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楼文化和榆林的古牌楼
曹国荣
牌楼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作为纪念性和装饰性类似于门的建筑物,它们大部由两个或四个、六个单排并列的立柱构成,柱间上部有横向的扁形额枋,再上为斗拱相托向外扩展的飞檐起脊之楼宇与屋顶,屋顶覆以彩色琉璃瓦或普通陶质瓦。
有的为求柱子的稳固直立,用大型石料包砌柱子的下部,石料之间用铁条或柏木卯棒固定,也有用木料斜戗立柱上部的。立柱上端高出屋顶的称之为“冲天牌楼”。
人们常用门和楼的数目多少表示牌楼的规模,若是两柱的便称为单门式牌楼,四柱的便是四柱三门式牌楼,六柱的便是六柱五门式牌楼。
有人对柱与柱之间不叫做“门”,而称之为“问”,又因形制级别的不同,牌楼上部的楼层和结构也不相同,级别高的,屋顶多用庑殿顶式歇山顶,楼层数目也较多;级别低的,屋顶多的悬山顶,楼层数目也较少。三门和五门牌楼往往是中间的门比两侧的门高大,楼层也多于两侧的门楼,两侧门楼的高度和楼层数目形成依次递减的结构风格。
牌楼除独立设置的之外,还有很多成为建筑群体的前奏,对主体建筑又起陪衬作用,造成庄严、肃穆、深邃的环境气氛,是建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语言极为丰富,充分表现出东方建筑的风韵。
过去还有状如牌楼的牌坊,多用于褒扬嘉德懿行、忠孝节义的人物,如功德牌坊、贞节牌坊等。牌坊上部的结构一般较为简单,没有牌楼上部较多的飞檐起脊屋顶。
北宋中期废除里坊制度后,牌坊便代替了坊门,在单排立柱之上加添额枋、斗拱等构件,额枋的横向匾额用以题字,表明该牌坊的功能。有的又于立柱上书刻楹联,以丰富其内涵意义。本来牌楼和牌坊是两类表示不同功能的建筑物,但由于它们的构筑造型大体相似或基本相同,所以一般都统称之为牌楼了。
从用材来说,有木牌楼、石牌楼、琉璃牌楼和钢筋混凝土牌楼等。琉璃牌楼的造形又和木牌楼、石牌楼不尽相同。大多是哑柱(暗柱)包砌以砖,门洞处发券,用有雕饰的石料作券口,墙身抹白灰,再涂以红色,用特制的琉璃面砖镶砌出柱坊的形式,斗拱也是用琉璃制成,屋顶覆以琉璃瓦。这种牌楼盛行于清代,如在北京朝阳区神路街至今还保留的三间七楼琉璃牌楼,就很具有代表性。
从座地位置来说,有骑街(过街)牌楼、巷口牌楼、门前牌楼、院中殿前牌楼、大路起点牌楼、十字路口牌楼和桥端牌楼等等。从规模来说,有二柱单间单楼或二楼牌楼、四柱三间四楼或七楼牌楼、六柱五间九楼或十一楼牌楼等,最为常见的大都是四柱三间四楼或七楼牌楼。从功能来说,大概可分为八种类型,即褒扬政绩德行的功德牌楼、旌表贞节孝道的节孝牌楼、庆祝纪念性的祝庆牌楼、衙署书院标志性牌楼、神祀庙宇装饰性牌楼、祠堂陵墓前悼亡与显彰性牌楼、桥梁园林组合性牌楼和店铺前作广告宣传性的牌楼。除以上各种牌楼之外,还有为庆祝之类的事,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临时用木、竹等材料扎彩搭成的牌楼,它的意义类似于彩门,但却又是牌楼的造型。
这类牌楼因为不是长期固定的建筑物,所以一般都不多谈说北京过去曾有过的牌楼据史料记载大约是57座,榆林曾有过的牌楼大约不少于50多座,仅就这些琳琅满目的牌楼,也足以反映出榆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所承载着的厚重历史。
我们试以广榆门(今北门)为起点,对大街及两侧巷道依次向南作个粗略统计,便有北门内骑街贞节石牌楼、上帝庙骑街牌楼、鼓楼二层南牌楼、米粮市顶牌楼及其东边的聂家楼、马店巷口骑街牌楼、凯歌楼二层南院牌楼及南洞口的贴墙牌楼、府巷(镇戌巷)东西二牌楼、吕二狮中巷口及巷中牌楼、县官中巷县衙内外二牌楼及张家牌楼、牌楼巷口骑街的八政牌楼、钟楼原址牌楼、曹辣肉巷口牌楼、榆阳书院门前的东西牌楼、新楼巷道台衙门内外三牌楼、新明楼南侧的骑街牌楼、常官上巷口牌楼、贾盘石巷口牌楼、前水圪坨巷口牌楼、普济寺巷口牌楼等等。
另外东山和西城区以及城外的寺庙大都建有牌楼,如东山老爷庙处就有“三桥四牌楼、四寺夹一庙”之说,又如青云寺也有三座精美的牌楼。这些层出叠见的牌楼,形态各异,座地错落有致。仅在不足五华里长的大街上,就有骑街牌楼五座。它们和众多的巷口及巷中牌楼组成的牌楼群、与巍峨俊美的骑街六楼交相辉映,构成了榆林大街绚丽多彩的奇特景观,这在全国来说也是绝无仅有的。
然而这些牌楼或毁于战火,或因嫌阻碍交通被拆除,更多的则是为狂热的极左思潮幼稚病患者所不容而被清除,仅个别的幸免于难,其他的均已远离我们而去,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真让人痛惜。榆林的古牌楼是榆林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座牌楼又各有特点,它们和其他建筑共同构成了琼楼玉宇、古色古香的诗画长卷。现在让我们就其在某些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几座作点历史的钩沉,以表对如烟往事的追忆。
广榆门内的骑街石牌楼(实为牌坊),系清初顺治年间为旌表张桢操守贞节,抚育儿女成才而立,原牌楼在官井海处,后因官井海出水而移建于广榆门内,为四柱三门四楼,中门两面额枋均题刻“节孝坊”三字,两旁门额北向分别题刻“冰清”“玉洁”,南向为“古井”“无波”,整座牌楼纯用石材所建,造形古朴,套装巧妙,浮雕精美,题刻庄重,是一座罕见的石牌楼艺术珍品。
牌楼巷口八政牌楼,系康熙三十九年()为褒奖总兵施世禄和道宪佟沛年在榆戡战平乱、拓展疆域、开垦田地、勘定地界、轻徭薄赋、凿峡开渠、治河筑堤、团结蒙汉等功绩所建,牌楼南面正中挂有“德政朔方”大型木匾,后因有损毁,同治年间总兵刘厚基又主持重新修建,为四柱三间七楼牌楼,柱、额、楼、斗拱、檐等全用木材套接组合,大柱下部均用四块厚重石材包护,琉璃瓦脊覆顶,额枋为雕花图案,斗拱层层上叠向外扩展,楼层高低错落有致,整体造型非常奇特,很有气势,是榆林城内最为高大、最为华丽的木牌楼。
新明楼南侧的四柱三间骑街牌楼,系清同治年间榆林各界人士为怀念延绥总兵刘厚基在榆的政绩,诸如平息回民叛乱、办学兴教、设置武备、筑堤疏渠、修桥筑路、修复城垣、修葺庙宇、扶危救困、体恤民力、建立驿站、开设牛痘局、防治瘟疫、重修北京的榆林会馆、大义灭亲等而建的。牌楼正中南北向额枋分别悬挂“军民爱戴”“体念时艰”“万家生佛”等大木匾。牌楼和它北边东西两侧的铁旗杆以及再北的新明楼互为衬托,形成楼坊叠翠、旗斗腾飞的殊美景观。
文庙前的牌楼为四柱三间门式冲天牌楼,每根立柱前后两面都有斜柱戗撑,立柱顶端均由特制的漆黑雕花木瓷瓮套覆,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非常醒目。两边耳门平时开放,供常人出入行走,中间正门由半高栅栏封闭,一般不开,只有丁癸日和朝庭命官以及中举之士到文庙礼拜孔子时才可开放。整个牌楼以其高大挺拔、古朴典雅而著称。
米粮市顶牌楼系榆林士绅于年国民党二十二军军长高双成病逝后,为缅怀其功德所建,由榆林著名木匠闫红喜领工,原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题写匾额,正门上方两面分别为“廿载筹边”“巩固国防”,两侧门上方为“戡战有方”“治军森严”。牌楼的造型精巧别致,再加之有于右任的题字,所以堪称为牌楼中的双绝。该牌楼建国初被拆,以后为纪念泽惠桑梓的胡星元先生,在原址又建起胡星元功德牌楼。
马店巷的骑街牌楼是为纪念构筑榆林城及多次修城墙而建,为三间中间单行两边筑高台的形制,其额枋北向题刻为“边陲重地”,南向为“紫塞长城”。
这座牌楼对榆林城的建置与拓展很具有纪念意义。榆阳书院大门外两侧的牌楼东西对称,均为四柱三间单行式木牌楼,整体造型优美凝重,和书院大门和谐统一。
一座额枋题刻“文教昌明”,另一座额枋题刻“三边绩状”。这两座牌楼是榆林人民尊师倡学、重视文化教育的重要见证。上帝庙大牌楼修建于明天启年间,是上帝庙的前奏牌楼,灰色的底座、红色的枋柱、黄色的疏璃瓦脊,和它身后的绿色九龙壁共同构成金碧荧煌、艳丽而富有变化的神奇景象,牌楼与其他建筑互补映衬,是建筑构图中色彩运用的绝好例证。另外还有一些形体小巧而含义深厚的牌楼,也很值得称道。
如凯歌楼二层南院的木牌楼,是凯歌楼的重要组成部件,既和太乙宫正殿、厢房以及角楼构成紧凑错落的组合群体,又和楼南洞口的二柱单门贴墙牌楼上下呼应,形成牌楼之上还有牌楼的升腾格局。楼体本身严谨精巧、玲珑娟秀,是一座典型的袖珍牌楼。
榆林的古牌楼是一个广博的话题,确实让人想不尽、道不完,可惜它们几乎被毁,又无多少史料记载,给人留下过多的遗憾。仅靠口传记忆,也必然会有所失实,那就有待于以后的进一步考证了。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榆林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建起了不少新的牌楼,而且有的规模更为宏大,气势更加雄伟,是可喜可贺的大好事。虽说这些牌楼与往日的历史文化遗迹相比,似乎缺少了点什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又会成为后世人所见到的历史文化遗迹。从这个角度去想,心里也就慰藉了许多。中国的牌楼已走出国门,遍布于五大洲,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凡是华人聚居的地方,都有所兴建。牌楼已成为我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愿牌楼文化不再遭受厄运,永远能够得以弘扬。
作品来自《陕北文化研究》第九期(.3)END
主任
龙云
主编
雷润峰
执行主编
杨兴玲
编委
李纪元赵富荣刘飞耀谢清
张新春闫晓晶孙同学安娜
崔溦薛圣腾
本期编辑
闫晓晶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