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早期图片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luntan/Reply_804.html
什么是疫苗
疫苗原指的是用病毒、细菌或其他微生物所制备的用于人工自动免疫的生物制品。现在指用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等制备的生物制品,能使机体产生免疫力的细菌制剂。疫苗一般分为两类: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预防性疫苗主要用于疾病的预防,治疗性疫苗主要用于患病的个体。
疫苗的起源
目前已知最早使用的疫苗接种可溯源至人痘接种术(英文:variolation),这项技术起源自公元前年的中国文明。清代医书认为,11世纪起,中国人于北宋时期即开始种天花痘,而另一本医书则记载,更早于唐代即有“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且“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显示该技术对天花的预防颇有成效,而据推测可能使用的是毒性较低的天花,使欲免疫天花的受试者接触患者的脓状囊疱,但此做法无法确保有效,且风险仍高,死亡率达1~2%,随后这项技术沿丝路传播开来。
人痘接种术
18世纪初种痘技术由君士坦丁堡引入西方。年,丹尼尔·伯努利成功地让世人发现,尽管种痘技术有一定危险,仍能为一般生命期望(lifeexpectancy)延长三年。
英国医师爱德华·金纳听闻民间普遍相信牛痘可以预防人类天花,因感到好奇的他,于年5月14日对一名儿童接种由感染牛痘的农妇手中抽取的脓汁作为疫苗,三个月后,他将天花接种至儿童身上,并证实该名儿童对天花免疫,这个方法因此传遍整个欧洲,因此在使用拉丁字母的语言中,皆以拉丁文中,代表“牛”的“vacca”作为字源,纪念爱德华·金纳使用牛痘作为疫苗实验的里程碑。
爱德华·金纳为儿童接种天花
路易·巴斯德并进一步阐释了接种的意义和目的,而其同事(émileDurkheim及Duclaux)顺着罗伯·柯霍提出的假说,将微生物和该疾病的关系确立。这项发现使巴斯德得以改良接种技术,随后于年5月5日成功研发绵羊的霍乱疫苗,并于年6月6日让一位儿童接受疯牛病的疫苗注射。倘若不以“疫苗”的初始定义来看,这便是人类史上第一剂注射疫苗。
疫苗研制的困难
由于病毒千变万化,发现有效疫苗靶点的难度因而倍增。即使研发出了疫苗,狡猾的病毒也会不断进化,逃逸疫苗的压制。
同时,保证疫苗的安全性也是研发的一大难点。因为疫苗是用在健康人身上的,必须经过复杂的试验和严格的安全性评估,经过三期人体试验,确保安全才能投产。此外,疫苗研发还需要巨额的投入,需要强大的资本乃至国力支持。
疫苗的研制
疫苗前期研发过程包括:获得免疫原(获得活病毒、分离相关亚单位、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获得重组蛋白或者合成相关的DNA(RNA))、免疫反应测试、动物保护测试、免疫原生产工艺(放大)优化、临床前毒理研究等环节。因为疫苗是用于健康人的疾病预防,必须通过反复的试验,试验成功后才可以广泛应用。疫苗的研发是一个过程,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我国新冠疫苗现状
疫苗研发处于全球第一方阵
“我国目前已有5个新冠病毒疫苗进行Ⅲ期临床试验,数量位于全球前列。”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疫苗研发已经进入冲刺阶段,我们处于全球第一方阵,但不为第一而抢跑。”
正做好新冠病毒疫苗大规模生产准备
郑忠伟还表示,评价一个疫苗需要多项综合指标,其中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可负担性是最重要的。“我们正做好大规模生产准备。”相关方面正在继续科学严谨推进疫苗Ⅲ期临床试验,确保疫苗安全有效,经得起历史检验。已经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疫苗包括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2个灭活疫苗、北京科兴中维公司的1个灭活疫苗、医院和康希诺公司联合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中科院微生物所和智飞生物公司联合研发的重组蛋白疫苗。
1月15日开始接种首针
年12月1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透露出将在全国范围内对重点人群进行新冠疫苗接种。12月20日晚,原上海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疫苗医师陶黎纳曾透漏,据业内消息,我国首批新冠疫苗预计接种万人次,首针将于年1月15日接种完成,第二针于年2月15日完成。具体消息仍待官方发布为准。
六类重点人群首批接种疫苗
主要包括冷链物流人员、海关边检人员、医疗疾控人员,以及农贸市场、海鲜市场的工作人员,还有公共交通的工作人员等。
国内疫苗的首批接种项目已经展开,相信不久之后疫苗会为国内乃至全球开创更好的抗疫局面。
文字
网络
图片
网络
排版
王渠涌
校审
杨博宇邹宇宁
更多精彩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