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庆祝山东大学周年校庆,计算机学科创办50周年、计算机学院创建40周年,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特别推出“四十周年院庆纪念文集特刊”,陆续分享学院离退休教师及历届校友在山大计算机学院任教、求学历程、师生故事,展现学院文化以及变迁发展历程,从不同视角回顾学院办学四十年来风雨和辉煌,抒发学院师生及海内外校友的爱院荣院情怀。忆往昔、看今朝,学院必将在四十周年院庆来临之际,乘势而上、行稳致远!
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页(五)
——原DJL-1机项目组成员、学院退休教师郑玉林教授
本文分将六部分刊出:
一、前言
二、忆战友、忆同仁
三、DJL-1机的由来和研制进程
四、DJL-1的历史功绩
五、DJL-1项目给我的启示
六、后记
五、DJL-1项目给我的启示
DJL-1计算机的研制成功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要讲究“科学”,一个项目团队要有“协同精神”,再大的项目也要从“点点滴滴”做起,“三老四严”才能使大伙多说实话、多做实事;“创新精神”才敢攀科学高峰。
其一,做任何事情要讲究“科学”,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如果不遵循客观规律,就会碰钉子子,就会失败。只要遵循“科学”,就有成功的希望。在我们接受“计算机的研制”任务时,条件是十分差的,要人没有人,要技术没有技术,要设备没有设备,要资料没有资料,要材料没有材料,唯一有的是山东省科技办批的百万经费。我们就是遵循“科学”的精神,不说大话,老老实实的,没有人要人,从校内请、从校外调、从社会招;有了人,没有技术就学技术,自己学,请人教,老老实实地学,虚心地学;没有设备要设备,借一点、调一点、买一点,再自己动手做一点;没有资料就求人家买点、到图书馆借点;没有材料先借点、学校领点、再到处求人家买点。就这样在诸多条件不具备情况下,一步一步创造条件。至于项目研制过程更需要“科学”精神,决不能掺一点假,也不能为了赶进度而放松对每一步质量验检和控制,那按故障缺陷扩大模型可知,越到越后不仅需花费更多的人工和耗费,而且更为大大影响工程的进度;
其二,对一个项目团队来说,“协同精神”是保证项目成败的基础,虽然DJL-1项目团队人员,来自方方面面,既有原数学系各个教研室的教师,更有先后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不同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既有已在学校工作的老工人,也有之后从省内各地来招工来的知青。而且绝大多数的成员都未见过电子数字计算机,但是大家为了DJL-1项目走在一起,在整个项目进程中大伙不分你我他,不分主次,不分份内份外,只要对项目进程有利,都能精诚合作,协同工作。只要项目需要人人会乐于奉献,日以继夜地去拼搏;
其三,做好“点点滴滴”是保证项目顺利进展的前提,虽然DJL-1项目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大项目,它不仅涉及计算机主机硬件的设计、技术、工艺,软件的编制和调试,还涉及诸多外部设备与主机间的系统集成,涉及机柜、控制台、机房设计与外协加工,原材料、元器件和诸多仪器、设备的采购,也涉及各类实验室的筹建、诸多生产老化测试设备添置或自制,而目标机又是涉及几十万个元器件和诸多外部设备的大型电子设备系统,所需投入的人工就超过上百个人年。而项目组所有成员,在DJL-1机整个研制过程中,个个均尽力做好各自分担的“点点滴滴”,只要工作需要,工作不分大小、难易都会精心细作,技术难度大就趴下身子多学习点,多试验点,多思考点,多讨论点;工作量大就白天黑夜轮班干,勤学苦练巧着干,保质保量快着干;质量要求高的,事先培训多一点,交待任务多讲点,干的过程相互看着点,干完的产品勤查点;外协加工大的,设计图纸文件写得明白点,投产之前到厂办多跑点,投产之后到车间多跑点。各自做好了自己分担的每一点,就达到滴水成河之效。对每个人的经验、知识、能力也是由一点点累积而成,如有所不同的话,有的人累积慢点,有的人累积快点罢了;
其四,“三老四严”地用心地做实做好每一步是DJL-1机研制项目能如期研制成功的重要保证。大庆的“三老四严”主要内容是:对待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我们当时就经常讲,事事学,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过来的。为了能使DJL-1机能可靠、稳定运行,无论在总体设计、分部件设计,单元电路设计、定型过程中,还是在元器件、材料选购、筛选,生产和后继单扳或部件生产、调试过程中,都突出了一个“严”字,例如,在抗干扰设计方面,无论在整机的供电、接地系统,单元电路的抗干扰性能方面,还是在时序电路、驱动选通、驱动负荷、线间抗干扰方面均突出了一个“严”字;再有在生产过程,无论在诸如平衡变成器绕制、磁芯板生产、插件板生产,还是插件箱体布线方面也是处处突出了一个“严”字,才使DJL-1机投运后连续服役了十个年头。
其五,“创新精神”是DJL-1机研制成功的灵魂。我想从现代学术的角度来看一谈起“创新”,往往指前人没有的成果,其实“创新”词语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我们能把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更新”“改变”成第三代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本身不就是一种创新行为的成果吧。所以,我想从广义上讲,一个主体(无论是一个个体,还是一个团队、一个部门,甚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具有这种“创新精神”,才能在不断“更新”“改变”中“创造新的东西”,不是吗?DJL-1机项目团队在整个研制过程中不断“更新”“改变”主观和客观的过程中“创造新的东西-DJL-1机”吗?每个人也都在一个个“更新”“改变“中为山东大学、山东省的信息化树播种育苗出了力、流了汗的同时,也改变了各自人生轨迹,有的成为信息学科、教学、应用、管理、社会活动中的佼佼者。
编辑
张世倩
美版
张世倩朱润泽
责任编辑
徐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