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梁祝的由来和发展

梁祝故事溯源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最早见于初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到晚唐张读《宣室志》则已有具体故事: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氏马矣。山伯后为令,病死,葬城西。祝氏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之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裂陷,祝氏遂并埋也。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张读是唐大中年间(—年)进士。据此可知,梁祝故事有文字记载可查的,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另一说,明徐树丞《识小录》:“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按:《金楼子》为梁文帝萧绎(—年)作,他曾为会稽太守,“幼坟籍以自娱”,并东探禹穴,方舟宛委,登览舜桥,遍访郡县,录梁祝事似有可能。然今存《永乐大典》之《金楼子》无此记载。《会稽异闻》已佚。这个说法可把梁祝故事起源年代推前三百多年,但已不可考。有关梁祝故事的起源、衍变情况,以及有关戏曲、曲艺、民歌作品选集,已由路工编“梁祝故事说唱集”,于年出版,此不详述。

需要说明的是《宣室志》载:“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谢安(—年),家居上虞东山,祝家庄在东山之东麓,与谢安家同山相左,仅隔二十余里。谢安隐居东山时,致力于育才,培养出被称为“柳絮才”的女诗人道(谢安侄女),自然会对“伪为男装游学”的祝英台事表示关切,才会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之举。作为越剧发源地的嵊县,紧邻上虞,处于梁祝传说起源地附近,因此是非常熟知和喜爱这一故事的。尽管这一故事在宋元时已被搬上舞台,明、清两代传演甚盛,而且在明代已有传奇《同窗记》(现仅存访友等出);但越剧的《梁祝》应视为出于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它最初的作者是艺人,而不是文人,这从越剧《梁祝》最初的演出本来看,就更清楚了。

越剧《梁祝》诞生经过

据越剧老艺人马潮水(——年)、张云标(——年)、白玉梅(——年)、相小泉(——年)等回忆,早在落地唱书时期,艺人们就根据流传在民间的传说编成了《十八相送》、《楼台相会》等小曲目,到处演唱,受到欢迎。尤其是《十八相送》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曲目。当时的《十八相送》说的是梁山伯送祝英台回家,从杭城送至城外,送了“十八里路”。一路上祝英台触景生情,以身相托,作了“十八个比喻”,又送到“十八里长亭”,故称“十八相送”。

年后,落地唱书搬上舞台,率先演《梁祝》小戏的是相小泉、黄云仙、刘金玉等。后来张云标演出时,对《十八相送》中的比喻作了修改,删去了西瓜等比喻,增加了狗、鹅等家禽比喻,并将梁祝二句轮唱增加到四句轮唱,更充分地表现了人物内在心理。这十八个比喻是:喜鹊、樵夫、牡丹花、龙爪花、牛郎织女、蝴蝶、船、井、观音堂和尚尼姑、绣花鞋、小九妹等。但当时男班演的都是路头戏,唱词由演员即兴编唱,因此比喻各不相同,也有多有少。

《十八相送》和《楼台相送》在浙江城乡上演达十年之久。年小歌班进入上海,艺人们为适应大城市观众的需要,扩大上海剧目,向传书、卷本要戏。当时男班著名小生王永春(---年)和著名小旦白玉梅找到了卷本《梁山伯祝英台》、唱本《梁山伯》,在《十八相送》、《楼台相送》基础上,各自考虑自饰角色的戏路,安排场次,然后商定剧情,形成了上、中、下三本的《梁山伯祝英台》,于年上演于上海新镜花园。主要角色分配:

梁山伯——王永春

祝英台——白玉梅

祝公远——童正初

马文才——俞存喜

师娘———颜生焕

先生———王凤祥

演出后的意想不到的成功。这一剧目为越剧在上海站稳脚跟,打开局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越剧《梁祝》的演变

当时在上海演出的《梁祝》,全剧共四十场。各个戏班演出时有增有删,有演上、中、下三本的,也有演上、下两本的,也有演“回忆十八”至“送兄盟誓”仅五场的。场题也各不相同,大致为:

游园思读乔装卜挂

三嫂进谗立誓埋绫

山伯别父草桥结拜

夜宿换魂梁祝拜师

设墙共床英台受罚

同窗共读游园露红

收信思梁英台托媒

十八相送三嫂施计

验绫挖目英台思兄

文才嫖院祝马庙遇

遣媒说亲英台惊婚

山伯魂归梁祝梦会

拜师下山回忆十八

山伯观景父女相抗

楼台相会送兄盟誓

病回思祝英台赠友

山伯临终四九报丧

英台哭灵文才迎亲

祷墓碰碑地府阴审

文才还魂娶亲团圆

这个演出本,受卷本、唱本影响较大,带着明显的宿命论色彩。例如说梁、祝愿是天上金童玉女投胎,因在蟠桃大会上生爱,打破琉璃杯(有说九龙杯),被玉帝罚下红尘受三世(即孟姜女与万喜良、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有说是五世的)夫妻不得团员之惩。故太白金星奉命下凡,将山伯“真魂”摄去,换成“呆魂”(也有的说太白金星化作酒保,在宿店让山伯喝了酒而失灵性),致使山伯与英台同床三载不识英台女红妆,错过良机延误婚事。再如墓崩后,英台纵身跃入,马文才拉住英台衣裙而随入。梁、祝、马三人入墓后,阴游地府告状,山伯状告马文才夺妻马诉山伯无理。从一殿秦广殿过二殿楚江殿、三殿牢帝殿到四殿、五殿,殿殿相诉争执不下,直至五殿阎罗殿。阎君查阅生死簿方知真相,原来梁、祝是金童玉女罪罚下界是命中注定,马文才是玉帝差下界为拆散梁祝姻缘之小星,本与祝无姻缘之份,而与兰花院李凤奴有缘,今阳寿未满,可以转阳完婚去。文才不服,阎君怒斥马文才与李已同过房,命小鬼赶马返阳,梁祝回归天庭。

《梁祝》上演后,反响十分强烈。有人为提高票房价值,竟故弄玄虚,胡编乱造,炮制了一个续集,以招徕观众。续集大意为:梁、祝死后,玉帝命吕纯阳、黎山老母下山,分头救活梁、祝二人,并各自带上山,收为门徒,传授武艺。大比之年,梁山伯奉师命下山武试,途径山东遇烧香拜佛的路纲之女路凤鸣。山伯被其美貌所倾倒,一路跟随不离。后竟卖身路府为仆,遂得机会,与凤鸣私定终身。考期临近,山伯离开路府赶到京城,在武校场艺压群雄,得中武状元。此时,辽兵进犯中原,钦命山伯挂帅征辽,不料山伯势弱,被番兵围困。黎山老母知山伯有难,即派英台下山,赶赴边关救梁。路凤鸣思梁心切,女扮男装外出寻夫。途中路与祝相遇,互探真情,祝方知路与山伯私订,便道明自己与山伯三载同窗、亲许九妹等往事。两人情投意合,姐妹相称,双双奔赴边关,合力助梁,大败辽兵,班师回朝。皇上大喜,封梁为定国公,与英台、凤鸣完婚。戏以大团员结束。

但是这种为宣扬轮回转世的胡编乱造的情节,以及一些低级庸俗的表演,并没有引起观众的兴趣。艺人们在演出实践中体会到,多数观众最欢迎的还是梁、祝反对封建礼教,主张婚姻自主的故事。于是他们在演出中不断加以修改,到年,袁雪芬、马樟花在大来剧场合演《梁祝哀史》时,已基本剔除了老本中庸俗、色情的表演。年1月雪声剧团在上海九星大戏院上演《梁祝哀史》,集中演出“十八相送”、“回十八”(即“访祝”)、“楼台会”、“临终”、“吊孝”等五场。同年夏天,袁雪芬、范瑞鹃在明星大戏院再度演出该剧时,增加了“三载同窗”等场次,分上、下两集演出,基本形成了现在的《梁山伯祝英台》演出本的基础。

越剧《梁祝》的影响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第页)载:“取材于梁祝故事的地方戏曲作品很多,除越剧外川剧、滇剧、湘剧、赣剧、徽剧、粤剧、河北梆子、梨园戏豫剧、楚剧、武安平调落子、河南曲剧、京剧等都有自己的演出剧目。其中以越剧《梁山伯祝英台》和川剧《柳荫记》的影响较大,并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演出风格。”

越剧《梁祝》还促进了越剧本身的发展。首先它是小歌班进上海站住脚的第一批“打炮戏”之一(另外还有《碧玉簪》、《琵琶记》、《孟丽君》)。这个剧目为小歌班在上海打开局面起了重大作用。年,男班艺人三闯上海时,除华兴戏院外,还先后在凤仪戏院新群仙茶楼等处上演了《梁祝》,都受到了观众的赞扬,轰动了上海。同时,越剧《梁祝》又是后来女班在上海演出的“看家戏”。而且她们边演边改,在净化剧本内容的同时,也提高了演出质量,受到观众欢迎。据有关资料表明:姚水鹃从年6月26日至年1月31日的五百十二天中,据四百五十三天报纸统计,演出《梁祝》七十六场,占各传统戏之首(其余演出场次较多的是《孟丽君》六十九场、《玉蜻蜓》六十四场,余均不满六十场)。在此期间,筱丹桂演《梁祝》四十一场。以后,范瑞鹃在演《梁祝》“临终”一场中,在琴师周宝才配合下,可以从《梁祝》演出的加工提高上找到轨迹,不少名演员的成名都与《梁祝》分不开。

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工作者又对《梁祝》作了加工修改,它成为第一个赴北京向毛泽东、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演出的越剧剧目(由东山越艺社范瑞鹃、傅全香主演)。后经毛泽东批准、周恩来指示,拍摄成彩色影片,它又成为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参展获奖的影片。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举行的第八界诡计电影节上,获音乐片奖;年在第九界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上获映出奖。《梁祝》在招待外宾和赴前民主德国、前苏联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演出时,也受到了外国友人的热烈欢迎,所以越剧《梁祝》被“认为是一个可以代表国家的剧目,够得上国际水平”(周扬等文化部领导人及首都文艺界人士语,见《戏曲报》第5卷第6期第页)。

文章来源:台州越剧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ingzia.com/jzbm/74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