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痘由英国人琴纳所发明。清嘉庆十四年(),牛痘接种传入中国。清道光年间(—),天台人赵廷海将其传入台州。仙居于道光末年,牛痘的接种在仙居开始推广。
仙居旧时的疫病主要有霍乱、流脑、疟疾、天花、麻疹。从危害的程度看,以天花、麻疹最为严重。如民国元年,天花在八都垟、十都英一带流行,仅十都英一村传染人,发病人,死亡93人;民国九至十四年、民国二十三年、民国三十年,横溪、后山根、方宅、抱弄、朱溪等村相继爆发天花,共计死亡人。又如民国十一年、民国二十一年至三十七年,上田村、乌湄潭、东张等村相继爆发麻疹,感染多人,死亡人。而天花的爆发频率和伤亡程度,似乎要更高于麻疹。
天花一称痘疹,仙居民间俗称为“出水痘”。其为一烈性疫病,在旧时一旦感染,死亡率很高,侥幸能医治好,身上往往也会留下痘疤。是故,仙居人将其与麻疹并列,用“麻痘鬼”(童年、青年时因痘疹、麻疹夭折的人)骂人即源于此。痘疹的传统治疗是依赖于中医药,但全面控制以及消灭却是得益于“痘苗”产生的抗体。历史上,痘疹的“痘苗”有人痘和牛痘之分。人痘的接种由中国人所发明,其主要采用“吹痘”的方式。明代孙一奎的《赤水玄珠》已经谈到了人痘的接种。清代康熙年间朱纯嘏《痘疹定论》则总结人痘的接种方法,尔时在福建、湖北等地民间已经大规模推广。
人痘接种传入仙居的时间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据已故的丁伋先生考证,人痘接种传入台州的时间大约是在清康熙年间,临海洪若皋为第一个推行人痘接种之人。洪曾任福建按察司佥事,清康熙十一年(),其聘请了福建人官时起来台州为其子女种痘,结果起到了很好的免疫效果。另据洪若皋《东壁园随笔》记录,尔时种痘,病家要设蘸坛,供奉天妃娘娘,全家虔诚持斋,洒扫厨灶,洁净饮食。天妃娘娘娘即福建民间信仰神祗妈祖,仙居也有相类似的信仰为来自福建的陈十四娘娘。陈十四娘娘在清初被仙居民间奉为“痘神”,可能即与人痘的接种在仙居的推广有关。因此,历史上,人痘在仙居的接种也大约是在清康熙年间前后,而较之牛痘的接种似乎更为传统。
仙居牛痘接种推广时间在清道光末年。据清末李芳春《杂录》所记“道光末,吾邑始有种牛痘者,盖天台人(按即赵廷海,字兰廷,精于武术,任侠懂医。)传之于汉阳,分种各邑。其法比吹苗为善,然谓种后永不出时痘者,未必然也。”“吹苗”,即传统人痘的接种。不过,在李氏《杂录》中,对于人痘多有褒扬,对于牛痘多有贬低。其曾记录到:清光绪七年()春,仙居县内天花肆虐,已接种牛痘的人亦被感染,有妇女三四十岁了也出天花。于是,县民迎神请医,已种牛痘或未种的都吹苗再种,其中已经种牛痘的便不再出,即便出了也是症状较轻。有时医徐某盛推崇洋痘(牛痘)而轻慢神祗,结果其孙子忽染天花而夭折。盖已种牛痘者再种,多不出;不再种者反出。(李芳春宣扬已种牛痘后需再种人痘,多少有些国粹主义的色彩。)当然,从现代的观点看,李氏所谓的“已接种牛痘的人亦被感染”可能与未产生抗体有关,与是否再行“吹苗”其实无干。
(图与文无关图片/中国国家图书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