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自公元前年秦始皇确立帝制,到清末宣统帝被废,皇帝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一百余年,其间产生了三百余位皇帝。限于古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古代皇帝的疾病谱与当代人显示出较大不同。本文即主要从丹药中毒、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和其他疾病几个方面,简要介绍史料中可考的我国皇帝所患的一些疾病。
一
丹药中毒
丹药服食最初是以长生成仙为目的、金石药物为主要原料、水火烹炼为主要手段的养生方法,受到诸多帝王的青睐,但其中所含的砷化物、矿物质等却可对人体造成不良反应,重者或可致死。丹药中毒的案例多见于史书。东晋哀帝司马丕“雅好黄老,断穀,饵长生药,服食过多,遂中毒,不识万机”,无法临殿听政,其后“褚太后复临朝摄政”,在大将军桓温操控实权的基础上,哀帝进一步沦为傀儡。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长期服用寒食散后出现慢性中毒,“归咎群下,喜怒乖常,谓百僚左右人不可信”“终日竟夜独语不止,若旁有鬼物对扬者”,出现幻觉、妄想、怪异行为等多种精神病性症状,乃至于利用其权力滥杀朝臣,为其被杀埋下了伏笔。
魏晋是炼丹服食的高峰时期,彼时人们认为久服丹药能通神明、不老;而随着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至迟到唐代,古人对丹药的毒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唐代二十一位皇帝中迷恋金丹服饵术者多达十一人,有学者认为其原因在于帝室家族中多发“风疾”,而金丹服饵术具有治病养生的功效。但即使有唐太宗李世民第一次服饵后“上疾愈”、武则天“疾小瘳”“饵之而验”的临床症状缓解的案例,也有唐穆宗李恒惩办为先帝进献丹药之徒后又重蹈覆辙“饵其金石之药”导致基础疾病病情恶化而死、唐宣宗李忱“饵医官李玄伯、道士虞紫芝、山人王乐药,疽发于背。八月,疽甚”后疑似因重型药疹而病亡的案例,这或与丹药特殊的炮制方式及长期服食导致的毒性累积有关。
明代皇帝热衷服食丹药的原因除了治疗疾病、追求长生,还有“助淫与求嗣”等。明成祖朱棣因患风湿之疾,服食“灵济宫符药”,“药性多热,服之则痰壅气逆,多暴怒,至失音”。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仅九个月,史称其“嗣统未及期月,奄弃群臣,揆厥所由,皆憸壬小夫献金石之方以致症也”,其死与沉湎女色、求金石之方以济欲直接相关。明世宗朱厚熜对丹药的迷恋之深或为诸帝之冠,“取童女初行月事”炼为“红铅”,“取童男小遗去头尾”炼为“秋石”,偏宠方士,使得官风大坏、社会风气糜烂,为方士乱政、党争祸习埋下了伏笔;世宗其人也变得性情暴躁、“晚年须眉脱落,乃至大渐,丹毒并作”而亡。
有学者分析历代帝王服食丹药致健康严重受损的原因有三,“一则药假,为江湖术士所造;二则得效后恣意放纵,以至于亡;三则有的药需有清净功夫的人方可服用”。从药理学的角度来看,药效成分不明确、量-效关系未得控、代谢动力学不可知或为丹药中毒在皇帝之间多发的缘由。
二
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疲劳、心悸、视物模糊等,在祖国医学中被描述为瞑眩、厥、风眩等。东汉光武帝刘秀尝“避正殿,读图谶,坐庑下,浅露中风,吐眩弥甚”,又有“风眩发甚”的发作症状,皆系高血压所致小动脉痉挛累及脑、视网膜等所致。唐高宗李治平素体质较弱,三十余岁时即“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也疑似出现高血压并发症。南朝宋文帝刘义符“有虚劳疾,意有所悸,便觉心中痛裂”,在慢性病基础上,出现了心绞痛、心悸等心肌缺血症状。年仅九岁便继嗣为帝的西汉平帝刘衎“未满岁,有眚病”,发作时“唇口手足十指甲皆青”“气辄上逆,不能言语”,表现为发作时暂时性的口唇及四肢青紫,或因患有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在屏气等情况下出现右向左分流而出现暂时性青紫。脑血管疾病是脑血管病变导致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的总称。三国吴景帝孙休“寝疾,口不能言”或为脑卒中所致失语。建德四年北周武帝宇文邕进攻北齐时,“至河阴遇疾,口不能言,睑垂覆目,不复瞻视;一足短缩,又不得行”,出现急性脑卒中偏瘫、失语、上睑提肌功能障碍等症状,使其提前还师回朝。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先患中风病,手足无力,半身不遂”,其死前“昏困,再病中风,僵仆”,疑似前次急性脑卒中导致偏瘫后遗症,后又再次罹患急性脑血管事件直接致其死亡。唐代多位皇帝罹患“风疾”,有学者认为其症状符合遗传相关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特征。唐穆宗李恒“与宦者击球于禁中,有宦者坠马,上惊,因得风疾,不能履地”,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唐顺宗李诵、唐文宗李昂皆曾“得风疾,不能言”,出现言语功能障碍。壮年即罹患心脑血管疾病使得唐代多位皇帝求助于丹药以缓解症状,然而因其效应剂量和中毒剂量较为接近,丹药反而损害了皇帝们的健康。著有《中国病史新义》的范行准先生认为古代“无疾而终”者并非“无疾”,其死因除了心脏病外,大多和脑血管疾病有关。如十六国时的前秦苻健、南燕慕容德、夏赫连勃勃等因“寝疾”去世,有可能死于脑血管疾病。
古代皇帝养尊处优、鲜患营养障碍性疾病,却因长期饮食肥甘厚味食物增加了患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等的概率,从而增加了患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可能。《黄帝内经》称此类疾病为“高粱(膏梁)之疾”,可谓形象贴切了。
三
感染性疾病
皇帝患浅部组织细菌性感染的记载也多见于史书。汉文帝刘恒“尝病痈”,其宠臣邓通为其“漱吮”排脓;唐太宗李世民曾“患痈”,太子“亲吮之”为其排脓。此皆人为将脓液引流之案例,或表忠心,或示孝心,但做法确是粗陋而危险的,不仅危害“漱吮”者的健康,对病人而言也易致二重感染。梁元帝萧绎曾患疥疮,“手不得拳,膝不得屈”,病情加重时“肘膝烂尽”,出现脓性灶破溃。十六国时的成汉武帝李雄“生疡于头,六日死”,被认为可能系面部危险三角区内的感染经海绵状静脉窦蔓延至颅内,引起颅内感染而亡。天花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清初有多位王公贵族死于天花,清世祖顺治帝为躲避天花曾遁入山林“避痘”、拒绝接见蒙古的王公大臣、谕令全国“毋炒豆”,然而还是不幸被传染且不治离世。其子清圣祖康熙帝则因幼时出过天花、具有了终身免疫力而获得继承皇位的加分。清穆宗同治帝也患有十分严重的天花,“腰间溃处如碗,其口在边上,揭膏药则汁如箭激”,病情恶化迅速,终不治辞世。
细菌性痢疾是多见于医疗条件差且水源不安全地区的肠道传染病。宋孝宗赵昚喜食海鲜,尤爱食螃蟹,曾因服食来自不安全水源的蟹而患上痢疾,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每日吐泻达十余次,出宫寻访民间圣手方获痊愈。
疟疾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主要由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清圣祖康熙时期平三藩之乱的八旗军曾深入疟疾疫区,返京后引起了京城内的疟疾流行。康熙帝亦被传染,出现“打摆子”的症状,冷时如入冰窖,热时似进烤炉,符合疟疾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出大汗后缓解的特点。其后康熙帝通过服用法国传教士推荐的“金鸡纳霜”康复,此药恰为从金鸡纳树树皮中粗提到的药物奎宁,时至今日仍作为抗疟药在临床中使用。
古时抗菌药尚未被发明,外科清除病灶的手段不发达,人们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防控手段亦缺乏了解,使得即使贵为皇帝也难以幸免于感染性疾病。
四
其他疾病
饮酒可满足皇帝们礼仪、社交等需要,却也可导致酒精中毒带来健康威胁。北齐文宣帝高洋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大力推行改革,被称为“英雄天子”,后期却由勤勉走向荒淫暴虐,其原因除大权统摄、意志松懈外,应也与长期饮酒产生依赖出现精神障碍有关。史载其“沉酗既久,弥以狂惑”“每言见诸鬼物,亦云闻异音声”,可能出现了精神病性症状及人格改变。至于“暨于末年,不能进食,唯数饮酒,曲蘖成灾,因而致毙”,或因长期大量饮酒发生饮食结构的变化,出现营养不良而亡。其弟北齐武成帝高湛却未能吸取教训,“酒色过度,恍惚不恒”,或出现幻视症状。糖尿病,古称瘅病、消渴等,早在公元前2世纪已在《黄帝内经》中有论述。隋炀帝杨广晚年“口干舌燥,饮水数升,排尿数升,渐渐形枯骨立”,符合糖尿病患者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的“三多一少”症状。
肥胖症也多见于长期饮食肥甘厚味食物的皇帝们。北齐穆宗高延宗因身材肥胖,分别在《北齐书》和《资治通鉴》中留下了“容貌充壮,坐则仰,偃则伏”“素肥,前如偃,后如伏”的记载,即“坐时像是躺着,躺时像是趴着”或“从前面看像是仰面朝天,从后面看像是俯伏在地”。南朝宋明帝刘彧以贪食肥胖著称,“以蜜渍逐夷(河豚肉),一食数升,啖腊肉尝至二百脔”,因进食过多,出现“胸腹痞胀,气将绝”的严重消化不良的症状,且使得自己体态十分肥胖,“体肥憎风,夏月常著皮小衣”以防暑。刘彧还因“素肥,晚年痿疾,不能御内”,出现继发的性功能障碍。此外,金哀宗完颜守绪、明仁宗朱高炽、明神宗朱翊钧等皇帝也都因肥胖在史书上留下了行动不便的记载。
人类的历史亦即与疾病抗争的历史,皇帝的疾病又可因专制皇权的强大而对当时的政治、社会等产生较大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医学的发展,在本文所论及的皇帝所患病中,丹药中毒已然走下历史的舞台,传染病防控水平取得显著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预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又在面临新的疾病谱和公共卫生问题的挑战。以史为鉴,既可知兴替,又可勉励我辈严谨治学以造福人类健康。参考文献:
汉书卷九七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孝元冯昭仪传[M]汉书卷九三佞幸传第六十三·邓通传[M]汉书卷一二平帝纪第十二[M]三国志卷四八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孙休传[M]晋书卷八哀帝纪[M]魏书卷二太祖纪[M]周书卷四七姚僧垣传[M]宋书卷四一后妃·明帝陈昭华传[M]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M]南齐书卷五三良政·虞愿传[M]金楼子卷六自序篇十四[M]旧唐书卷四高宗纪上[M]新五代史卷六一吴世家第一·杨隆演传[M]太平御览卷七四一疾病部四·劳疾[M]太平御览卷七四三疾病部六·阴痿[M]资治通鉴卷二零零唐纪十六·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下[M]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六五[M]明史卷二九九方伎·袁珙传[M]明史卷一三七孙汝敬传[M]范行准.中国病史新义[M].中医古籍出版社,.刘瑞芳.中国皇帝史[M].国防大学出版社,.白钢.中国皇帝[M].天津人民出版社,.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程志立,顾漫,国华,程志强.孙思邈与炼丹术和丹药服食养生及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31(03):-.杨耀坤.论北魏道武帝拓跋珪[J].西北民族研究,(02):-.张志莹,魏蔚,田杨,何广益,李然,王育林.从《太平御览》看古人对丹药毒性的认识[J].中医学报,,32(07):-.王永平.试释唐代诸帝多饵丹药之谜[J].历史研究,(04):-.程志强.明代皇帝多服丹药[J].紫禁城,(04):27-30.胡忠良.康熙皇帝与天花[J].北京档案,(06):48-49.张建伟.康熙得疟疾与神父传教[J].文史博览,(04):68.张碧君.康熙与“金鸡纳霜”[J].北京档案,(03):40-41.史泠歌.帝王的健康与政治[D].河北大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