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比如伯格理。
有的人死了,他是真的死了。
比如同时代的袁世凯,西太后。
更重要的是:
他虽然死了,却因着信,仍旧说话。
(圣经-希伯来书11.4)
在中国各民族的历史上,很少有一个人能够如此大地影响到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
使得这个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从无人所知的受压迫的最低层,一跃而成为被世界所知的文化发达的地方。
以至于在20世纪上半叶,从欧洲寄往这块圣地的邮件包裹,上面的收件地址只要写“中国石门坎”就可以送到。
这个民族就是苗族,而给这个民族带来巨大改变的却是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传教士——伯格理。
柏格理年出生于英国康沃尔郡卡米尔福特一个笃信基督的工人家庭。
年,柏格理23岁的时候,他受李文斯顿在非洲宣教的事迹感动,受呼召来中国传教。
他以儒家“格物致理”之义,取名柏格理,字明星。
在中国内地会的鲍勒牧师学习汉语半年后,一同到云南昭通圣经公会布道所任牧师。
在年的日记里,他记载了在一段旅途中所遇到的危难。日记中写道,他们启程从长江乘船到重庆,然后打算再转道昆明。
在长江一个叫“撑天滩”的险滩上,船被撞成了碎片,他侥幸得救。随后,在乘马前往昭通的陡峭山路上,又因不善骑马被抛落山涧几乎摔死。
在这种身陷异国他乡的危难中,他几乎陷入绝望。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神在这个时候对他的安慰:
“尽管我感到孤独,但是,神将与你同在。”
大难不死后,他去了云南。
柏格理刚进入云南的时候,垃圾、传染病、毒品充斥着他的视野,以致他感觉自己“就像倒退回前工业化的18世纪,眼前的景况使人联想起那个时代”。
当他深切地了解到这里人民的贫困和悲哀后,他的心里充满了来自神的爱与同情。
他在中国的活动大部分时间是在云南昭通,在那里呆了17年,并致力于传教。
但是他在昭通的传教并不顺利。
据历史记载,伯格理在昭通传教17年,接受洗礼的不到30人,而且这些人还是有一搭没一搭的状态。
在昭通服事17年后,他被邀请到贵州的石门坎。在石门坎,他接触了当地的苗民。
当年的苗族,由于生活极其艰苦,使得他们头盘长辫,身穿粗麻布衣,披着蓑衣,打光脚或穿草鞋,很少洗脸,身上肮脏污秽,气味很重,很难接近。
但柏格理从不因艰苦而退缩。柏格理进到苗寨去的时候,身着苗族服装,说苗语,住苗家,和苗家人同吃洋芋、荞麦饭,同宿臭虫跳蚤成群的麦草堆。
有两次他竟在牛棚里与一头母牛及其牛仔同睡于一捆干草之上。他不骑马、不坐轿。路上遇到苗民,就像看到长者一样谦让。
由于他与人们同吃同住,甘苦与共,他不仅被他们视为老师和医生,还被他们视为在苦恼之时可以倾诉的贴心人,被苗民视为最可信赖的人。
在与苗民相处的日子里,他感受到文字及教育的重要性。和许多少数民族一样,苗族原来是没有文字的,祖先的历史都是用古歌来口口相传。
柏格理于年为苗族创立了一套简明易学的拼音文字,苗族人称这套文字为“老苗文”。
从此,苗族的传说、历史、文化有了新的载体。
年,他在今高坪苗族乡创办了川南第一个苗族小学——邱家山光华小学。
同时,他还承担了医生的职责,用西医的知识给人看病发药。到年,柏格理和其后继者创造的石门坎文化圈被誉为“西南民族最高文化区”。
柏格理在苗族地区取得的成绩主要有:
?创制苗文,结束了苗族无母语文字的历史;
?创办乌蒙山区第一所苗民小学,也是第一所新式教育学校;
?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双语教学的学校;创立了中国近代开男女同校先河的学校。
?在中国境内首次发现和报告地氟病;创建乌医院、医院,在乌蒙山区第一个接种牛痘疫苗预防天花,创办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
?发育出了中国西南最大的基础教育网络,管辖川滇黔地区余所学校和机构,其中在筠连有7所光华小学。
光华小学教育改变了苗族几乎全是文盲的状况,培养出了苗族的第一代知识分子。
当时,柏格理的一句话在所有苗族布道者中流传:
“哪里有教堂,哪里就有学校。”
据相关资料显示,至年,从石门坎毕业的学生中有多名小学生,几百名初高中生和中专生。其中有30几个大学毕业生,二名博士。
年9月15日,柏格理在伤寒流行中为医治一名苗族女孩受到感染不幸去世,时年51岁。
他死后被誉为“苗族救星”,并永远安息在石门坎。
年柏格理栽下的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
柏格理,这个已消失了年的生命,居然还有这么多的人自发地记着他!怀念着他!
年了,苗族人民居然又同柏格理的后人聚在了一起,这是柏格理对苗族人民的爱结下的果实!
“爱”是一场轮回
柏格理孙子史蒂芬感动地说:
“在这一刻,我感觉我是苗族,
让我们把这份爱传承下去!
注: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DN-
信仰是什么?
科学的尽头是什么?
短视频
耶稣是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