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语音聆听,内容都在音频里)
阴阳,指阴经和阳经。离,分也;合,并也。本篇讨论阴阳离合之数的问题,故篇名《阴阳离合》。正如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阴阳者,阴经阳经也。其义论离合之数,故名篇。” 对阴阳离合之数,注家有二说: ⑴认为即一阴和一阳而言。阴经和阳经,离之则为二,合之则为一。如张介宾《类经·经络类·二十九》注:“分而言之为离,阴阳各有其经也;并而言之为合,表里同归一气也。”吴昆《素问吴注》亦同此说,注云:“此言阴阳,经之阴阳也。阳表阴里谓之离,一阴一阳相偶谓之合。又异者为离,同者为合。” ⑵阴阳各分太少厥(阳明)为离,三阴三阳总合于一阴一阳则为合,如高士宗《素问直解》云:“离则有三,合则为一,从三而十百千万,皆离也;三阳归于一阳,三阴归于一阴,皆合也。”文中有“三阴三阳不应阴阳”之语,则后说义胜。然阴阳本为一分为二,故以阴和阳二者而言,亦是离合之数。
⑴指出了自然界阴阳变化万千,但其要则在于一阴一阳,即阴阳的对立和统一。 ⑵通过三阴三阳经脉根、结的论述,阐明三阴三阳经脉离则为三,合则为一的道理。 ⑶论述了三阴三阳经脉的开、阖、枢生理特性。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下,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大月和小月合起来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年,人体也与此相应。如今听说人体的三阴三阳,和天地阴阳之数不相符合,这是什么道理? 歧伯回答说:天地阴阳的范围,及其广泛,在具体运用时,经过进一步推演,则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万,再演绎下去,甚至是数不尽的,然而其总的原则仍不外乎对立统一的阴阳道理。天地之间,万物初生,未长出地面的时候,叫做居于阴处,称之为阴中之阴;若已长出地面的,就叫做阴中之阳。有阳气,万物才能生长,有阴气,万物才能成形。所以万物的发生,因于春气的温暖,万物的盛长,因于夏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因于秋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因于冬气的寒冷。如果四时阴阳失序,气候无常,天地间的生长收藏的变化就要失去正常。这种阴阳变化的道理,在人来说,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可以推测而知的。 黄帝说:我愿意听你讲讲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 歧伯说: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行于太冲部位的经脉,叫做少阴。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太阳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于晴明穴,因太阳为少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属于阳,称为广明,广明之下称为太阴,太阴前面的经脉,名叫阳明,阳明经的下端起于族大指侧次指之端的历兑穴,因阳明是太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厥阴为里,少阳为表,故厥阴之表,为少阳经,少阳经下端起于窍阴穴,因少阳居厥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少阳。因此,三阳经的离合,分开来说,太阳主表为开,阴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阳。 黄帝说:愿意再听你讲讲三阴的离合情况。 歧伯说:在外的为阳,在内的为阴,所以在里的经脉称为阴经,行于少阴前面的称为太阴,太阴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隐白穴,称为阴中之阴。太阴的后面,称为少阴,少阴经的根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称为阴中之少阴。少阴的前面,称为厥阴,厥隐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穴,由于两阴相合而无阳,厥阴又位于最里,所以称之为阴之绝阴。因此,三阴经之离合,分开来说,太阴为三阴之表为开,厥阴为主阴之里为阖,少阴位于太、厥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能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协调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阴。阴阳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注于全身,气运于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相成的缘故。
附文:
《内经》解证《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概念的空间解析
《内经》解证:
对《黄帝内经》的解析与实证。
张维波: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博导,学科带头人。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概念的空间解析
张维波李宏彦刘兵
摘要:从空间角度看,《黄帝内经》的三阴三阳是对人体空间区域的划分,该划分与十二经脉的命名密切相关。三阴三阳的位置是以观察者即“圣人”自身的角度来确定的,有南面而立和仰卧朝上两种姿势,根据经脉的循行位置可理解《素问·阴阳离合论》对三阴三阳位置的描述。通过建立准极坐标系及由半笛卡尔坐标系和半极坐标系构成的“圣人坐标系”可对三阴三阳的位置进行数学描述,后者更符合《黄帝内经》的本意。用上述坐标系可理解《灵枢?经水》中代表经脉的人体十二经水的阴阳属性。
关键词: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十二经脉;极坐标系;笛卡尔坐标系
三阴三阳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一类概念,它由三阴及具体的太阴、少阴、厥阴和三阳及具体的太阳、少阳、阳明8个概念组成,三阴三阳是这些概念的总称。
该名称在《内经》中使用广泛,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十二经脉在人体的表里部位分布不同而命名[1],此外在运气学说中也常使用三阴三阳的概念来表示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2],其有定性、定量、定位等特点[3-4],且有明确的时域特征[5]。
杨学鹏(-)
杨学鹏教授指出:“三阴三阳是对阴阳概念的进一步细分。”[6]可惜杨教授生前未来得及对三阴三阳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本文在杨教授阴阳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十二经脉的分布,对三阴三阳的空间内涵进行解析,使用现代数学语言重新诠释三阴三阳的空间分布,促进中医阴阳学说的现代化。
1《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相关概念
出现频次统计
阴阳与三阴三阳系列概念在《内经》中的出现频次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三阴三阳的六个具体概念在《内经》中的使用频次并不比“阴阳”一词少,但三阴三阳作为这一系列概念的总称只在《素问》中的“阴阳离合大论”“热论”和“天元纪大论”中分别出现了3、1、4次,《灵枢》未见。
三阴三阳总共9个概念的出现频次之和,《素问》为次,《灵枢》为次,考虑到《素问》约10.9万,《灵枢》只有7.8万字,两书使用三阴三阳的相对频次基本相同,而作为“三阴三阳”这一综合概念的阐述主要是在《素问》中。
2.三阴三阳的空间定位
构成三阴三阳的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到底代表什么含义?对三阴三阳概念的明确定义来自《素问?阴阳离合》:
“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此段话字数虽少,却涉及了多个概念,除三阴三阳外,还有广明、太冲、中身、地、前、后、上、下等,多为方位概念。
首先,圣人面朝南站立时,他的前面称为广明、后面称为太冲,如果以人的垂直轴为坐标原点,通过该轴的冠状面MM′可将人分成前后两个象限(图1),其中在太冲象限的“地”的部位叫做“少阴”,而少阴的上面称为“太阳”。
人的前后两象限是清楚的,但“地”代表什么?少阴的上面是从哪儿看?如果按照通常的理解,会发生极大的混乱,不知所云。
这里,我们需要借助实际存在的三阴三阳位置对上述内容进行校正。
图1.圣人南面而立形成的坐标系(俯视图)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里的三阴三阳是代表十二经脉的,因为三阳根起的部位就是三阳经的井穴,而且是足三阳经,同理,后面讲的三阴是足三阴经,这六条经在人体的循行位置是已知的,但通常描绘在针灸人模型上的经脉位置只是经脉在体表的投影,实际位置要根据《灵枢?经脉》的描述来确定,如足太阴脾经“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脾经在腹内的循行路线投射到体表是在足阳明胃的外侧,但仍属于腹部区域,因此它对于人体坐标系而言,是在“前内”的位置。
足少阴肾经的循行为“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肾经到了躯干水平后“贯脊”而行,其位置大概在腹壁的背侧面,而现代的针灸经络模型,均把足少阴肾经画在腹部的任脉两旁,但在《素问?气府论》中,明确指出此处为“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
可能是《素问?骨空论》中有“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但黄龙祥指出,此条中之“少阴”系后人所改[7]。我们知道肾脏位于背侧腹膜外的脊柱两旁,正是上面描述的足少阴肾经所过的部位,而与它邻近的是膀胱经的循行部位,此表里两经位在解剖置上相对应。
足厥阴肝经“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我们看到,肝经也是在“抵少腹”后进入腹腔,否则不会“挟胃”和“贯膈”,而它在胸腹腔内侧的循行是“布胁肋”,在躯干的侧面,其投射于体表的位置与胆经接近,因此,这三条阴经与对应的三阳经均为一内一外,一表一里的关系(图2)。
图2.足六经在人体躯干的分布示意图
图为观察者南面而立时自身的俯视图
理清足六经的位置,再看《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对三阴三阳位置的描述。按照图1对前后的划分,太冲是人的后半身,我们考虑此时观察者是从人体内部向外观察的,则靠近观察者的部位为“地”,故“太冲之地”应该是后半身靠近观察者的地方,正是足少阴肾经所过之处,《素问?阴阳离合论》将其命名为“少阴”。
使用相同的坐标系,“少阴之上”是从身体内通过“少阴”向外看,远离观察者的方向为“上”,此处正是足太阳经之所在,《素问·阴阳离合论》“名曰太阳”。
后面的“中身而上,名曰广明”比较费解,因为之前“广明”已被定义为人的前面,如果将“中身”理解为人的中段,则“中身而上”就是人的上半身,此处也被称为广明,则与前面广明的定义相矛盾,因此需要旋转坐标系,可将人的站立姿势沿矢状面旋转90°,变成仰卧状态,仍按原来的MM′平面分割,则“中身而上”仍为身体的前半象限——广明,“广明之下”指前半象限中靠近人体内部的地方,此处为太阴,正是腹部前内足太阴脾经的循行部位,而相对于观察者而言,“太阴之前”也就是脾经的外面正好就是足阳明胃经。
最后的“厥阴之表”没有先对“厥阴”进行定义,厥阴的位置放在后面的三阴论述中,而足少阳胆经是在人体的侧面,在太阳之前,阳明之后,厥阴为少阳之里,可得到厥阴的所在位置,上述三阴三阳位置的描述可用图3加以说明,此观点与李政等人的观点不谋而合[8]。
图3.根据《素问?阴阳离合论》
三阳内容确定的三阴三阳位置
图为圣人南面而立时的俯视图及仰卧时的内视位置
此段内容主要是讲三阳经的关系,后面对三阴又进行了专门的描述: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
此段对三阴作了进一步说明,首先是太阴的位置,“外者为阳,内者为阴”强调了观察者在身体之内的坐标系,“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是什么意思?
王冰注:“冲脉在脾之下,故言冲在下也”,但本篇从未涉及冲脉,且《素问·举痛论》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跟足少阴肾经在腹部的循行相伴,与足太阴脾经没什么关系,可见理解有误。
笔者认为,这里的“冲”指太冲,即“其(太)冲在下”,正如前段所述的“中身而上,名曰广明”不应该指身体的上半部,考虑两处的“广明”指得是同一区域,则只能用仰卧姿势才能理解,这里的“其冲在下”同样指示了圣人目前是仰卧姿势,“下”就是身半之后的太冲象限,反过来证明“中为阴”是在太冲的上面(仰卧)或前面(南面而立),这正是太阴的位置。
明白一切都是相对于圣人自身的坐标系而言的,“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就好理解了。虽然圣人处于仰卧状态,但前后的相对关系没有改变,无论站卧,少阴永远在太阴的后面,即人的背部,而厥阴在侧面,相对于背部的少阴,则是在其前面,即“少阴之前,名曰厥阴”,三阴的位置如图4所示,它们与描述三阳时的三阴位置(图3)及足三阴经的循行位置(内踝上8寸段除外)(图2)完全吻合。
图4.圣人仰卧面朝天时观察到的三阴位置
a为从人体左右轴看过去的侧视图
b为从人体垂直轴向脚方向看过去的横截面图
3.用准极坐标系定义三阴三阳的位置
为了说明三阴三阳的位置,我们首先建立一个准极坐标的坐标系,它是这样构成的:
首先将人体近似为一个圆柱体,圆柱体的中轴即人体的垂直轴,由该轴上的一点(极点)向人体的面部方向发出一个轴X,相当于人体的矢状轴,在人站立的时候指向南方,平卧的时候指向天空,极坐标的极轴OX与此轴重合。另有一个通过垂直轴并与X轴垂直的平面MM′,命名为中身平面,相当于通过垂直轴的冠状面,它将人分成前后两半,形成前为广明、后为太冲的两个区域。
从人体的头顶向下看,形成人体水平面的俯视图,图上任一点到极轴的距离称为极径(ρ)。根据图2,人体中又分内外两大区域,循行于外区域的称为阳经(三阳经),循行于内区域的称为阴经(三阴经)。
我们用一个抽象化的极径1,作为区分人体中内外区域的界限,小于1的点组成阴或内的区域,大于1的点组成阳或外的区域,阳区域的外边缘即为人体的边界,假设其极径为2,超过2就在人体以外了。
人体水平面上任一点与极点O之间的一条直线与OX的夹角为极角(θ)。使用这个坐标系,我们可以对三阴三阳构成的区域进行数学描述(图5):
图5.由准极坐标系描述的三阴三阳位置
a.只考虑三阴三阳的位置;
b.考虑左右三阴三阳的位置
太阴:(0<ρ<1,°<θ<60°)
阳明:(1<ρ<2,°<θ<60°)
少阴:(0<ρ<1,°<θ<°)
太阳:(1<ρ<2,°<θ<°)
厥阴:(0<ρ<1,60°<θ<°
and°<θ<°)
少阳:(1<ρ<2,60°<θ<°
and°<θ<°)
另外,也可以用角度来区分左右,形成12个区域(图5b)。
左太阴:(0<ρ<1,0°<θ<60°)
右太阴:(0<ρ<1,°<θ<0°)
左阳明:(1<ρ<2,0°<θ<60°)
右阳明:(1<ρ<2,°<θ<0°)
左少阴:(0<ρ<1,°<θ<°)
右少阴:(0<ρ<1,°<θ<°)
左太阳:(1<ρ<2,°<θ<°)
右太阳:(1<ρ<2,°<θ<°)
左厥阴:(0<ρ<1,60°<θ<°)
右厥阴:(0<ρ<1,°<θ<°)
左少阳:(1<ρ<2,60°<θ<°)
左少阳:(1<ρ<2,°<θ<°)
分左右的好处是使原来左右两个厥阴-少阳区域仍然保留,不用使用“and”增加数学描述的复杂性,而太阴-阳明和少阴-太阳区域一分为二,分列左右,与实际经脉有左右分支的情况相一致。但《内经》并不强调左右的差异,三阴三阳的区分才是根本的。
该坐标系与笛卡尔坐标系不同的是,将一个°的平面分成了3个°的区域,即太阴-阳明区域、少阴-太阳区域和厥阴-少阳区域,其中厥阴-少阳区域分为两边各60°的不连续区域,笛卡尔坐标系则是用x,y两个变量的正负值将一个平面分为4个90°的象限(x>0,y>0;x<0,y>0;x<0,y<0;x>0,y<0)。
另外,现代数学的象限与本坐标系的三阴三阳区域也有一定区别,前者是有边无限区域,后者是被极径限定的有限区域,位于人体之中。实际人体为一前后扁些的近似椭圆,其角度分配与圆柱体略有不同。
4.建立“南面而立”的圣人坐标系
在上面的准极坐标系中,代表圣人南面而立的X坐标轴和MM′平面似乎失去了作用,即仅使用极坐标的极角和极径就可以完整地划分三阴三阳,用X轴和MM′平面显示的广明和太冲,以及用于定位的“太冲之地”“广明之下”“太阴之前”等方位信息与三阴三阳之间没有什么关系,故还不能完全体现《内经》的本意。
因此,我们试用半个笛卡尔坐标系和半个极坐标系来描述三阴三阳的区域。
半个笛卡尔坐标系就是只有一个X轴(或Y轴),不考虑另一个坐标轴,半个极坐标系就是只考虑极径,不考虑极角。使用r代替ρ作为半个极坐标的极径,将r分为1、2、3三个极径范围,X轴则按照“南面而立”呈南北向,以人体正中的垂直轴为0点,确定正负前后两个象限,前为广明,后为太冲,令X=1、2、3、-1、-2、-3,产生与MM′平行的6条线,划分成正负各3个区域,它们与极径1到2和2到3的两个环行区域相交,形成人体的三阴三阳区域,如图6所示,其中r<1的内圈代表尚在三阴之内的胸腹腔内部。
图6.由半个笛卡尔坐标系和半个极坐标系
构成的“圣人坐标系”
r<1的区域代表胸腹腔内部
太阴:(1<x<2,1<r<2)
阳明:(3<x<2,2<r<3)
少阴:(-2<x<-1,1<r<2)
太阳:(-3<x<-2,2<r<3)
厥阴:(-1<x<1,1<r<2)
少阳:(-1<x<1,2<r<3)
该坐标系在描述厥阴-少阳区域时省去了“and”语句,形式上更为简洁。该坐标系中的半笛卡尔坐标系主要是定义南北-前后的,半极坐标系主要是定义内外-上下的,两个坐标系在概念上有一定的重叠,如“天地”既可以是从笛卡尔坐标系的原点向外看时靠近原点的区域,也可以是极坐标系的极点向外看时靠近观察者的区域,两者也都可以称“上下”,即地为下,天为上,但太冲和广明是由笛卡尔坐标系专门定义的,故“太冲之地”是从原点往太冲区域(x<0)看,靠近观察者的-2<x<-1区域,“广明之下”则是从原点向广明区域看过去靠近观察者的2<x<1区域,“太阴之前”则是太阴区域再往前的2<x<3区域。
半极坐标系主要是区分表里内外的,它在确定厥阴-少阳区域时特别重要。
首先厥阴被半笛卡尔坐标定义为少阴之前,而少阴又在太阴之后,故厥阴应在太阴和少阴之间,因此,定义太阴和少阴分别距原点一定距离(太阴:x>1;少阴:x<-1)就是为厥阴提供一个中间的位置,而厥阴的具体位置又是由半极坐标系定义的,即厥阴与太阴、少阴同处一个内环区域(2<r<1),这样在原点和极点周围必须有一个中间地带是没有经脉循行的,以经脉均循行于实体组织中,中间的这块区域恰恰对应胸腹腔空间。
少阳位于厥阴之表是无法用半笛卡尔坐标定义的,这时半极坐标发挥了作用,将少阳定义在厥阴之表即厥阴的外环位置,这样,三阴三阳就各就各位了(图7)。
图7.四肢三阴三阳经脉的位置及
左右手足并拢及内侧面向外弯曲后
与躯干经脉位置的对比
(图为以圣人南面而立的俯视图)
由该坐标系定义的三阴区域是连续相接的,三阳区域之间则有一定的分离,这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人体的三阳经跨越范围较大,其中阳明在前,少阳在外侧,太阳在后;而三阴经在四肢的循行都分布在胳膊和腿的内侧一面,将两臂或两腿并拢,再将内侧面适当向外弯曲,此时全部阴经都缩入身体内部,外部则全部由左右三阳经所包围,与图2描述的躯干水平的阴阳经分布完全相同。由于坐标是圣人“南面而立”所建立的,故将其命名为“圣人坐标系”。
圣人坐标系有两个观察点,一是睁眼南面而立时半笛卡尔坐标系的原点,二是闭眼将心神沉入到身体内的半极坐标极点。由于上和下的特定含义是天和地,故“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和“其冲在下”提示圣人此时是仰卧状态,在中身平面之前的“广明”由前变成上,太冲则从后变成下。
圣人对三阴三阳位置的描述会采用不同的姿势,并在半笛卡尔坐标系和半极坐标系之间切换,为我们的理解带来困难。但也许这就是实际情况:圣人是通过内证即所谓的内景反观看到经脉的,内证时有时是睁眼的,以确定人与天地的关系,有时则需将意识沉入丹田,在仰卧的姿势下用元神对经脉进行观察。
5.从圣人坐标系看
十二经水的位置与阴阳属性
在《灵枢?经水》中,有一段描述十二经水相对位置的内容:
“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上文的前面记述了十二经水与自然界的12条河流的对应关系,省略号后面一段所说的阴阳属性如果用自然界的河流则很难理解。
我国的海在东面,海以北是哪儿?湖很多,湖的北是哪儿?不知所云。但如果我们将海、湖、漳等翻译成经脉名,再参考圣人南面而立形成的参照系,可理解以下关系:
“故海(足阳明经)以北者为阴。”
说的是足阳明经向北,即广明内侧为阴经——足太阴经(湖水)。
“湖(足太阴经)以北者为阴中之阴。”
指的是足太阴经再往北为足少阴肾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有“阴中之阴,肾也”。
“漳(手心主)以南者为阳。”
手心主即手厥阴经,两臂下垂时位于身体的中身平面上,“以南”即称为“广明”的“阳”象限,故为阳。
“河(手太阴)以北至漳者(手心主)为阳中之阴。”
手太阴经和手心主经均在人体腰以上,为阳,但它们之间形成的区域又位于手臂内侧,故该区域属于阳中之阴。
“漯(手少阳经)以南至江者(手阳明经)为阳中之太阳。”
同理,在手少阳经到手阳明经之间的区域位于手臂外侧,同时又是腰以上,故为阳中之太阳,根据前面的体例,此处应为阳中之阳。
由此可见,将经水转换成经脉后,根据圣人坐标系,各经脉区域的阴阳属性与实际情况相符,但若按照《类经》用脏腑对应经水,则脏腑之间的位置仅有上下关系,勉强翻译成北为阴、为下,自胃以下的小肠、胆、膀胱怎么是阴呢?而脾以下有很多脏器,如何反应阴中之阴的属性?其它的关系就更乱了。
因此,这一段经水的描述实为经脉(包括在经脉外的人体经水)位置的定位和关系说明,是《素问?阴阳离合论》圣人坐标系的应用。
总之,对经脉的命名可以依据准极坐标系和圣人坐标系确定的区域位置来决定,即循行于阳明区域的经脉称为阳明之脉,位于太阴区域的经脉称为太阴之脉等等。
三阴三阳是人体的重要分野,它不仅定义了经脉,也对络脉、经别和经筋进行了定义和命名,所有位于上述三阴三阳区域的络脉、经别、经筋都以三阴三阳加手、足来命名,如属于十五络的手太阴之别、十二经别的手太阴之正、十二经筋的手太阴之筋,另外,《内经》还对三阴三阳部位上的“分肉之间”结构进行了命名,如太阴之分、手少阳之分等,它们是行卫气的通道[9],也是对人体十二经水另一个角度的描述,笔者称其为经分或十二经分,是《内经》的一个重要经络概念[10]。
由三阴三阳加手足形成人体十二个区域,用于描述经络系统,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解析几何是通过坐标系将几何图形转化成代数形式的数学学科,本文通过圣人坐标系的建立,将三阴三阳的几何区域转化成代数表达形式,解析了《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的空间含义,为进一步使用三阴三阳变量描述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规律奠定了基础。
致谢:感谢李守力先生对本文部分表述上提出的宝贵建议及张云舒同学在词频统计程序编写上的工作。
文章来源
中医杂志
[1]姜元安.脏腑经络之三阴三阳命名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31(08):-.
[2]李游,吴波.运气理论指导下的临证运用举隅[J].湖北中医杂志,,40(08):44-47.
[3]王雷,明子荐.顾植山教授“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的启示[J].中医学报,
[4]周波,吴世东,曾启全,许小清,孙智锋,莫子丽,兰吉瑞,陈瑞祥,张学著,李守力,任在晋.形与神俱现代科学研究(4)——以太阳运动规律为公理探讨太一、阴阳、二阴二阳、太少阴阳、至阴、三阴三阳、长夏、肝生于左[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5-23.7,32(06):-.
[5]袁微微,杨志新.三阴三阳定量定位定性定向问题及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2(03):-.
[6]杨学鹏.阴阳五行——破译、诠释、激活[M].北京:科学出版社,:77-78.
[7]黄龙祥.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8]李政.“阳经过腹”在《阴阳离合论》中的理解[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4.
[9]ZHANGWB,JIADX,LIHY,etal.Understandingqirunninginthemeridiansasinterstitialfluidflowingviainterstitialspaceoflowhydraulicresistance[J].ChinJIntegrMed,,24(4):-.
[10]张维波.经分——一个重要的经络概念[J].中国针灸,,20(4):-.
来源正宗,品质优良,价格实惠
(需要请联系我们)
视频:央视《走遍中国》介绍冬虫夏草
视频:俄罗斯海参介绍
视频:CCTV7介绍印尼燕窝
客家美食、古制保健品:
日求三餐,夜求一宿,一个好枕头的重要:黄荆子枕头(坐垫、床垫)、
中年男人的最需:巴戟天、金樱子膏、九蒸九晒黄精。
灵芝孢子粉、土茯苓粉、山苍子油、老药橘、……请听下面音频介绍:
推荐阅读(以上特产的图文视频介绍,点击下面标题链接阅读:)??浓浓家乡情,特产、汤料、古法草药保健品这里寻
??巴戟天膏:补肾助阳强筋骨、宫不冷来湿不痹(央视科教频道、同仁堂视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