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今日古诗四月二十四[清]舒岳祥《四月二十四日雨中
分酒饷山友》
欲言林下趣,思共涧边行。
细雨枇杷熟,空江杜若生。
离居非远道,向夕自含情。
偶此开松酒,分将一榼倾。
隔离点,会不会成为一种产业?混迹于隔离点,会不会成为一种职业?新冠还没研究明白,猴痘又要来了。当然,作为五十多岁的老头,就不怕这个了,因为小时候种过牛痘。据说,接种牛痘不仅可以预防天花,而且还可以预防猴痘。还是过去的疫苗霸道,打一针,管一辈子。一个新冠,打了三针,该得还得,据说只能保证重症率低点。感觉打一针,就不得了,像是挡了谁的财路似的。不管怎么样,先生感觉,这隔离点是一个可以长期混迹的地方,甚至可以混到五六年后的退休,就不必去从事自己并不熟悉的文化和旅游了。如果这样的话,先生一系列研究,就应该更深入些。比如窗台上的两盒土豆配大米,本来是想给明天到来的雏鹅准备的粮食,在窗台上发酵一下,更好消化。若是研究的更深入一些,可以把土豆大米转化为糖,也可以酿成酒。在隔离点用剩食制糖、酿酒,酒糟再喂鹅,这成了一个生态产业链了……想想就任重道远。这不跟在荒野里求生,是一样性质的探索吗?先生有这么多消遣可以玩,而那些拖家带口听医护人员,不怎么年轻的,家里有老公,有孩子,在这儿除了工作,就是满心挂牵着老公的出轨,孩子的学业,老人的健康。荷尔蒙分泌旺盛的年轻人,各种卿卿我我各种恩恩爱爱都得憋着。先生在这方面却有独特的优势。这个年龄能静下来研究一些问题,不管是值不值得研究的,弄不明白,就觉得有必要研究一下。可光空想是没用的,必须付诸行动,最好能让自己的思想,变成大家的行动。先生操起手机,给隔壁老张打过去,问:现在隔离人员多少人?工作人员多少人?我想给每人买两只鹅苗,闲得在屋里养着,一可以减少浪费,二可以解闷,三可以留念,四可以下蛋增收……想到这里,先生觉得,将来解除隔离,要同大家一起合个影,这个合影,也要有创意,每人胸前抱着两只半大的鹅……
四月二十四日喜雨次振之韵
苏泂〔宋代〕
朝来骤雨郁烦蒸,晚见疏星挂汉青。
大点忽随风信入,好声先觉梦魂听。
春过种失农犹及,喜极诗成语未停。
每恨买山无酝藉,不知肝胆露青萍。
你觉得怎么样?电话那边没动静了,先生喂喂了两声,老张才说:我觉得想法是挺好,就怕把隔离点办成了养殖场了。先生说:对呀,对呀,若能办成养殖场,所有人就都忘了自己得过病,更忘了这是在隔离,我们一边搞隔离,一边搞生产,解决农民增产增收问题,这也是全国首创,全世界首创……
我说的不是这意思。我们办任何事情,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要讲民主,是不是应该先搞个调查,看看有多少人想养,有多少人不想养,可能还有的人,觉得养两只太少。毕竟每个人的饭量不一样,剩饭多少也不一样,得搞个基础调研,比较稳妥。
先生觉得老张说得对。办好事是一个层次,把好事办好,又是另外一个境界。别看隔壁老张只是个画画的,可考虑起农村农民的问题,比先生更细致,更周到。便说:你想得太周到了。就按你说的办,你马上让隔壁老郭把手头的珠子和刷子放一放,你俩一人一层,挨屋进行一个摸底排查,把情况和数据给我统计上来。
倒是隔壁老郭,先生琢磨不透他成天在想什么。一手执串儿,一手执刷子,不停地在刷着每个珠子。他可能是个盘珠子的爱好者。但先生觉得,他这种盘珠子的方法也太原始了,缺乏创新。真想把先生的妙招告诉他。一想,还是算了吧。说不定人家早就玩过。
老薄又要出征了。隔离人员增加,他还要帮着往上送饭了。他拿了一份饭递给先生,回头对先生说:等会儿吃哈,待会儿下来喝点。先生点了点头,回屋拆开了了方便袋,把五个食盒依次打开,摆好,拿出手机,立此存照。
立此存照。这词儿挺有意思。原本的意思是:写下字据保存起来,以作凭证。最早是施耐庵发明的。他在《水浒传》的第二十二回说:“执凭公文,在此存照。”老施生于十三世纪,那时照相术还没发明,为什么叫存照呢?这是先生小时候字面理解的意思。长大了,知道存照,不是保存照片。看着翠绿的小玉瓜,先生陷入了沉思。
过往今日[]漫笔:向日葵间作紫云英
[]漫笔:好大一场雨[]漫笔:家财万贯,带毛不算[]漫笔:草堂又添新丁
[]弄墨:经典五言禅诗三百首(09)
[]记事:草堂又飘墨香了
文丐先生分享是比赞赏更积极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