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专题
何为风寒
风寒:病因学术语,指风和寒相结合的病邪。其特征症状为:后脑强痛,就是后脑袋疼,连带脖子转动不灵活;怕寒怕风,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盖大被子才觉得舒服点;鼻涕是清涕,白色或稍微带点黄。如果鼻塞不流涕,喝点热开水,开始流清涕,这也属于风寒感冒;舌无苔或薄白苔;肩、后背会酸痛;如果你会把脉,你应该可以测到脉像是浮紧,浮脉的意思是阳气在表,轻取即得。治以祛风散寒为主。饮食上可食粥,也可服用姜汤发汗,切忌以冰袋等物降温。冷风寒气。《墨子·节用上》:“其为宫室何?以为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三国魏嵇康《与阮德如》诗:“君其爱德素,行路慎风寒。”
风邪和寒邪。中医谓为致病的两个因素。亦指因感受冷风寒气引起的病。《素问·玉机真藏论》:“今风寒客於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不过冒点风寒,一发散就好了。”周立波《盖满爹》:“盖满爹感受了风寒,病倒了,躺在乡政府的秘书的床上。”风寒禁忌柿子性寒,味甘涩,风寒感冒者宜吃辛温散寒食品,切忌寒凉之物。柿子大凉性涩,食之寒邪不易外去,故当忌食。本草经疏中早有告诫:“肺经无火,因客风寒作嗽者忌之。”随息居饮食谱亦云:“……外感风寒,……皆忌之。”同样道理,柿饼亦不可吃。蚌肉性大凉,外感风寒之人忌食。《随息居饮食谱》中指出:“多食寒中,外感未清者皆忌。”风寒感冒者误食之,则寒邪不易外解,感冒迁延难愈,故忌食。蚬肉性寒,味甘咸,风寒感冒之人寒邪未解,切忌食用。本草拾遗中指出:“多食发嗽及冷气。”风寒外邪不解,肺气不宣,咳嗽痰多色白者,误食蚬肉,寒不外散,其咳久久难止。螃蟹大凉食品,风寒感冒者忌食,并非缘于蟹为“发物”,而是因其性寒之物,风寒外感未愈时,食之寒邪难解,故当忌食。《随息居饮食谱》中早有告诫:“时感未清,……均忌。”鸭肉性凉,味甘咸,也有医家认为鸭肉性寒,故外感风寒感冒者忌食。清代著名食医王孟英也早有告诫:“凡外感未清,……皆忌之。”鸡肉为补益之品,大补气血,无论风寒感冒或是风热感冒,皆当忌食。中医治疗原则指出:外邪未去时,先当解表,切不可补,否则外感之邪难以解散,正所谓“闭门留寇”。医林纂要中早就指出:“肥腻壅滞,有外邪者皆忌食之。”猪肉性平,味甘咸。虽为补益之品,但风寒感冒外邪未解之时,不宜服食。诚如本草备要中所说:“……伤风寒及病初愈人为大忌耳。……伤寒忌之者,以其补肌固表,油腻缠黏,风邪不能解散也。”所以,风寒感冒之初和感冒初愈者忌食。柑性凉,味甘酸。风寒感冒外邪未解者,当吃辛温散寒之物。柑酸凉,不利寒邪外解,故应忌食。清代著名食医王孟英早就指出:“柑,风寒为病忌之。”乌梅性温,味酸。酸能收敛,邪不易出,故凡感冒之人,不论风寒与风热,外邪不除,皆当忌食。本草经疏中说:“病当发散者咸忌之。”药品化义亦云:“咳嗽初起,恐酸以束邪气,戒之。”《随息居饮食谱》也说:“凡痰嗽,外感未清,并忌之。”芡实俗称鸡头果。性平,味甘涩,无论风寒感冒或是风热感冒初起,只宜辛散之物,忌食酸涩敛邪之品,故当忌之。清。王孟英早有告诫:“芡实,凡外感前后,……皆忌之。”百合性平,味甘微苦,有润肺止咳作用,但风寒感冒之人外邪未解,咳嗽痰多者忌食。正如本草求真所说:“初嗽不宜遽用。”所谓“初嗽”,即指风寒感冒者咳嗽而言。《本草正义》中还说:“风寒外束,肺气不宣之咳,尤为禁品。而世俗或以百合通治外感之嗽者,又未免寒降遏伏,反令肺气窒塞,外邪无从宣泄矣。”银耳即白木耳。性平,味甘淡,能润肺、滋阴,但风寒感冒、咳嗽多痰者忌食。《饮片新参》中早有告诫:“风寒咳嗽者忌用。”此外,风寒感冒者还应忌食葡萄、生萝卜、螺蛳、田螺、蛤蜊、柿饼、生藕、生地瓜、生菜瓜、生冷荸荠、生黄瓜、菊花脑、金银花、金樱子、香蕉、西瓜、绿豆芽、蕺菜、莼菜、芹菜、马兰头、枸杞头等食物。关节受风寒治疗小技巧
1、改变原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比如经常在冷库工作,受风寒以后引起关节疼痛,此时应该更换为适合自己的工作场所;2、多加衣物、注意保暖;3、物理治疗,包括使用外用药物治疗,比如中药的温阳散寒药,制附子、白芷、丁香、桂枝、细辛,加在大青盐中做成热盐袋,达到散寒、通络、止疼效果。同时还可以利用红外线烤灯治疗;夜间不能直接吹空调、风扇,避免风寒环境。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