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效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在哪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主办:内丘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治病救人不为钱一生奉献践初心
———记已故民间老中医闫光昇
作者/闫书增
在内丘山区的獐么乡石关村一带,曾经有一个人人称赞,医德高尚的好中医,名叫闫光昇。他在村里行医看病,以治病救人为目的,把病人当亲人,从来不讲价钱,能少收就少收钱,能不收就不收钱,而且医术高妙,药到病除,深受这一带人民群众的爱戴。
偏方奇方治病显奇效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为了减轻乡亲们看病的经济负担,闫光昇注意广泛搜集散落于民间的偏方、验方、奇方,曾使很多人不花钱或花很少的钱就能将病治好,从而获得了众多老百姓的好评。现列举他以偏方治病的几个案例,从中可见一斑:
年,一位外村的中年妇女患了带状疱疹,医院,花了很多钱也治不好。找到闫光昇后,闫光昇告诉她一奇方——用消过毒的注射器针,在疱疹的两个源头前一厘米未感染的皮肤上轻刺几下,立即涂上旱烟袋里的烟油,半小时后再将针刺部位和疱疹病区涂烟油一次。这个中年妇女回到家里后,按照闫光昇说的方法,照做了三天,病竟然奇迹般的痊愈了。她高兴的逢人就说,感谢闫医生教她自己不花钱治好了病。
年,本村一中年社员因在河中闸墚子(拦河堵水),蹚水着凉,引起腿抽筋,疼痛难忍,去找闫光昇诊治,闫光昇告诉他用野扫帚籽熬水泡脚洗浴。这个社员回到家里,就按照医生所说,找了扫帚籽熬水泡脚,结果当夜腿就不抽筋了,便能安然入睡。
年,一位中年妇女找到闫光昇,说自己的儿子已经八岁了,还天天尿床。闫光昇告诉她:“在孩子睡的时候,用一张旧报纸垫在孩子身下,孩子起床后,将尿上尿的旧报纸熬水让其服用。”这位妇女按照闫医生说的办法,给孩子连续熬了两天的水喝,结果也奇迹般地治好了。
年,一位六十多岁的老汉患老年性便秘,七、八天未曾大便,吃不下,睡不着,肛门憋得疼得要命。闫光昇将蜣螂(屎壳螂)焙干研末,送给老汉服用,结果第二天便排下大便……………
闫光昇用奇方、偏方、验方治好了无数乡亲的各种病症,因而慕名前来看病的人越来越多。闫光昇治病救人不讲钱的初心,一直不改,不管谁找他看病,均以真诚相待,能不叫病人花钱的一律不叫病人花钱。他经常利用闲瑕时间,亲自上山采药,无偿赠送给无钱买药之人。他用呱啦板的种子治疗小儿食积、肚胀、老年便秘;他用刺菜治疗流鼻血;他用鸡蛋黄练油治疗疮症;他用马齿苋治疗腹泻;他用茵陈和玉米须治疗肝炎;他用灶心土治疗胃寒等,都收到了良好效果。因此,他被广大群众誉为不花钱也能治好病的赤脚医生。
从小与中医中药结缘
时间回到年的夏天,在山西省皋落镇、小桐峪一带,一对中年夫妇带着一个骨瘦如柴的五岁小男孩,四处流浪,沿街乞讨。中年男人叫闫玘华,女人叫曹全妮,小孩乳名闫铁牛。他们是内丘县石关村人,是为躲避日伪军的“扫荡”,翻山越岭来到这里的。
这一天在逃荒的路上,小铁牛对其父闫玘华说:“爹,俺肚子疼,撑得慌。”闫玘华和曹全妮停下脚步,让孩子平躺在一块石头上休息。闫玘华用手给孩子揉肚子,发现孩子的肚子又鼓又硬,用手指轻弹,竟发出“咚咚”的声音。闫玘华立刻意识到,这是孩子昨天吃了一块长了毛的玉米面饼子而吃坏了肚子。孩子边呻吟边喊肚子疼。母亲听到孩子的哭叫,伤心的落下泪来:“孩子他爹,快想办法啊。今年春天,他姐姐和弟弟先后被饿死,咱只剩下这一根独苗了,可不能再出事了。”一边说一边呜呜地哭了起来。
中年男人坐在石头上,唉声叹气,找郎中给孩子看病吧,咱是叫化子,吃的尚得讨要,又哪有钱给孩子看病呢?孩子每呻吟一声,仿佛在自己的心上扎了一把刀子,实在是没法啊。但男人毕竟是男人,是女人的主心骨,是家庭里的顶梁柱,男子有泪不轻弹,尤其是在女人面前,一定要表现出坚强的一面,于是他安慰妻子说:“孩子他娘,别哭了,咱孩子不是叫铁牛吗?你没听说‘铁牛壮得像牛一样’吗?咱的牛还是铁的,不会有事的,容我再想想办法。”
闫玘华虽然嘴上这样说,但心里也是格外沉重,像百爪挠心,来时带着三个孩子,现在仅剩其一,孩子又闹起病来,心里哪能不急?
闫玘华抬起头来,忽然发现山头上长着几颗白圪针,白圪针棵上像扁豆似的果实在微风的吹动下哗哗作响。闫玘华像久旱的禾苗遇到甘霖一样,异常高兴:“这不是在咱家乡常见的呱啦板吗?吃了呱啦板种子上的白皮皮,不是好放屁吗?说不定叫孩子吃点这个放几个臭屁,敢兴能把孩子救下。”别无选择,闫玘华爬上山头,摘下一嘟噜呱啦板,他认真地剥开种子的包皮,一片片放进孩子的嘴里,让孩子品尝这既当药物又当食物的宝贝。
吃了不一会儿,小铁牛便放起屁来,一个接一个,尽管臭气哄哄,但闫玘华心里却如释重负,耐心等待着奇迹出现。闫玘华“一、二、三……”认真地数着小铁牛放出来的臭屁,竟一连数了十几个。“爹,俺的肚子没有以前撑了,想拉屎。”闫玘华听了真是喜出望外,赶紧把孩子抱到附近的一块草坪里,让孩子拉屎,在一声臭屁的引领下,“咕啦啦……”孩子拉出一泡稀屎,肚子慢慢的瘪了下去,脸上的气色也逐渐恢复了。闫玘华饶有风趣的对妻子说:“看,我说咱孩子没事,这不是没事了吗?”曹全妮见孩子的病减轻了许多,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哎呀,吓死我了,想不到这呱啦板也能治病,等咱铁牛长大了,也叫铁牛学医,也叫他用中医中药给人看病。”
这一切,都深深的铭刻在小铁牛幼小的心灵里,他永远记得,是中草药救了他的命,长大后学中医是他父亲一直的愿望。自此,小铁牛便小小年级与中医中药结上了不解之缘。
拜师学艺圆了少年梦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年的小铁牛已经长成了十七、八岁,聪明伶俐的小伙子。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同族人为闫铁牛选了官讳,取名闫光昇。这闫光昇回想起在山西逃荒要饭的日日夜夜,心中不免荡起层层涟漪,尤其是对那次吃呱啦板治肚胀的事记忆颇深,深深体会到穷人家无钱看病的苦衷,更体会到中医中药的博大精深。按照他父亲当年的愿望,他立志学医,把中医中药发扬光大,把解除天下苍生的病痛作为终生的奋斗目标。
年正月,18岁的闫光昇,怀揣学习中医,把中医中药发扬光大的远大理想,徒步20里,来到太子岩莲花峰下的米家沟村,求拜赵田贵医生为师。这赵田贵医生出生于中医世家,从小受到扁鹊中医药文化的熏陶,人品端正,医德高尚,医技高超,久负盛名,堪称当地一代名医。通过一段时间的谈话,赵医生发现闫光昇不仅理想远大,而且聪明伶俐,是个可造之材,于是爽快地答应收闫光昇为徒。闫光昇喜出望外,“咚咚咚”向赵医生连磕三个响头,算是行了跪拜大礼,从此赵医生与闫光昇便有了师徒的名分。
在学徒期间,赵田贵先后在白鹿角的庄和村、候家庄的摩天岭村开诊所,闫光昇跟着赵田贵当司药,边抓药边学习。闫光昇积极勤奋,如饥似渴地学习,常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使赵医生感到非常欣慰。赵医生也倾其所学,言传身教,悉心栽培。三年学徒期间,闫光昇向赵医生学习了中医诊病、治病的各种方法,各种中药的采集、晾晒、熬制等加工方法,各种中药的药性、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等。闫光昇不辜负恩师的栽培,对众多的医学知识强记硬背,常常在睡梦中背药性,背汤头歌,背穴位而多次惊醒同床室友。为练好针灸,自己身上凡是够得着的穴位,都要反复演练,边扎针边做记录,认真体会针感与疗效,努力做到一丝不苟。
三年期满,临别时,赵医生反复叮嘱闫光昇:“为人看病,非同儿戏,生命至上,要小心小心再小心,谨慎谨慎再谨慎。万万不可疏忽大意。医学无止境,要在干中学,学中干,一个医生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
闫光昇拜师学习中医三年期滿后,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石关村,开始为群众诊病治病。在行医过程中,闫光昇时刻牢记师父的嘱咐,勤勤恳恳的行医,小心谨慎的看病,并且在行医实践中边学习边提高,很快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医生。
建国初期,国弱民穷,人们手中无钱,有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一拖再拖,直至病情恶化,不得已才去看医生,到时却回天乏术。农村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信医学,为图省钱,信谣信巫信邪,妄图凭借在神灵面前烧几张纸,摆几桌供,就能解除病痛,结果适得其反,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导致悲剧出现。针对这些情况,闫光昇积极配合上级医疗、防疫部门,耐心向群众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宣传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及时为群众种牛痘,打预防针,熬制防病药水等,有效地遏止了各种传染病在农村的漫延,为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筑起多道安全屏障。
到—年,闫光昇有机会到侯家庄医校深造,学习中西医结合专业两年。毕业后,他回到了村里,正式走上了赤脚医生的岗位,在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就是四十多年,一直到年病逝。闫光昇在看病上没有留下只言理论著述,据他平时所讲,他是按照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念去看病的,既考虑到人体各脏器的互相影响,还考虑气候、环境、情志对人的影响。然后按照五行生克的理论去辨证诊治。
闫光昇对待病人象亲人,只要乡亲们谁找他看了病,不用再去找他,他都时刻想着,会主动找上门,给病人看病。而且,他始终在经济上替病人考虑,能不花钱就不花钱,能少花钱就少花钱。因此他的收入很微薄,生活过得很拮据,他的家庭也不富裕。
笔者是闫光昇的最要好的朋友,他的去逝,使石关村的老百姓失去了一个好医生,村里人都非常的怀念他。我凭我的记忆,做了上述文字的整理,也是对好友的一个纪念吧。
闫书增,男,年生,石关村人,退休教师。曾荣获“河北省优秀园丁”奖。年退休后,不甘寂寞,笔耕不辍,积极从事美丽乡村建设,传播正能量,著书立说,抢救、恢复非遗项目,助力乡村振兴。著有巜石关百年杂记》,《我的岳母闫三娥》、《山乡力士田大汉》等文章在报刊刊登。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