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疫苗守护健康一

陕西日报《百姓健康》专版第期

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人类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威胁,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也让大家对健康和预防有了更迫切的需求。新冠疫苗的成功研发和推广使用,对新冠肺炎起到了有效的预防作用。今天我们就给大家深度解读一下疫苗以及疫苗接种。

疫苗及疫苗的起源

疫苗是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研制而成,是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微生物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的特性,但却不具危害力,接种疫苗后,人体免疫系统就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再当机体接触所针对的病原微生物时,便会激发免疫记忆,从而阻止病原微生物对机体造成伤害。

人类最早尝试接种疫苗是在7世纪,印度人试图引用蛇毒以产生免疫力。我国唐代药圣孙思邈创造了用血清和脓汁以防治疣、疵等疾病的方法。英国医生琴纳受挤奶女工几乎不患天花的启示,通过接种牛痘让人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这些都是疫苗使用的雏形,为以后全新的、科学的疫苗接种时代奠定了基础。人类大规模研发生产疫苗,是20世纪的事情,并通过大范围人群接种预防疾病。时至今日,疫苗接种已成为人类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它能有效控制甚至消灭多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

预防接种及成就

疫苗,作为控制传染病最经济、便捷、有效的手段,在人类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疫苗对人类健康所作出的贡献再怎么夸大都不为过,因为除了安全饮水,只有疫苗在降低人类死亡率和促进人口增长方面有如此重大的贡献,由此带给人类的贡献,连抗生素都无法与之匹敌。

早在20世纪60年代,天花在非洲和亚洲肆虐,年世界卫生组织启动了消灭天花规划,不到10年,这种疾病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疫苗功不可没。逐渐,新疫苗的发明和疫苗接种的普及,避免了更多的残疾和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免疫接种每年能挽救万人的生命,并保护数百万人免于疾病和残疾。预防接种成为了人类最伟大的公共卫生成就,世界各国政府均将预防接种列为最优先的公共预防服务项目。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我国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从以季节性接种为主发展到今日成熟的免疫规划实施,预防接种工作多次得到世卫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高度评价。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从最开始的“四苗防六病”,即卡介苗、脊灰、百白破和麻疹四苗,预防结核、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六种疾病;到年将新生儿乙肝疫苗,年将乙脑、流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形成“七苗防九病”;再到年将甲肝、白破、麻风、麻腮风等疫苗纳入计划免疫,逐渐形成目前14种疫苗预防15种疾病的免疫规划格局。为形成有效的人群免疫屏障,我国分别于年、年、年实现了以省、县和乡为单位接种率85%的目标。国家目前要求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陕西省将指标提高至95%。

通过接种疫苗,减少了大量人群尤其是儿童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疾病发病,避免了成千上万名儿童的死亡。以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简称脊灰)和麻疹为例:脊灰是一种能够导致儿童致残的严重传染病,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每年约报告2—4.3万例脊灰病例,实施计划免疫后,发病率逐年下降,自年10月以来未再发现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年,我国年平均麻疹发病率为/10万,其中年发生全国范围内的麻疹大流行,发病率高达/10万,每例麻疹患者中有3人死亡,自广泛使用疫苗以来,麻疹流行强度大为减弱,陕西省近几年麻疹发病率一直控制在1/10万以下。

40余年的免疫规划实践有力证明,预防接种是各类卫生工作中成本效益最显著,影响最广泛,群众最欢迎的公共卫生举措之一,疫苗的价值也不仅在于它预防了某种特定的疾病,还在于它对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积极的、长远的影响。

疫苗作为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已经和每一个人的健康、每一个家庭的幸福紧密相连。

(未完待续)

(文章来源: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胡伟军)

编辑:沫轩

审稿:葵

(以上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方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ingzia.com/jzpf/91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