓瑜教授的「楊牧詩文研讀」課程合作,邀請六位青年詩人(曾琮琇、許嘉瑋、林餘佐、李蘋芬、利文祺、郭哲佑)輪流為楊牧詩作撰寫賞析,篇幅設定在一千至兩千字之間,希望能梳理詩中的典故義蘊,細繹詩意的推演,並與詩人的生平和其他著作相呼應,提供讀者一條可能的進路,讓楊牧的詩作感動更多讀者。適逢楊牧逝世一週年,遺著《微塵》亦將上市,皮下本著分享臺灣文學的初衷,將持續轉播「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團隊及六位青年詩人為大家帶來優質內容,以饗讀者,以敬詩人。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往期推薦

楊牧專題第一週:情詩

??

楊牧專題|詩歌,一則宇宙的切片

楊牧專題|或許是心動也未可知

楊牧專題|在戀慕裡,心是宇宙的倒影

楊牧專題|永遠不再的水田地帶

楊牧專題|我正坐在窗口等候張望,不知道你在學校裏怎樣

楊牧專題第二週:生命思索

??

楊牧專題|不要撩撥我久久頹廢的書和劍楊牧專題|過去和未來,現在我們將它關在門外楊牧專題|陽台上幾片落葉窸窣,像去年秋天刪去的詩楊牧專題|晚夏的薔薇,不象徵甚麼地,對著一隻蜂楊牧專題|她雙目所及,不是人間的聲色楊牧專題|“生命思索”系列最後一首選詩:台南古榕

楊牧專題第三週:人文歷史

??

楊牧專題|你去到的那個地方,像午夜驚醒的十字星

楊牧專題|這裡是一切動靜的歸宿,千山萬壑的起源

他们/她们在岛屿写作

一起读:台湾文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ingzia.com/jzpf/90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