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s://m-mip.39.net/nk/mipso_5779771.html引语说起骨科,大家都不陌生。可说起中医骨科,大家就相对陌生一些。医院,就有这样一个科室。
中医骨科大夫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有的病人走进门诊之后,一句话不说,把手一伸就让医生把脉,医生要是问他哪儿不舒服,他会不解地说:“中医不是把把脉就啥都知道了?”;有的病人,医生要是告诉他,需要拍个片子或者需要手术治疗,他会露出特别惊讶地表情:“中医也要拍片子,也会做手术?”
其实,这都是对中医骨科,尤其是现代中医骨科缺少了解所致,所以我们有必要请中医骨科专家郑伟主任(阿伟医生)一起和大家聊一聊中医骨科的前世今生。今天,我们奉上的是《阿伟医生聊一聊中医骨科的前世今生(四)》。
阿伟医生
郑伟
医院中医骨科主任
主任医师
从事骨外科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四肢骨折整复,颈肩腰腿疼的特色治疗,股骨头坏死,慢性骨髓炎,骨延迟愈合及骨不连等疑难病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前文,我们可以看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医的外科水平在大多数时间始终是领跑世界的。中国古代的很多学科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领先世界的,但是到了欧洲出现文艺复兴之后,情况逐渐出现了变化。西方医学的异军突起,也就是这一二百年的事情,如果从文艺复兴算起,也不过才三四百年。大致从南北朝到明朝时期,欧洲一直处于频繁的战乱和瘟疫中,加上宗教对思想的禁锢,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这段时期被称为“黑暗中世纪”。基督教的兴起,把欧洲的医学水平拉回到原始的巫医时代,信徒们觉得用护身符、圣水、再不济用赞美诗祈祷词就可以驱除病魔。病人到了某医院——按现在医院,修女们会特别热情地招待你,不仅吃好喝好睡好,还带你参观教堂、观摩圣物、做祷告仪式,待遇好的还会给你涂点圣油……就是不给你看病!为什么?不好意思,你生病是因为你有罪,只有诚心忏悔,请求上帝宽恕,才能好。按现在的话说,医院的治疗风格相当佛系。医院不给治,该怎么办?一部分人会去找私人诊所。和现代的“白衣天使”相反,诊所医生清一色的黑——黑帽子、黑衣服、黑斗篷,再加上长长的鸟嘴——这是欧洲黑死病爆发时医生的统一装束,相当瘆人。这个鸟嘴里塞着棉花、薄荷叶、樟脑,相当于简易防毒面具。“鸟人”——中世纪西方医生的恐怖装束这还吓不到你?接着这位医生就要掏刀子了……中世纪欧洲医生的治疗手段,就是放血,催吐,和灌肠,这几招是医生的必修课程。中医似乎也有放血的治疗方法,但是毕竟还有中医理论作为指导,讲究一个辩证论治,而欧洲的同行则不然,一切疾病似乎都可以放血解决:感冒了?放血!拉肚子了?放血!头疼睡不着?放血!咳嗽发烧?放血!不愿意放血,好,那就给你灌上一肚子催吐剂,让你吐一个七荤八素,或者给你来一个菊花残,让你拉肚子拉得怀疑人生。华盛顿、查理二世、莫扎特、拜伦……死于放血、催吐和灌肠治疗的历史名人(名单太长,不一一列出),至于那些无名之鬼,更是数不胜数了。而外科更是惨不忍睹,掌握医学知识的僧侣不愿意从事这种被认为低贱的工作,所以外科的一些操作,都是交给理发师来打理的。西方理发店的标志,其实与外科有关,红色代表动脉,蓝色代表静脉,白色代表纱布。因此,中世纪的西方外科手术是典型的三无手术——无麻醉、无止血、无药物抗感染。麻醉剂在当时并没有出现,只能使用一些药物的汁水让病人中毒昏迷,但是这一方法的麻醉效果极其不稳定,经常会出现手术到一半病人醒来,或者是手术结束了,病人却没法醒来;止血的手段更是恐怖,或者用烙铁烫,或者用沸油浇;而抗感染药物更是门都没有,祈祷和忏悔经常是帮助病人度过生死关口的唯一手段。病人全是靠忍,医生基本靠狠因此,就横向比较而言,中国外科曾经远超西方,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毕竟中医外科有麻醉,有止血,还有药物的应用。当然,这种水平高,是相对同时代的西方医学而言的,受制于科技发展的水平,中国古代的外科手术水平再高,也不可能高于现代医学。而且宋元以后,由于各种原因,中医外科的发展陷入到停滞,甚至倒退当中。而这个时候,正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出现了近代科学的革命,而现代外科手术所依赖的四大基础条件都逐一得到了解决:第一是人体解剖知识,比利时人萨维里年发表《人体构造》一书,奠定了近代医学的基础。第二是控制出血的方法,法国人帕雷年发明了结扎止血和鸦喙钳(现代止血钳的原型)钳夹止血,结束了烙铁烫和沸油浇的历史。第三是麻醉,美国人莫尔顿年首先使用乙醚麻醉为一个病人成功实行了手术,开创了无痛手术的历史。第四是控制感染,英国人李斯特年施行了第一例抗菌手术,提出了外科手术消毒的技术和理论。随着解剖、止血、麻醉和消毒的难题被一一攻克,西方的外科水平异军突起,至少在手术方面,实现了对中医的反超。鸦片战争后,西方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医学也大举进入中国。外科手术、化学药物、牛痘、金鸡纳霜、新奇的医学理论和解剖知识等这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强烈冲击着国人的感官。所以,当时曾有医家感叹:“西人东渐,余波撼荡,侵及医林,此又神农以后四千年以来未有之奇变也”。政府和民众对其始则畏疑,继而尝试,最终产生信赖乃至崇拜。自身的缺陷加之国民从上到下整体的文化自卑,中医受到前所未有的轻视和歧视,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到了民国时期,政府曾经一度要全面取缔中医。就像国歌里面唱的一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医也处于频临灭亡的阶段。中医骨外科更被视为走江湖、卖膏药之类的下九流,只能混迹于民间,在习武练功、按摩推拿、捏脚敲背者之中勉强苟延残喘。这是民国到新中国解放,几位著名的骨伤名家:魏指新(~)“魏氏伤科”祖传21代。王子平(~)伤科专家、武术家。刘涛山(~)伤科专家、武术家。何竹林(~)伤科专家、武术家。郑怀贤(~)伤科专家、武术家。杜自明(~)伤科专家、武术家。林如高(~)伤科专家、武术家。石筱山(~)骨伤科专家。梁铁民(~)骨伤科专家。可以看到,其中大部分是习武练功者,这恐怕和骨伤科对正骨推拿特殊的体力和腕力要求有关,但也是折射出中医骨科蜕变到单纯依靠手法和药物,从而彻底与外科手术绝缘的一种悲哀。毛主席不仅是人民的大救星,也是中医的大救星。新中国成立后,正是由于毛主席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中医才从奄奄一息的状态中缓过来。中医有了和西医一样的地位,中医的从业者从分散的个体医院形式过渡。全国各地有条件的省、市、医院,并且多设有骨伤科,不少地区还建医院和骨伤科研究机构,各地著名老中医的正骨经验普遍得到整理与继承。可以说,中医骨科迎来了新生的机会。中医虽然获得了新生,但是仍然面临一个发展和提高的问题。抱残守缺,不能够吐故纳新,依然会被时代所抛弃。在这个时候,还是毛主席,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号召。正是响应这个号召,年,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方先之、尚天裕等虚心学习著名中医苏绍三正骨经验,总结出新的正骨八法,即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挤捏分骨、折顶回旋、推拿按摩。方先之和尚天峪都是正儿八经的西医,拥有西医外科的技术,但是他们没有门户之见,虚心地向老中医学习,真正做到了中西医结合,取中西医骨科两者之长,以传统中医骨折治疗思想为基础,以现代医学外科技术为辅助,融合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现代医学的精华,提出了一系列骨折治疗和骨折愈合的新观点,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理论和方法。他们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一书,提出的“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的四项原则成为了新时代中医治疗骨折的指导思想。拿尺桡骨双骨折为例。过去西医认为这两个骨的双骨折很难达到良好复位,而采用一般中医传统复位方法也难以避免移位。方先之观察联系尺桡骨的骨间膜的作用,发现前臂在中立(既不旋前也不旋后)位置时骨间隙最宽,两骨骨干中段距离最远,骨间膜上下一致紧张,尺桡骨的骨间嵴彼此对峙。从这个现象他得到启示:骨折后若骨间膜完整并保持紧张,尺桡骨骨干最为稳定。对前臂桡尺骨双骨折进行治疗时,先在前臂中立位对抗牵引下进行分骨等手法整复,然后将两个分骨加压垫分别置于前臂背侧两骨之间,外加前臂掌侧、背侧及桡侧、尺侧四块小夹板就可使骨间膜保持紧张,控制旋转移位。方先之等还根据太极拳中的小云手、大云手动作设计一套前臂骨折后的练功方法,使前臂骨折病人既能避免前臂旋转,保持骨折断端稳定,又能保持肩、肘关节活动。经过这种整复和练功,使本来复杂的骨折处理变得简单,成功率达90%。这张邮票反映的就是前臂双骨折小夹板固定和固定之后练功的景象。小夹板和分骨加压垫是纯正的中医骨科的东西,而对尺桡骨相互关系和骨间膜的作用的分析,又建立在纯正的西医解剖学基础之上,这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在他们的带领和影响下,传统的中医骨伤科经验得到进一步发掘、整理与提高,逐步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治疗骨折、骨病与软组织损伤的新疗法。在治疗开放性感染骨折、脊椎骨折、关节内骨折及陈旧性骨折脱位、慢性骨髓炎、慢性关节炎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伟人的倡导,中医重新获得了新生,而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由于方先之、尚天峪等前辈的不懈努力,中医骨科成为了中西医结合最成功的一个范例。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既坚持了传统中医的思想精华和治疗经验,又结合了现代医学先进的外科技术,并使两者完美融合,这才是中医骨科能够获得新生并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总编辑:李锋王瑜玲
总监:洪耀辉
责任编辑:李小洁
版面编辑:张敏刘金金
供稿:中医骨科郑伟
投稿邮箱:ssyt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