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派中医中药学派middot代表

「代表著作」

《石药尔雅》

《石药尔雅》,唐代医家梅彪著。该书是对中医药产生重要影响的传世本草学著作,既是隋唐时期的重要矿物文献,又是世界最早的化学辞典手册。《石药尔雅》分两卷,卷上释诸药之隐名(异名),其中金石药62种,动植物药97种,以及6种炼金丹器具隐名的解释。每种药只释隐名,而不论性味功效等。卷下论多种丹药名称及其别名异号,计收载丹名68种,释丹药别名异号24种。另外,该书还收载了唐以前记载丹药的文献名称及多种丹药炼制法的名目。由于《石药尔雅》基本上达到了作者所说的“令疑迷者寻之稍易,习业者诵之不难”的目的,故得以流传,至今仍有其参考价值。

《食性本草》

《食性本草》,唐代医家陈士良著。该书在古代药物学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三大食疗著作之一。该书将《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食疗本草》《本草拾遗》中有关食疗的药物分类编写,并加上作者自己的意见,后附医方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各类食用动植药物及制品,同时配食治诸方及五时调养脏腑之术,还辑有集贤殿学士徐锴为此书所写的序言。该书在明代以前一直广泛流传,之后散佚。北宋政府于政和六年()整理的《重修政和证类本草》曾以该书为主要参考书之一,采用了《食性本草》意见40余条。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认为,陈士良在编写《食性本草》时能够较广泛地总结旧说,工夫很深,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海药本草》

《海药本草》,五代李珣著。该书总结了唐末五代时南方药物及外来药的情况,为我国第一部外来药物专著,同时也是最早的地方本草专著,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药物学,是回族医学的重要基础与典籍。该书记载药物种(一说种,一说种),并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兽、鱼虫、果等6类,详论药物形态、产地、品质优劣、真伪鉴别、采收、炮制、性味、主治、附方、用法、禁忌等。所载药物有16种为李珣首次在本草中正式记载,即车渠、金线矾、波斯白矾、瓶香、钗子股、宣南草、藤黄、返魂香、海红豆、落雁木、莎木、栅木皮、无名木皮、奴会子、郎君子、海蚕。从药物分布来看,大多在岭南、南海和海外。该书引用前人的文献较丰富,有50多种,以地方志居多,在引用的医学著作中又以陈藏器为最多。据现存佚文统计,全书收录药物种,其中96种标注外国产地。如:安息香、诃梨勒出波斯,龙脑香出律因,金屑出大食国。此外,书中还记述了药物形态、真伪、优劣、性味、主治、附方、服法、制药法、禁忌、畏恶等,有些条文兼载药名解释。书中收载的海桐皮、天竺桂、没药等为当时其他本草著作所未载。

《海药本草》所载药物内容详尽,从药物的产地、生态形状、性能、用途及真伪优劣等一一详加记载,特别是补充了海外医药知识。许多海外药物如丁香等,医家是通过该书才真正在临床上使用。李珣虽然参考本草数量较大,但对历代本草错误之处均有所补正,如陈藏器言迷迭香“味辛温无毒,主恶气”,李峋补充说该药“性为平,不治疾”。该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独详于偏方”,在每味药的功用主治后常附有偏方,包括单方和复方。在药物用法上亦多种多样,有汁饮、洗浴、淋蘸、贴敷、含化、酒服、蒸煮、烧炼等,适于临床使用。该书惜原书至南宋已佚,幸由蜀人唐慎微《证类本草》、赖傅肱《蟹谱》等书的征引,才得以保存部分内容。今人范行准有辑本。

《蜀本草》

《蜀本草》,五代韩保昇著。该书为五代后蜀政府所修订的国家药典性本草,在我国综合性本草史上上继《新修本草》,下启《证类本草》,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该书是在《新修本草》基础上修订而来。《新修本草》是英国公李勤负责修订的,故该书原名《重广英公本草》。韩保昇为《蜀本草》增补了许多注释内容,引述部分《唐本草》的图经文,新增药40余种。他增补的内容多切于实用,对每项药品的名称、产地、形状、特征、功能,作了比较准确的解释和叙述,尤其是对药物图形的解说,更详于以前的本草,是后来北宋政府修订的《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和《重修政和证类本草》的主要蓝本之一。此外,《蜀本草》所增药物大多是四川特产或四川有分布者,如地不容、辟虺雷、灯笼草、山胡椒、金樱子、马齿苋、续随子等,较充分地反映了四川医家在这方面的用药经验。该书惜已失传,仅在《重修政和证类本草》中保留了部分内容,计释药条,处方25个。《蜀本草》涉及的范围很广,对《本经》的七情畏恶药内容进行统计归纳,中药“十八反”即出于《蜀本草》的统计,并对《唐本草》错误内容有所修订。书中新增资料为后世主流本草所援引。

《曲本草》

《曲本草》,北宋田锡著。该书是我国最早介绍“曲”和各种曲酒的专书,也是我国现存古代专记此事的唯一专著。中国古代已经会使用草药酿酒,至宋代初期,使用本草制曲酿酒的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于是,田锡将枸杞酒、菊花酒、葡萄酒、桑椹酒等15种曲酒用曲的情况及方法收录并撰成《曲本草》一书,其中大多为使用本草制曲酿酒的药酒,对研究我国古代化学、酿造学、药物学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四川古代科技人物》将田锡及其著述的《曲本草》收录其中。该书还被收入《简明中国古籍辞典》。

《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

《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北宋陈承著。该书将《嘉祐本草》与《本草图经》合而为一,补载古今论说与己所见闻,立为议论一篇,篇端冠以“谨按”两字,列于《图经》之后,今仅存44条佚文。该书图文对照,所谓“书著其说,图见其形,一启帙而两得之”,创本草正文、药图、图经合一之先例。书中力斥前人用药之谬误(如滥用砒霜、以天灵盖治传尸等),补充了部分药物基原鉴别、采收栽培、贸易交流等内容。书中摘引若干条文附入《大观本草》,冠以“别说云”为标识。元祐七年()初刊,迅即传至日本。日本《香要抄》()引此书图文。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北宋唐慎微著。该书是我国现存完整的本草著作中年代最早的一部。全书约60万字,共31卷,记载药物种,其中有种药物是唐慎微广搜博采得来。这些药物大多是宋开宝、嘉祐年间两次筛选所遗弃的药品,是了解唐代和五代以前药物学发展的重要资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唐氏生活在四川,故对四川道地药材的记载最为翔实。著书过程中,唐慎微收集了许多极为珍贵的药学资料,如《雷公炮炙论》《食疗本草》《本草拾遗》《海药本草》《食医心镜》等许多重要的前代本草著述,都是有赖于唐慎微的努力才得以流传至今。该书将有关药物方面(别名、性味、形态、产地、采收、功效、主治、炮制、鉴别、食疗、道地性、附方等)的知识兼收并蓄,汇为一体,使人开卷得以备览。近世学者认为,《证类本草》的编成,标志着我国本草从此具备了药物学的规模。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评价说:“12、13世纪的《大观经史证类本草》的某些版本,要比15和16世纪早期欧洲的植物学著作高明得多。”此外,由于唐慎微本人是一位临床医生,因此,他特别注意收集方剂,书中对药物的讨论紧密结合临床。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中采录了古典医籍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要方》等方书共计80余种,当时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单方、验方,以及自己临床验证行之有效的处方,共余首,方论余条,分别载入有关药物项下,使学者开卷尽览其用途、用法。唐氏创立的这种“方药对照”编写方法,不仅更能体现中医理法方药的特色,且更为切合临床实用,自此而下的药物著作,多沿用此种体例,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证类本草》集前代和当时本草学之大成,将我国本草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宋代四川,甚至中国古代的药学史上闪耀着不灭的光彩,影响了中国古代医学达年之久,其取得的成就居于当时世界同类学科的前列。因此,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对唐慎微的业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皆其功也。”《证类本草》成书以后,由于唐慎微的经济条件所限,无力刊行这样一部巨著。但是这部书的价值很快得到社会的认可。大观二年(),杭州仁和县尉管句学事艾晟受集贤孙公的委托,将《证类本草》校正刊行,这就是《大观本草》,《大观本草》问世以后,进一步得到政府的重视。政和六年(),朝廷派遣医官曹孝忠等校正《大观本草》而成《政和本草》。唐慎微的毕生心血通过两个校正本得以流传于世。

《彰明附子记》

《彰明附子记》,北宋杨天惠著。该书详细记述了附子的栽培方法、植物形态、药材鉴别等内容,属较早的道地药材专论。哲宗元符二年(),杨天惠任彰明县县令时,对当地附子生产进行了实地考察,撰写了《彰明附子记》,详载了彰明特产药物附子的栽种面积、产量、栽培方法、生长采收情况、品种及质地区别等。该书是研究川产药材的一篇重要资料,也是研究中药史的一篇重要历史文献。《彰明附子记》来源于实地考察,较历代本草在附子产地、裁培方法、鉴别等方面的描述更为准确而客观。如《神农本草经》和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均谓附子产于犍为和广汉,而苏敬的《唐本草》则说附子产于绵州和龙州。实际上,附子的产地仅为绵州所属的彰明一县,而彰明县中产附子的地方又只有赤水、廉水、昌明、会昌四个乡镇。既不是绵州全州产附子,也不是彰明全县产附子。由于古人未实地调查,所以对于附子的产地认识不清。这种情况直到杨天惠的《彰明附子记》问世之后,才得以澄清,扭转了古人所谓犍为产附子的看法。南宋赵与时《宾退录》、清道光《龙安府志·艺文志》等,都收录了《彰明附子记》全文。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亦将其摘编记入《本草纲目》。

-E/N/D-

版权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ingzia.com/jzyy/66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