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 https://hn.qq.com/a/20161116/037913.htm
针对百姓关心的“新冠肺炎”诸多防护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你问我答”栏目开通,本期请到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冯录召、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张流波三位专家权威回答。
《学生健康报》带您划重点
▼▼▼▼▼▼
1.已经有地方出现了因为没带口罩,50秒或者15秒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案例,请问病毒的传播途径究竟是什么?
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呼吸、讲话、咳嗽、打喷嚏产生飞沫。与病人近距离出现在同一个场合,特别是病人讲话或咳嗽,如果没有戴口罩,造成传播是可能的。因此,在疫情没有控制以前,去人员密集场所一定要戴口罩,做好防护。50秒或者15秒这种情况是否会感染,关键在于和病人的距离以及是否采取了防护措施。(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
2.什么是气溶胶传播?
答: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目前尚没有证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冯录召)
3.按照现在的防护手段(比如戴口罩),能否有效防止气溶胶传播?
答:新冠肺炎目前还是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疾病,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才可能发生气溶胶传播(例如进行临床气管插管等专业医疗操作时),如果是在常规临床护理、一般的工作生活条件下,采取正确佩戴口罩的飞沫传播防护措施,是足以满足保护普通公众,而不被感染的。(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冯录召)
4.空气中是否有新型冠状病毒?还能开窗通风吗?
答: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飞沫传播距离很短,不会在空气中长期漂浮。从这个角度讲,在日常通风环境下,空气中一般不会有新型冠状病毒。所以建议每天至少两次开窗通风,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措施,但是提醒大家,注意保暖。(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冯录召)
5.如果小区里有了确诊病例,或者楼里有隔离的人,传染的风险有多大?
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被确诊后,医院接受隔离治疗。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会按照有关要求进行隔离医学观察,确诊病例家中及小区公共区域将进行清洁消毒。作为小区一般居民,无须过度恐慌,只需要继续做好个人防护。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型病毒,大家都没有免疫力,都是易感的。无论小区是否有病例,都要注意防范。社会不是封闭的,即使小区没有病例,如果不注意防范,也有感染的危险。公寓的电梯或步行楼梯的过道,通常是空气流通不好的地方,坐电梯或走楼梯,都要戴口罩。房间窗户每天要打开一段时间,让房屋有一定时间通风。在疫情终结以前,尽可能避免用手直接触摸楼梯扶手、电梯按钮、社区公共设施表面,触摸了一定不要再揉眼睛、摸鼻子、摸嘴巴,应该尽快洗手。(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冯录召)
6.什么是粪口传播?
答:目前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所谓的粪口传播,是指患者粪便污染了食物、水等,然后进入人体消化道感染人。“病从口入”,就是对粪口传播的通俗说法。粪口传播的传染病较多,有霍乱、手足口病等。国家卫健委组织专家研究,近期部分省市报告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便标本的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提示存在粪-口传播的可能性,但还不能确定进食病毒污染的食物引起感染和传播。当前防控工作已经充分考虑粪-口途径传播的风险,在国家卫生健康委2月6日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中,对实验室检测、密切接触者管理、特定人群防护及特定场所消毒等内容提出了相应措施和要求。下一步将继续加强研究,明确是否通过进食受污染的食物感染。对于公众,尤其是餐饮从业人员,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手卫生,饭前便后、接触容易污染的物品后要洗手。(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冯录召)
7.出门必须戴手套吗?
答:如果外出不能满足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剂条件,外出可戴手套(不露手指的手套均可,同时注意保持手套干燥),脱下手套后注意手部清洁,并及时清洗手套。出门戴手套,可以减少手与外界直接接触,从而能减少手的污染。但并不是必须的,而且要强调的是,戴手套并不能取代洗手,无论是否戴手套,都需要经常洗手。普通群众没有必要去购买和使用一次性医用手套。(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
8.火车站、机场过安检等需要取下口罩,这种密集场合取下口罩会被传染吗?
答:火车站、机场过安检等短暂取下口罩,一般不会被传染。在取下口罩时,建议与前面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比如1米以上),注意避免与其他人正面相对。面部识别结束后立即戴上口罩。整理好个人物品,尽快通过安检通道。(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
9.口罩可以重复使用吗?
答:这个问题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
如果是独处,没有与外人密切接触,可以不戴口罩(比如一家人健健康康宅在家里、在自己的私家车上,或者单独在户外,比如小区遛个弯儿,在行人稀少的公园和街道上散步,可以不戴口罩)。
如果是出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超市商场购物、乘坐电梯、封闭办公,到普通医疗机构就诊(除发热门诊)的患者,可以佩戴普通医用口罩(也叫一次性医用口罩)。回家后将口罩置于洁净、干燥通风环境下自然晾干,还可以重复使用。
如果是人员密集场所的工作人员,从事和疫情相关的行政管理、警察、保安、快递等,还有普通门诊、病房的医护人员,居家隔离人员以及共同生活人员,建议佩带医用外科口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延长口罩的使用时长和更换频率。一般来说,如果口罩没有明显的脏污、变形,可以不必四小时一换。但如果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有异味时需及时更换。常说的n95或kn95等医用防护口罩,在健康人的日常情况下是不必要的。但与新冠肺炎病人密切接触的一线医护人员必须佩戴。请理性防护、戴合适的口罩,将n95留给真正需要的人。(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冯录召)
10.有媒体报道称,越光滑的表面病毒存活的时间越长,在乘坐交通工具或电梯时,双手难免碰到这些光滑的把手或是电梯按钮,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一些小区里电梯间里放了一些面巾纸,希望乘客可以用面巾纸按电梯,这种方法是否真的有效果?
答:实际上干净光滑的表面微生物是不容易存活的,病毒是在一些阴暗、潮湿,比较脏的地方存活的时间更长。这些天都在说电梯的按钮、门把手风险比较高,这个风险比较高并不是因为病毒在上面存活时间长,而是因为这些地方是高频接触的地方,所以相互接触交叉感染的风险就大。有三条对应策略:一是适当的增加消毒频次(原来一天一次,现在可以一天多次)。二是可以用一个面巾纸或者用消毒纸巾把它隔开,手不直接去碰它。三是可以在碰了它以后用手消毒剂来揉搓双手,做好手卫生。(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张流波)
_延期开学
看看这份健康小贴士
《学生健康报》2月5日(8版科普世界)“加长版”寒假,孩子们注意什么?云南中医药大学金樱子科普团队带来以下建议:●当心“小小的”隐患
_坚果、糖果、果冻、整颗的水果、汤圆,容易被孩子误吃进气管,引起窒息等,看护人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大于2岁),在看护下给孩子试吃,小宝宝要研磨后才可以吃。不要打乱正常的饮食规律,以免使“脾胃本弱”的孩子消化功能出现紊乱。饮食应规律,主食、水果、蔬菜搭配平衡,不要偏食、挑食,更不要暴饮暴食。
●给身体充足的休息
_放假了,由于专注娱乐,孩子的休息时间随之减少。睡眠不够,不仅会影响食欲,导致心情烦躁,还会使免疫力下降,更容易被病毒“击中”,患上冬季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等疾病。因此,家长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让眼睛适当放松
_在近距离用眼30分钟~40分钟后,要休息10分钟;家长要督促孩子每天做眼保健操或家庭护眼按摩操、亲子爱眼健康操。此外,还要根据孩子的身高变化及时调整学习用桌椅的高度,并纠正孩子的不良坐姿。
读写作业时,应设置台灯等局部照明方式进行照度补充。使用台灯时,不要关闭房间主灯,要设置背景光源。不要让孩子长时间沉迷于手机、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也不要在黑暗中使用电子屏幕。
●远离身边的危险
_近年来,一种带灯的气球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成为“网红气球”。这种气球的构造比较简单:透明气球+LED灯带+电池盒。但是,好看、吸睛的背后,也有安全风险。一旦发生爆炸,气球的纽扣电池、小灯、钉子等部件形成的碎片有导致划伤、烧伤的风险。另外,如果这种气球中填充的是氢气,由于本身带电,发生爆炸的风险要高于普通的氢气球,儿童最好远离。
生活中,注意不能让年龄较小的孩子独自乘坐扶梯,特别是在人流量大的地方。父母带小朋友乘坐扶梯时,应一人将孩子抱紧,另一人在下方看护,防止摔伤,同时注意躲避障碍物。
●注意防范疾病
_寒假期间天气寒冷,是流行疾病高发季节,家长要注意提醒孩子勤洗手,外出戴口罩。预防流行性疾病,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不要接触猫、狗、禽鸟的粪便或排泄物,不要触摸可疑患病的动物;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外出回家后要及时洗手。
家长不要随便亲吻拥抱宝宝,宝宝的抗病能力、免疫力比大人低,感染各种病毒的几率更高,尤其是通过呼吸道感染和皮肤感染。大人身上可能携带了一定的病菌,但大人的免疫力可能保护你不受到侵害,而这些病菌却可能通过拥抱、亲吻传染给免疫力和抵抗力相对较弱的宝宝,诱发疾病。所以,爱宝宝也要保持距离。
《学生健康报》与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
在一起
请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