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永嘉县读书学会」可快速 夏小伙带着一肚子的心思娶走了春姑娘。知了知道了,心生妒忌,整日吵闹个不停。
麦子熟了,挥刀收割。麦秆没人收购时,当柴火烧。有人要,换点盐钱。有好几年,客商上门大批量收购麦秆。客商把麦秆捆结实,一捆一捆叠罗汉,堆成平房的模样。玉甌、朝约和小伙伴们经常去车路边两株大樟树附近的麦秆堆里玩。在高高的麦秆堆爬上又爬下,捉迷藏,经常找不到人。恶作剧者,偷偷溜回了家,让你彻底找不到人。这一招太狠毒了!
收割了麦子,抢种早稻。派水、犁田、插秧,施肥、打药,收割。收割了早稻,又抢种晚稻。派水、犁田、插秧,施肥、打药,收割。收割了晚稻,又要播种小麦。主粮小麦和水稻,随季节轮流着播种,瓜瓞绵绵。
那时的农村,家家户户自留种子。萝卜、白菜、甘蓝等,留几棵大的在田里开花结籽当种子;花生、毛芋、番薯、土豆等,挑选个头好的留下种子来年种;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豌豆等也是优选穗大、颗粒饱满的留种。全然不像今天,转基因遍地开花,不管蔬菜还是粮食,种子基本上全靠买,自个儿留种的寥寥无几了。买过来的“一代终”种子即便留起来也没有用,不会繁殖,简直是骡子的翻版。俗话说得好:“不留种,自绝种”。传统本土种子要是灭绝了,别人让种什么就种什么,是不是觉得后脊背有些发冷呢?种子的多样性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应该好好地收集、保留、延续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纯自然生态品种。米帝亡我之心不死,主粮的种子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万不可让国际资本控制。要想不受制于人,保卫粮食安全,一是严格控制和管理转基因物种的种植,二是最大限度地藏种于民。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藏种于民功不可没。
夏天的三官亭带来很多快乐,简直是小伙伴们向往的乐园。
桥头三官亭坐北朝南,前面是操场,后面是平坦,左侧是民房,右侧是桐州小学。三官亭出入门石头路下面有一水塘。水塘里种着荷花,养着鱼,是小时候嬉戏、捉鱼的好去处。
三官亭正中央供奉着三官大帝,左首供奉张三令公,右首供奉陈十四娘娘。左边为厢房,住着俩老爷爷老奶奶,卖点瓜子、糖果、香烟等日常物品;右边为一米多宽的平坦,堆放零碎。三官亭正门两侧各是美人靠,方便村民歇息。
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亦称“三官”,又称“三元”,为道教较早供祀的神灵。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大帝,没有像样的庙宇神殿,一般都栖息于路边的路亭、凉亭、谯亭,将亭子的后檐用蛮石或砖墙封住,案几上设置神龛,供上几尊神像,就是一座像模像样的三官殿(庙)了。这样的三官亭几乎各个村落各个路口都有。潼洲,除了桥头三官亭,还有一个岙底三官亭。
永嘉旧时村民但逢冤情与危厄,必喊“皇天三界,救命!”皇天即昊天上帝,三界即三官大帝。皇天三界就代表天地所有神灵。现如今,村民遇到突发不好的事情,还有叫“皇天三宝,冇解!”
郑建兴在写《瓯水》时,就“皇天三界”“皇天三宝”请教师姐杨丽和。师姐说:玉皇大帝掌管三界。神、人、鬼,属于这三界。叫“皇天三界”,是让所有神、人、鬼都晓得。天有三宝:日月星,即太阳佛、月光佛、各路星神。叫“皇天三宝”,是让天上神仙、佛,晓得这个事情很严重。楠溪两岸村民,太阳叫“太阳佛”,月亮叫“月光佛”,镬灶叫“镬灶佛”或“镬灶佛爷”。
温州地区,张骞是小孩子的保护神,尊为“张三令公”。以前医疗条件差,医术水平低,一些小孩出牛痘(俗称做客)常被认为遭了生死劫,弄不好,就会年少夭折。据说张骞在通西域时,无意中从牛的身上发明了牛痘疫苗并从西域带回,故在民间被称为“张三令公”而普受崇拜。
陈十四娘娘为浙南地区、福建北部民众共同信仰的神祇,善于“医病、除妖、扶危、解厄、救产、保胎、送子、决疑”。因,护国佑民,功德无量;故,圣迹远播,建庙祭祀。伴随着陈十四娘娘的传说和信仰,唱娘娘词也在民间逐步流传开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温州鼓词是浙江民间曲艺两大主要曲种之一,向有“浙北弹词,浙南鼓词”的说法。因鼓词以唱为主,人们又把演唱温州鼓词称为“唱词”;因鼓词演唱与民间陈靖姑(俗称“陈十四娘娘”)的传说和信仰有关,艺人常到娘娘庙唱大词,所以也称“娘娘词”。娘娘词、平词、门头词,是温州鼓词最主要的三种类型。每年的各个时节,温州各庙宇和宫观都会请艺人来唱鼓词。平时,宗族完成族谱,民间老人寿诞、乔迁、殡葬等,有的也举行鼓词演唱活动。少则一夜,多则连台数日。街头巷尾,乡坊村落,都可以作演唱场地。因此,瓯江两岸,楠溪江畔,时时会响起温州鼓词那优美质朴、富有韵味的曲调。琴鼓响处,男女老幼竞相听唱。被民间称为“娘娘词”的《南游传》,又名《灵经》。《南游传》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出现。娘娘词在其发展过程中,与温州民间信仰共生共荣,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娘娘词因为普及和宣扬陈靖姑故事而受到民间欢迎,经久不衰;陈靖姑信仰借助娘娘词而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因而,娘娘词的演唱在温州地区已经成为温州民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鸣金锣喜庆乡方宁静,击玉鼓喜贺合社太平”。年1月中下旬,在殿山岭桐州三港殿、娘娘殿前面水泥浇筑的平坦里搭台,村民自愿认本唱《杨府大传》。去岁年前唱七天七夜的《南游传》。以此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桐川祈福场所。
鉴于庚子年村里不太平,村民自筹钱款,于年11月12日-14日在殿山岭桐州三港殿做三天三夜的“云临佛法会”,并在盘龙隧道桐川出口立起一对狮子。以期祈福村庄太平、村民出入平安。
门前屋陈阿爷的肚子里全是故事。吃过午饭,朝约和玉甌,双双早早地来到三官亭,坐等门前屋的陈阿爷。左等不见人影,右听也没个声音,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干转。在千呼万唤中,门前屋陈阿爷慢悠悠地过来了。他双手捧着长长的竹烟筒,时不时地吸上一二口自己亲手栽种并晾晒的土烟。在烟雾缭绕中,精神越发地抖擞。“饭后一杆烟,快活似神仙”。门前屋陈阿爷很是享受!他常常靠在陈十四娘娘神龛左首边的木柱子上,摸出一个纸包,小心地打开,右手食指和拇指联动抓一点自制的土烟丝塞进烟斗里,掏出火柴点燃烟丝,陶醉地吸起来。享受够了,才不舍地收起长烟筒。故事开讲前,门前屋陈阿爷慢条斯理地明知故问道:“想不想听故事?”小伙伴们齐声喊道:“想!”门前屋陈阿爷的话匣子一打开,滔滔不绝如楠溪水昼夜不歇。……“欲知后事如何,再听明天分解。”门前屋陈阿爷讲故事讲到精彩处戛然而止,很会吊人胃口。有几次,朝约从家里偷拿两只纸烟讨好他。有时候,听故事的村民凑钱去三官亭厢房里买两根纸烟给他。门前屋陈阿爷抽了纸烟,讲故事更卖气力了,也会多讲两个章节。《陈十四娘娘》《西游记》《三国演义》《说岳全传》《薛刚反唐》;还有本土的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诸如《鲤鱼仙子》《田螺姑娘》《胡公大帝》《卢氏孝女》《兄弟分家》《丈老考三婿》《抗元英雄陈虞之》《胡公冕智闯温州城》。好故事,一部接着一部,一个连着一个。一个夏天过去了,下一个夏天又来了。小伙伴们在听他的故事中慢慢长大。后来,门前屋陈阿爷老了,带着满肚子的故事去了另一个世界继续讲故事。他故去之后,朝约、玉甌来三官亭的次数明显的少多了。再后来,水塘填埋了,三官亭周围的环境也变了。每逢初一、十五,善男信女来三官亭点香灯,许愿还愿。
夏天的乐趣除了三官亭听故事,还有游泳、捕鱼和蚂蚁、蚁狮玩,等等。
酷暑难当的夏日,小孩子不听大人的警告,也不理会水鬼的出没,结伴偷偷去溪滩里(即小楠溪的俗称)游泳。不是下岸角,就是涨潭头,每年都会死人。有人说,那个人是被水鬼拖下水淹死的,水鬼则投胎去了。淹死的人做了水鬼后,至少要等上一年找一个合适的人,才有机会去投胎重新做人。一年当中没有等到或者等到了不忍心下手,则第二年继续等,一直等到合适的人出现。水鬼的传说,好吓人。玉甌和朝约不敢去下岸角、涨潭头这两个水深的地方游泳,也有不信邪的村民,只管去游。大多数没事儿,只有极个别出事了。涨潭头邪门事多。有一年,村里有一个人去涨潭头洗衣服出事了。
桥头、岙底片喜欢到下岸门口游泳。塘沿、潼洲店到就近的水轮泵出口处的小楠溪里游泳。桐州大桥、下岸大桥还没有造起来的那会儿,一只木制船横渡两岸,方便附近村民出行。
小伙伴在下岸门口游泳的时候,常常把渡船撑到溪滩当中,然后从船上跳进水里。从船的这头钻到那头,又从那头钻回这头,耍着玩。对岸有人喊叫着要渡船,才把船撑过去。竹竿撑船、缆绳渡船,下岸人换着花样过江。
小伙伴更多的时候是在大叶柳树荫遮盖下的溪中游泳。穿着裤头游泳,完事了穿上裤子,让裤头自然干;把脱下来的裤头挂在树枝上,光着屁股裸泳,游好了穿起来,不容易被大人发现。发洪水,清清楠溪江翻脸变“黄河”。胆子大的村民在“黄河”里游泳。玉甌和朝约胆子也大,也敢在“黄河”里来回游。
早年的下岸门口还可以看到蚱蜢舟经过。楠溪江是永嘉山底通往温州城区的唯一水路,沿江两岸有许许多多的农家历来以撑蚱蜢舟过日子。舴艋舟,两头尖尖,小巧轻捷,很像捉过来玩的蚱蜢,又叫蚱蜢船儿。舴艋舟用来运送货物,同时也是村民外出或客旅往来的主要交通工具。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公路的发展,水路一天不如一天,历经沧桑的有年历史的楠溪舴艋舟退出了历史舞台。随之,岁月转别记忆的年轮,蚱蜢舟再也载不动许多愁。
#摸螺狮。
游泳的时候可以顺带捉些岩蛳螺回来。捉过来的岩蛳螺,先放在脸盆里养上三四个小时,让蛳螺吐出泥沙、浮游生物。滴几点色拉油,貌似效果更好。每隔一个小时,清洗一下岩蛳螺,并换一次水,反复四五次就可以烧岩蛳螺吃了。热锅,放油盐,倒进岩蛳螺翻炒几下,加开水,放葱蒜、辣椒,再加老酒,二三分钟后加点味精,一碗色香味俱佳的螺蛳汤就好了。“螺蛳汤,喝眼光;螺蛳肉,配饭粥”。童年的溪滩变丑了,但岩蛳螺的温情从未远离。
自从小楠溪上游造了大大小小的水电站,加之溪流两岸垃圾污水流入,滩林肮脏了,溪水变浅、水质变差了。当年挑水做饭、双手捧起来就喝的境况现已不复存在。而今也不敢下去游泳了,全身皮肤瘙痒划不来。朝约想起了,年6月6医院举行的陈继达《楠溪江在抗争》新书发布会,社会上对南岸水库的建造与否有着不同的声音。为楠溪江千年发展大计着想的呼声尽管微弱,但弥足珍贵,不应该被无情地掩埋。总之一句话,让人讲真话,天塌不下来。
年12月8日,陈继达先生辞世。他的千字檄文《我们的诉求》随着楠溪水无语东流。“正气一身勇仗坚贞担道义,经纶满腹全凭风骨写春秋”。这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楠溪江会记得他。
村里有几个人,过一段时间就去桥头水坑毒鱼。他们去山上把雷公藤、饺子酱割过来,混合在一起捣碎,用汁液毒鱼,或者直接去潼洲店供销社买过来杀虫双倒进溪坑里毒鱼。鱼子鱼孙被毒倒了一大片。这个情形,就是杨大力《东嘉谈鬼录》中的《鲤鱼潭本事》故事的翻版。还有胆子大的,自制雷管去下岸角、涨潭头炸鱼。下岸村就有一个人炸鱼时炸掉了自己的一只手臂。渡船的时候,只见他嘴里叼着烟,用一只手撑着船,顺溜的很。他习惯了一只手后,也是种田的一把好手。
台风季,冒着狂风暴雨去山上捡雪梨,更多的是去潼洲水涨捡板栗。嫩白的板栗肉生吃别有味道。
每逢发大水,村民兴奋得不得了。有的徒手抓鱼,有的用钓竿钓鱼,有的用电瓶电鱼,还有的制作简易网兜捕鱼。潼洲水库水位超过警戒线放水,冲出水库的花鲢、草鱼随冲泻而下的水流被撞的七荤八素,村民等在水坑边捡鱼。空气里弥漫着鱼腥味,足见逃跑的鱼颇多。
听母亲讲,有一年发大水淹没了自家镬灶。在朝约的记忆中,大水淹到道坦头有好几次。自从有山有水的永嘉书院出名后,夏天来此游玩的人更是多。永嘉书院停车场爆满,停不下的小汽车停在珠岸村的溪滩里。有一年,金溪水库开闸放水,以便腾出更多防洪库容。没曾想,淹没了停在溪滩里的众多小汽车。车子被淹之后没个说法。总之,是不了了之。
朝约没事的时候就去哄蚂蚁。玉甌对此也感兴趣。找一处蚂蚁时常出没的石头墙跟,捉一只蜻蜓,或者逮一只蚱蜢,抑或挖一条蚯蚓,折磨死后放在蚂蚁经过的路上。一两只蚂蚁发现后,火速回去报告,成群结队的蚂蚁源源不断地涌过来搬运食物。这时,一首《哄蚂蚁》的儿歌就派上用场了。
火眼王王
打铁堂堂
你买肉
我买糖
买给将军当老王
老王门头杀大猪
爬起早
吃肉肉
爬起迟
啃骨头
永嘉土话“火眼”即蚂蚁。一边看着蚂蚁抬食物,一边唱着儿歌,确实蛮好玩的。看蚂蚁得到食物太容易了,常会施加点压力。眼看食物快要被抬进洞里,赶紧把食物劫走,放到一个远一点的地方。蚂蚁不厌其烦,重头再来,不达目的不死心。人呀,很多时候还不如蚂蚁呢!蝼蚁尚且贪生,为人何不惜命。不惜命寻短见的大有人在。潼洲村曾经发生了好几起人喝农药的事。一起是夫妻间发生口角,女方想不开喝敌敌畏,送到潼洲卫生院灌肠抢救,转危为安。另一起是一个大男人受不了生活的苦,喝了甲胺磷去了;留下年迈的老母亲,孤苦的妻子、年幼的儿女,清贫的生活更加艰难。附近村村民想不开,喝了敌敌畏或甲胺磷,也送到潼洲卫生院医治,严重医院。轻的捡回一条命,重的回天乏术。后来,打药杀虫子,敌敌畏和甲胺磷的分量要加大,效果也没有以前的好。人喝了敌敌畏甲胺磷,少有毒死人的,许是掺了假的缘故。弄虚作假,凑巧做了好事。幸哉?悲哉!
蚁狮也很有趣,它同人类一样,也是挖陷阱的绝顶高手。村里头老房子中堂、门槛头的泥地上会出现一个个硬币大小的漩涡,用细小的枝条搅动几下,小东西通常会自己爬出来。这个小东西就是蚁狮了。蚁狮,别名沙猴、沙牛等,成虫与幼虫皆为肉食性,以其它昆虫为食,幼虫生活于干燥的地表下,在沙质土中造成漏斗状陷阱以用来诱捕猎物。
门前山(土话,现即芬益村)外公家老房子左首边的小树林里有一株瘦小细长的野枇杷树。由于土地贫瘠,加之光照少,结的野枇杷个头小、且酸涩,但却是儿时的美味。野枇杷可当水果吃,还可以当药材,能够治疗烫伤,可健胃消食,还能够解酒,好处是非常多的。野枇杷熟了的时节,朝约找借口去门前山看外公外婆。上午家里起步,桐州店渡口小木船过河,平路经寺前、垟坑,从垟坑岭开始爬山路。途中有一凉亭。过八里山继续走山路。一个半小时才到外公家。吃了午饭,打了野枇杷,下午去附近的山林玩耍个把小时回家。每逢去门前山,经常走的是垟坑岭古道,蒋山岭古道走的少。垟坑岭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当时我县小源片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在历史上曾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的垟坑岭造了公路,去门前山舅舅家不用爬山路了,小汽车直接开到家门口。
夏天最喜欢的水果就是西瓜了。朝约上桐小的那会儿,父亲每年种红珍宝西瓜卖钱贴补家用。早春在大棚里育苗,长出2-3片真叶异地定植。施肥打药,整枝压蔓,时不时地小心伺候着。夏天西瓜快成熟的时候,父亲在瓜田里搭一个简易棚,搁一张竹床。晚上睡在西瓜地里守着夜,防止有人偷西瓜。朝约常去瓜田里,摸摸这个,拍拍那个,几乎把成熟的西瓜翻了一个遍,以期找到一个开裂的解馋。实在没有,自作聪明地把西瓜开了一条缝,谎称西瓜自己开裂。父亲也不戳破小孩儿的谎话,任凭他们找各种理由吃西瓜。记得有一年有一次,摘了满满一拖拉机西瓜运往温州贩卖。拖拉机加大马力过泰石的一段上坡路。“突突突”地冒着黑烟,使出吃奶的力还是上不去。父亲下来推车,朝约坐在西瓜堆上。多亏了路人帮着推,拖拉机才顺利过了上坡路。到了浙南农贸水果批发市场,牙郞们抢着上前,希望把西瓜卸在自己的地盘。牙郞顺带介绍买方来看西瓜。买方把价钱压得低低的,父亲舍不得卖掉。等了好久,碰到一个买方,愿意把价钱提高三五分。父亲为了能让价钱再往上提一提,于是挑了一个西瓜当场打开。事与愿违。最后只得接受买方开出的价钱。西瓜卖不起价钱,又被牙郞收取了过磅费,除去种子、肥料、农药杂七杂八的成本,没剩下几个钱。此情此景,就是叶圣陶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的现实翻版。种田改变生活,此路不通,但父亲还是乐此不彼。
桐州店冰条厂办起来的那一年夏天,朝约央求父亲做一个冰条桶。前后、左右、下头,用木板密封连接;上面没有盖子,一截小棉被放在里面;一条绳子系在左右两边,外加一条敲打冰条桶发出沉闷声响的木棍子。朝约跟随两个小伙伴批发冰条走街串巷去买。五分钱批发来的糖水冰条,卖一毛钱一根。刚开始,先批发个十来条,把冰条放在小棉被里裹得严严实实。要是今天卖得好,明天就多批发几条。软掉的或卖不掉的就归自己吃了。由于记忆太久远了,朝约也记不起当初赚钱了还是亏钱了。
漫长的夏天总会发生一点事情的。朝约经常去后半屋李荣锋家道坦嬉。小伙伴常常分成两派“打打杀杀”,有的坚守初心,有的时常叛变。夏夜凉风习习,坐在小凳子上看《沙漠王子》。《变形金刚》《恐龙特急克塞号》等动画片融入温情童年。
朝约被李荣锋家养的大狼狗咬过,由此落下了怕狗的病根。不过,家里也养过两次狗,不是狼狗,而是土狗。有一年,土狗一胎生下“五头雄”,全部送人了。土狗死了后,就没再养狗了。后来,李荣锋家咬人的大狼狗杀了吃了,朝约愣是不敢吃狗肉。朝约不吃的还有蛇、兔、团鱼、泥鳅、田鸡……
小伙伴们常结伴去山上砍柴或砍松树。少不更事的年纪,爱慕上了桐川的一朵云,都说长大了以后想娶她为妻。后来谁都没有如愿,这朵云在温州鞋厂打工时被平阳人追走了。
记得有一次,在后半山砍柴,朝约和郑伯清抢着砍菌籽树。朝约手里的柴刀不小心砍到了郑伯清的手指上。郑伯清扔掉砍柴刀,右手捏着左手嗷嗷叫,哭着回家了。要是不小心割破了手指头,伤口不是很深的话,就地取材摘几片积雪草塞进嘴巴里咬碎,敷在伤口上,有止血消炎的功效。村民在田里劳作意外出血,也有用新的钞票包扎止血的。朝约的左手指上,现今还留有两道清晰可见的被柴刀砍了的砍痕。此外,还相约烧烤、爬树、跳大坎。
醉人的夏天,那能少得了酸酸甜甜的杨梅。朝约后来自己泡制杨梅酒喝,源于儿时的一次偷喝。一次偷喝,便爱上了。
人生真是奇妙。
相关链接
《瓯水》连载①|郑建兴:前言
《瓯水》连载②|郑建兴:瓯水变天(一)
《瓯水》连载③|郑建兴:瓯水变天(二)
《瓯水》连载④|郑建兴:瓯水变天(三)
《瓯水》连载⑤|郑建兴:瓯水变天(四)
《瓯水》连载⑥|郑建兴:瓯水变天(五)
《瓯水》连载⑦|郑建兴:瓯水变天(六)
《瓯水》连载⑧|郑建兴:瓯水变天(七)
《瓯水》连载⑨|郑建兴:甜酸童年(一)
本期编辑:金秀秀
后 期:金秀秀
初 审:郑建兴终 审:杨丽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