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历史上的防疫抗疫

新中国建立前,昌平城乡缺医少药,传染病蔓延为患,人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工作,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党的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加强预防接种,发展医疗队伍,建立完善医政、药政、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县属医疗机构,使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一批重大传染病从昌平历史上消失

传染病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在历史上,一些令人闻之色变的重大传染病如天花、鼠疫、霍乱、炭疽等,曾在昌平肆虐,留下了触目惊心的记载。《光绪昌平州志》称,崇祯末年,昌平爆发鼠疫,感染者淋巴肿大,被称为“疙疸病”,传染性极大,以致“见则死,至有灭门者”,“巩华城群鬼夜嚎,月余乃止”。在当时医疗技术和条件下,面对疫情,人们束手无措,只得听天由命。然而这些流行了几个世纪的“病魔”,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消失了。

鼠疫杆菌

《光绪昌平州志》关于昌平“大疫”的记载

(一)天花。天花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史学家甚至称:“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事件不是靠枪炮实现的,而是天花。年起,全县多次普种牛痘疫苗预防天花。年发病2例。年后未发现天花患者。年3月31日,根据市卫生局要求停止接种牛痘疫苗。天花病毒

(二)炭疽。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年起县内发病2人。年发病13人。年发病23人,其中1月官高村发病15人、死亡2人,县卫生防疫站连夜奔赴疫区,防治控制疫情。此后从年至年的十几年间,昌平均有散发病例。直至年后,此病被彻底消灭。

炭疽资料图

(三)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系常见的流行少儿传染病。五六十年代,陆续有散发病例出现,其中以年最多,为33人。年,全县首次应用脊灰减毒活疫苗,以后每年进行接种。年后发病率逐年下降。至年实行计划免疫接种后,无此病发生。

脊髓灰质炎——人类与之斗争了数千年

年,口服脊灰疫苗纳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

(四)疟疾。俗称打摆子或打皮寒,是全球头号虫媒传染病。在旧中国,由于贫穷和缺医少药,大批平民百姓因此病而死。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写道:“病到后来,多数是肚皮上硬起一块,眼珠发黄,农民不知是脾肿胀,而说是肚子里结了一个血果。病到这个地步,这人的健康,是永难恢复的了。小孩子打皮寒,更挨不住,寒烧十几次,就会瘦得一层皮包骨头的死去,每年暑天小孩子死得很多。”疟疾也是昌平地区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年发病52例。年至年流行。此后每年有散发病例。随着卫生水平的提高和防治力度的加大,至年,此病再未发生。

方志敏与《可爱的中国》

(五)霍乱。霍乱是因摄入的食物或水受到霍乱弧菌污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腹泻性传染病。年前,县内多个村庄大面积流行霍乱,死亡数百人。年,八家村发生霍乱,死亡4人。年发病死亡1例。70年代起,霍乱为重点防治传染病之一,每到流行季节举办防治培训班,加强疫情检查和对外环境监测,消灭了霍乱疫情。

霍乱资料图

此外,曾在昌平地区广为流行的乙型脑炎、脑脊髓膜炎、伤寒、麻疹、痢疾、肺结核等传染病,在严密监测和控制下,其发病率也大幅下降,八九十代以来基本消失。

一批地方病得到有效防治

地方病亦称环境病,是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一类疾病。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方病发生,有的地区可多达五六种。地方病主要发生于广大农村、山区。昌平历史上的地方病主要有甲状腺肿、克汀病、氟中毒、布鲁氏菌病等。

(一)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昌平西北部的老峪沟、高崖口、黑山寨、长陵、流村等山区乡村,在过去属高发病区,发病人数一度占当地总人口的20%—30%。新中国建立后,县政府将地甲病作为主要地方病防治。年,对山区乡村供应含碘食盐。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助下普查地甲病,查出病人人、占全县人口的13.2%;各公社发病率为十三陵公社33.5%、南口公社25.2%、城关公社15.5%、小汤山公社4.12%、沙河公社0.48%。年,市、县防疫站联合进行地甲病普查试点。年,成立县地方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于消灭地方性甲状腺肿病规划》。此后分别于年和年,对重点病区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普查普治。年,患者口服河南瘿药,投药率90%以上、服药率80%以上;老峪沟公社患病率由59.6%降到6.46%,消灭了重病区。至年,昌平地甲病患者降至人,患病率降至0.59%。年,经国家卫生部地方病司验收,患病率低于国家规定的控制指标。

下乡巡诊

(二)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克汀病又称地方性呆小病,多出现在严重的地甲病流行地区。年全县进行首次普查,查出克汀病患者人,对患者主要采取食盐加碘和口服、肌注碘化钾进行治疗。年,在姜屯村建立地方性克汀病防治所。年,克汀病医院合作,采用黄腐殖酸钠药物及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方法治疗。年,县卫生防疫部门请北京电影学院在县拍摄地方性克汀病防治的科教片。至年,县地方性克汀病防治所收治三批来自县内和附近区县的儿童患者50人,市防治地方病办公室拨款10多万元对患者采取免费医治。年后,昌平无克汀病新发病例。

诊治病情

(三)地方性氟中毒。旧时小汤山、大东流地区是水质高含氟区,人长期饮用后患氟斑牙和氟骨症病。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对水含氟量进行测定,小汤山镇地区水含氟量每升8毫克,北七家、平西府、东小口公社等地区水含氟量每升2.0毫克至2.4毫克,高于国家规定的饮用水含氟标准。年,改水除氟工作纳入全县发展规划。年,县防疫站、县水利局成立改水办公室,负责改水除氟工作。年,县卫生防疫站在水质高含氟区普查人,发现患氟斑病人、发病率58.23%,患氟骨症人、患病率2.27%。年,采用中药苁蓉丸对例氟骨症病人进行治疗。年至年,县政府投资78.9万元,为水质高含氟地区进行改水除氟。年,在崔村乡真顺村打饮水机井3眼、日供水能力吨,引到小汤山地区供居民饮用,结束了饮用含氟水的历史。

(四)布鲁氏菌病。又名布氏杆菌皮炎,是一种急性红斑样损害性皮肤病,属人畜共患疾病。年至年,县内局部地区奶牛场或养鹿场曾发生病例。每次疫情发生病例,县卫生防疫和畜牧部门采取菌苗接种、牲畜检疫、病畜淘汰等防治措施。年后,人未发生病例,年以后牲畜未发生病例。年11月,经国家卫生部、农业部验收,宣布昌平县为布鲁氏菌病基本控制地区。

书写抗击“非典”之疫的昌平战绩

防疫抗疫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民生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和北京市委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昌平医疗卫生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旧中国屡见不鲜的,对昌平人民健康造成重大伤害的疾病和疫情,已经成为历史。

年初,一场严重的非典型性肺炎疫情席卷华夏,进而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爆发。以疫情为“考场”,昌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年3月6日,北京市接报第一例输入性“非典”病例。3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此病改称“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简称SARS。3月24日,北京市召开SARS防治工作会,制定《北京市卫生局应对“非典型肺炎”工作预案》,北京市SARS防控工作全面启动。4月21日,北京市决定建立一所能容纳千名患者的SARS医院,经多方考察,最终落址昌平小汤山。

汤山行宫旧迹

昌平历史悠久,小汤山以温泉闻名。自辽元以来,史籍志书多有记述,自古为京畿名胜之一。元代小汤山温泉已有“圣汤”之誉。清代初年,康熙皇帝在此建汤泉行宫,乾隆年间又进行了扩建,有清一代,历届清帝频繁到此临幸,至今在竹竿山巨石之上,仍存乾隆帝御笔“九华分秀”摩崖字样。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总后勤部、中央卫生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华北军区分别依托汤泉行宫旧址建立了四所疗养院,年四院正式合并,即今小汤山疗养院。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SARS医院就是在小汤山疗养院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

从4月23日拂晓破土动工至30日交付使用,SARS医院以七天七夜的速度拔地而起,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世界医疗史上的奇迹”。自此,昌平小汤山因抗击“非典”而“一战成名”。

医院二部俯瞰

SARS医院对外称医院二部,占地8.13公顷,建筑面积2.5万余平方米,病房余间,床位余张。有22个病区,设接诊室、化验室、特诊室、CT和X光室、ICU(重症抢救病房)等。医院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每个病区有负压供氧气系统、新风换气系统、病人呼叫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和中央空调,病房有卫生间、空调、彩电、电话等设施。

5月1日晚11时43分,17名SARS患者被护送到小汤山。是日,医院共接收第一批名SARS病人。5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行到小汤山考察“非典”患者治疗工作,慰问医护人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等陪同视察。

温家宝总理到小汤山视察“非典”防治工作

在这场重大疫情面前,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实际行动为服务全市大局做出了重要贡献。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各单位、各镇村迅速行动,积极防控;广大医务工作者肩负使命,挺在一线;昌平人民顾全大局,群防群治。全区上下谱写了一幕幕村自为战、校自为战、社区为战、单位为战、工地为战的“抗疫故事”,建立了一个个“无非典镇”、“无非典社区”、“无非典村”、“无非典企业”、“无非典学校”的安全堡垒。

开展防治宣传

实行封闭管理

5月15日,首批完全达到卫生部规定出院标准的8名SARS患者从小汤山康复出院。6月20日,最后一批18名SARS患者告别昌平。抗疫期间,医院二部共收治了名“非典”病人,占全国患者人数七分之一。其中人康复,死亡率不到1.2%。全区“非典”防治工作以“六个零”的佳绩圆满收官:即一线医务人员感染率为零;公安干警感染率为零;党政机关公务员和工作人员感染率为零;农民感染率为零;殡仪馆员工感染率为零;一线市政工作人员感染率为零。

最后一批患者康复出院

在坚持“两手抓”思想指导下,不但“非典”防治卓有成效,并且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年上半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8.5亿元、财政收入4.28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9.2%、49.8%和26.8%,夺取了抗击“非典”斗争和经济发展的双胜利。

历史的看,科学防疫,众志成城,人定胜天。

温故以知新,鉴往而知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ingzia.com/jzbm/82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