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灸的重要性

化脓灸,也称作为疤痕灸,属于中医针灸直接灸的一种。是以5mm左右的艾炷放置在体表某些穴位直接烧灼。一般每穴3~9壮,然后贴以膏药。该治疗方法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能,故也被称为“养生灸”。亦可称作瘢痕灸。化脓灸的部位一般是四肢、腹部、腰部。化脓灸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疗法,是艾灸的一种,可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化脓灸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疗法,是艾灸的一种,可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此外,化脓灸还可用于哮喘、痹证、慢性肠胃病、阳虚顽症的治疗及体虚的调理。

因为化脓灸初次使用会使患者皮肤有一定的损伤,表皮会出现疤痕,很多人不愿接受这种治疗。而且每个患者的治疗时间需要用20~30分钟的时间,而普通针灸只用几分钟就可以了,这些是导致“化脓灸”没有普及的原因。当然,造成这种现象也和很多患者不熟悉化脓灸的操作有关。

一般不了解化脓灸的人一听说化脓灸都会直感该治法很痛苦。但我本人的体验是这也不见得有多痛苦,灸的时候特别疼痛时暂停一下,不会有太多痛苦。灸后化脓了只是生活会略有不便,因为常常有一灸疮在那里往外排泄分泌物,看起来似乎挺脏,但是并不疼痛,只是有些痒,痒的时候一般是因为灸疮内有脓,将脓挤出来就不痒了。化脓灸和一般的出脓情况不一样,绵延的时间很长,但最终是不会留下疤痕的。比如我这次经过两个星期还没见灸疮有彻底愈合的迹象。这种缓慢的排毒过程,一般人体都是承受得了的(因为灸疮一般不会很大,顶多指甲面那么大)。我没有亲自试验过对肿瘤进行化脓灸。但就我对我自己的腱鞘囊肿进行的化脓灸的观察,化脓灸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倘若肿瘤化脓成功,相信也会一天天缩小。

这些记述表明,灸能使人体获得对流行病原体的抵抗力。有研究报道发现,在伏天用化脓灸治疗哮喘病,灸后用膏药封贴,以促使灸疮形成,这与西医用的哮疫苗极其相似。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化脓灸其实就是在给人体特定的穴位上,进行疫苗的再种植。

化脓灸的部位一般是四肢、腹部、腰部。用这种灸法,初灸之后,皮肤局部会变黑、变硬、结痂,下次再灸就在硬痂上施灸。如果化脓,可以按压,排出脓液再灸,如果痂皮脱落,可以用敷料复盖,等结痂后再灸。

在古代,医家们将化脓灸用于对狂犬咬人后的治疗,如《黄帝内经》中《素问·骨空论》中记载:“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记录古人应用灸的疫苗作用,来有效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而《针灸资生经》中则更为详细地描述:“先去却恶血,灸疮中十壮,明日以后,日灸一壮,百日乃止”,并提出“过百日乃得免”,意思是说灸法治疗,经过一百天之后才能获得免疫的效果。

化脓灸后,机体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抗病能力得到增强。徐风兰研究认为:从免疫角度来看,这种特殊的物质可能是免疫激活素,这种免疫激活素具有催化剂和调节剂的特征,在施灸后,这种被激活的物质不断刺激机体,活化了机体的免疫系统。这种灸法的作用,类似于抗原,但其本身不是抗原,它是一种温热刺激,直接刺激机体,使免疫物质得以激活。从免疫补体激活途径来看,类似于替代途径,走近路、疗效快,免疫激活素的作用就其本质来说,可能是加强了球蛋白的生成,使其发挥免疫作用。特别是灸后小火伤,由于这种火伤而产生的蛋白质分解产物,直接从皮肤吸收进机体,在身体组织中产生一种叫做组织毒素的物质,这种物质可起到药物作用,在施灸过程中,与经常连续注射少量组织毒素有同样的效果。

因此,古代医家强调,灸后必得疮发(脓多),才能达到其防病强身的目的。《针灸资生经》中云:“凡著艾得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针灸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用故履底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若不发者,其灸疗作用大大打折扣,因此“今用赤皮葱三五茎去青,于煻火中煨熟,拍破,热熨疮十余遍,其疮三日自发。予见人灸不发者,频用生麻油渍之而发,亦有用皂角煎汤,候冷、频点之而发。亦有恐气血衰不发,于灸前后煎四物汤服,以此汤滋养气血故也”。这些刺激灸处窗口之目的,不仅是使其局部化脓,而是为了对机体产足够的刺激,以使人体产生本能的防御性反应,达到保持人体内最佳的平衡与协调状态。这与现代的多种疫苗问世具有一样的目的,因为任何一种疫苗都是针对一种病原体的,而非是广泛性的,只有多种疫苗到人体之内才能达到想要疫苗的效果。而化脓灸,则是通过体内自己的非选择性、广泛性、无目的性作用前提下,逐渐形成多种或某种针对防御性措施,达到具有天然性的疫苗效果,而这种天人合一、物竞天择的自然进化过程中,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之目标。故此,为了加强化脓灸的疫苗效应,长期的不断刺激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在不断加强刺激的情况下,使化脓灸的疫苗水平在长时间作用下得到不断的提升与加强,故古人就有“三里莫要干”之说,就是这样的意图。

化脓正是这人体上小小的疤痕,换来了人体生命得以存活。因此,这迫使人们从古代开始就采取各种方法与天花病毒斗争。如中国人于16世纪发明种痘术后,到了17世纪已推广到全国,而且技术也相当完善了。天花疫苗发现后,使死亡率在18个月内下降了2/3。年,种牛痘法由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传入我国。因为牛痘比人痘更为安全,所以我国民间也逐渐种牛痘了。种植牛痘疫苗,就是在人体的局部做一个病灶,让机体产生防御性免疫反应,而达到保全身体在健康的水平。

免疫不是用药物,而是病原体的部分物质,比如细菌或病毒的外壳蛋白,并加以灭活,制成疫苗,使其既不对人有伤害,又能有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高效地中和对抗病原体,使病原体不再对人造成伤害。而化脓灸的特点,正好也是利用这样人体局部效应,瘢痕灸在局部造成损失而换来整个身体的健康保证。

古人认为化脓灸的持久刺激,就是把身体处在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应对之中,随时解决或应对来自体内外各种不良刺激与反应,这就是化脓灸的最为可贵之处。古代医家强调,灸治必流脓,即动员大量防御性细胞,其中不少的“卫士”在对抗“入侵者”中“阵亡”,故流出的脓流中含有大量已经死亡的防御性细胞,而这些在流脓死亡的细胞,就会减少体这些特异性病体对人体的伤害。

由此可以认定,化脓灸及长时间不断火热刺激,就是在给人体种植上一种以不变而应万变的疫苗,这种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免疫性疫苗作用,就达到了《黄帝内经》所说的“上工治未病”之目的,从而把我们被动的治疗疾病而改变成为具有防御性、特异性、广泛而具有针对性免疫性治疗作用。

1、流脓期间,注意皮肤表面的护理,应用消毒纱布包裹,严格消毒,防止感染。若有感染时,应按外科化脓感染常规处理。

2、化脓灸后宜入室静卧,平心定气,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

3、化脓灸后,注意补充相应的营养,多进食蛋白质类食物,如鸡、鸭、鹅、鱼、豆制品、香菇、蘑菇等。

4、四肢关节部,肌腱处,大血管附近,脐部,孕妇及经期女性的腰骶部及小腹部禁灸。

5、过敏体质的患者应在灸前咨询医生,在施灸过程及灸后都应格外慎重。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ingzia.com/jzbm/75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