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美馔丨一碗乌饭

加餐未厌青精饭,

烂煮那无白石羊。

闽北的朋友给我寄来一包乌饭子。

想起几年前的秋天,跟他一块在寿宁的深山里登山,一路上看到山柿、南酸枣、金樱子、乌饭子等野果,一路登山一路吃。吃到山上,舌头都变了颜色。

他说,秋天,山上的野果最多,这是他们小时候上山砍柴的福利。

酸枣长在悬崖上,一眼望去满眼都是,采却采不到几颗。

米锥子是松鼠的最爱,野猪喜欢边拱边吃苦锥子。

木通的藤很长,一直攀爬到树冠。树上的藤里长满一串串金黄的果实,会招来无数的小鸟前来啄食……

大山里的世界,对我这个海边人而言,永远充满了神奇。

壹丨

乌饭树长于南方,又名南烛,古称染菽,又叫青精。是杜鹃花科常绿灌木。

认识乌饭树,还是在浙江临安的天目山。

那时我在杭州念书,有一年秋天,跟着同班同学去他老家临安,在天目山的山道旁,看到了一棵结满果实的乌饭树。

同学介绍说,这种小树的叶子,可以用来做美味的乌饭,所以叶子经常被人撸了回家染糯米。

把染成亮晶晶紫黑色的糯米饭蒸熟,就是乌饭了。它有着草木的香味,入口不粘,还特别管饱。

后来,走的地方多了,才知道很多地方都有做乌饭的习俗。

福建、浙南的畲族是在三月三吃,有些地方在农历四月初八吃。

那时候正是乌饭树嫩芽鲜红的时令,人们上山将乌饭树的叶子捋下来,倒进石舂里,用木杵捣烂,榨出墨绿的汁液,加入水,就成了“乌水”。

刚泡过乌水的糯米是青紫色的,等到把这种糯米蒸熟以后,米粒就呈现发亮的紫黑色。这就是乌黑、芳香、酥软,又不腻人的乌饭了。

贰丨

其实,中国人吃乌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

那时候,把这种用南烛树叶浸米蒸熟而成的饭食,叫做“青精饭”。

杜甫在《赠李白》诗中就有一句: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在宋人林洪的《山家清供》中,开卷第一篇就是“青精饭”。

“青精饭,首以此,重谷也……采(南烛)枝叶捣汁,浸上白好粳米……蒸饭曝干,坚而碧色。”

其实,“青精饭”的说法,是道家所创。

《岁时广记》中,便有“青精饭”条:

“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道家谓之青精饭。”

唐朝诗人陆龟蒙在他的《道室书事》诗中,也有“乌饭新炊茶藿香,道家斋日以为常”的句子作为印证。

叁丨

那么,道士为什么要发明“青精饭”呢?

《本草》中说乌饭树叶益肾涩精,补肝明目,主治腹泻,肠胃炎。

功效自然是有的,可没事谁喝药汤子呢?也没听说谁把乌饭树叶采了来,制成茶叶泡水喝。

关键在于糯米。糯米本身就有很好的药疗功效。

《本草经疏论》说糯米:

“补脾胃、益肺气之谷。脾胃得利,则中自温,力便亦坚实;温能养气,气顺则身自多热,脾肺虚寒者宜之。”

既然这样,道士为什么不直接吃糯米饭,为什么要加工成“青精饭”呢?

看宋人林洪的《山家清供》,便知道道士这样做的缘由。

“蒸饭曝干,坚而碧色,收贮。如用时……煮一滚即成饭矣。”

肆丨

原来奥妙就在于此。

道士将“青精饭”加工成干粮,好携带上路。

需要时,只要取出一碗,加水煮一下或重新蒸一下,“青精饭”回软便可食用。没条件干吃也行。

“青精饭”作为道家独门食品,其实,就是道士在一千五六百年前,发明出来的“速食方便米饭”罢了。

在历史的演变中,“青精饭”也被民间大众接受。

明清以后,“青精饭”(乌饭)成为南方许多地区社日的节令食品,特别是清明应节食品,所以有孝子饭之称。

同时,乌饭也逐渐被佛教接受,逐渐演变为供佛之上品。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

“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

伍丨

乌饭树是一种常绿植物,喜欢生长在朝南向阳山坡的灌木丛中,按古医家陈藏器的说法:

“南烛生高山,经冬不凋。”

乌饭树的果实,叫乌饭子,是一种传统的中药。

性味甘酸,药性温和,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安神止咳的作用。一般,乌饭子是煎汤内服。

乌饭子还具有很好的止血的效果。

山间的百姓如果平常受伤,也会直接将新鲜的乌饭子捣碎,敷在受伤的部位,短时间内伤口就会止血。

乌饭子除了可以入药之外,还可以食用,果子味道与蓝莓同。

乌饭子还可以补血,针对一些因为贫血引起的腰腿无力,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皮肤病治疗最好医院
北京哪些白癜风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ingzia.com/jzyx/9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