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扁平疣哪个医院好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13030.html收藏了 徐竟成丨齐都赋
李少军丨昌乐地名史话
吴文福丨眇怪
郄锡奎丨书香传家溢杏林
徐一波丨燕莜惹乡愁
赵开礼丨小城印象
本期文学作品已转发《昌乐四镇特刊·潍坊文学频道》 擂鼓山泉漫涌,白浪河水长流。迂回曲折,涓滴不拒;惊波滂沛,一路艮方。潺潺然,淙淙然,浩浩然,汤汤然,直奔齐都。水出其前,流经其左,因成营丘。一应堪舆占验,尽合地里原由。得天时,赡地利,安邦定鼎;佑苍生,顺民意,人和政通。此太公始封地也。先民万众,世代经营,开发渔盐之利,振兴工商农耕,止干戈而生息,衣食足而康宁。歌太平兮乐黎庶;治邦国兮纳贤能。历沧桑、经沿革、承遗绪、载废兴。
墓冢河渠记载尧帝丹朱轶闻;山丘村寨传递商周秦汉信息。朱虚者,帝裔王侯之国,丹朱其游,刘章封地;淳于者,齐国大夫之乡,巧舌谲谏,千古伟器。逄萌刚正,挂冠东都,古之达人;齐夷二贤,隐迹首阳,史称义士。华歆管宁,割席绝交,气节高尚;扪虱谈兵,桓温征举,王猛固辞。孔融徐干,各领风骚,名扬建安;王裦庐墓,至诚至孝,感召忤逆。李营丘,丹青妙手,才华横溢,名噪画坛;韩熙载,博学多闻,风流倜傥,才高气逸。朴斋阎翁,决胜科场,荣登榜眼,其后,阎氏一门,历四朝,传五代,七人进士。立德望,光宗耀祖绵世泽;树节操,承先启后振家声。千古风流人物,名垂青史;历代侠士雄才,气贯长虹。
昌乐斯土,齐国故都。实坤德膏腴之地,诚钟灵毓秀之邦。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陶钧慧贶,代有精英。民风端正,美德传承。升平气象,泽被万类;敦穆世道,蒙养文明。水有源而流远;木有本而枝荣。人文渊源绍千古,永锡无匮;宗脉根底连累世,意志相通。唐时北海令,窦倓政声传,凿渠引水,灌溉农田,保五谷丰登,乐百姓饱暖,窦公渠碑,至今卓然。
共和国立宪法施新政;共产党破迷信善攻坚。五十年前,一声号角,群情振奋,水利上马;十载拼搏,排除万难,凯歌震天。而今,齐都故地,水库座座明珠镶嵌,渠道成网遍布农田。润沃土,兴嘉禾,年年丰稔;旱能浇,涝能排,主宰山川。南水北调彰显昌乐精神;湖光山色扮靓城乡景观。仙月湖碧波万顷,山清水秀;朱虚地渔歌涛韵,忽焉江南。月亮湾,指日即成旅游景点;西湖区,新规划,别有洞天。丹溎水系,绿化美化,清流荡漾兮宛如图画;商场民居,流光溢彩,华灯初上兮繁星璀璨。
美哉昌乐,古昔营陵,山峦叠翠,川渎滢滢。田连阡陌,丘壑分明。铁路连接济青,公路山海相通。城乡商旅络绎不绝,贸易供销生意兴隆。招商引资促成人财两旺;改革开放实现物阜民丰。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市容市貌日新月异;花坛苗圃落英缤纷,优雅环境陶冶性灵。立交桥车水马龙,井然有序;大超市商品丰富,有求必应。莺歌燕舞,春风骀荡;时和世泰欣欣向荣。今日昌乐,宜居宜业之福地;古往齐都,和谐和乐之新城。所自者何,则曰:赖之者,执政为民之方略;基之于,与时俱进之舆情。合时尚,顺民意,经营者,物质财富;破俗陋,废因循,创造者,精神文明。美哉昌乐,齐国首城,熙熙然,济济然,发展是务;蒸蒸然,跃跃然,强县是竞。
齐风淳淳焉,仁义长存。齐风习习焉,崇尚礼仪。齐风谦谦焉,揖让当先。齐风融融焉,众志成城。
作者徐竟成山东寿光人,居于昌乐。生于年2月,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现为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潍坊美术家协会顾问,潍坊书法家协会会员,昌乐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点击李少军丨昌乐地名史话阅读
导读
洪武年间,官府从人口稠密的山西、河北集中向山东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但移民不仅是从洪洞县迁入的。据史料记载,当时有来自河北枣强县的,有自然迁徙来自安徽、河南、江苏、四川、浙江等省的,有来自本省、本市的,不一而足。有的村落自汉唐就已存在,自然形成,世居于此,随着人口的聚迁流转,家族兴盛衰亡,古村名也几经更迭,很多没能留下记载,有的仅凭口口相传,或是出现了不同说法,或是已经被后人淡忘了。每一个村落、每一条街巷都有它自己的故事,都蕴藏着独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仔细探讨,饶有兴趣。笔者试图分门别类作一统计,借以弘扬县域文化,从中探讨氏族社会的发展历史。不当之处,望读者赐教。昌乐老村落、老街巷的命名如同其他地名一样,一般来说总是有历史渊源的,或因人、因物,或因山、因水,作为历史的产物,千奇百怪的地名,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基本都具有音、形、义、位四个要素。
★文言漫笔★
眇怪
吴文福
袁翁无极,营陵人,眇一目,年少有诗名,以教书为生。今赋闲居家,结庐东城山下,与老妻梦氏相依,膝下一女承旧业,适本邑王氏。袁翁甚爱女,女亦常回家小住。袁翁性爱酒,饮大白三大碗不醉;好弈棋,不计输赢,常以黑白论人生;尤喜养花,多异品,庭室荀香何粉①,四季不绝。营陵虽小邑,但文物阜盛,源远流长。邑人承古尚文,蔚然成风。有舞文弄墨者,或结诗社,或立文苑,皆修书诚辞邀袁翁,翁词谦语卑,婉言而绝。东城有居者鲁生,名愚,与袁翁比邻,仰慕袁翁,与翁甚相得。鲁生足跛,三旬未娶,以烙画为生。生之烙画,多类写意,譬若花鸟,构图极简,多疏疏落落,几笔带过,唯画中禽鱼鸟兽,形貌夸张,纤毫毕俱,不厌其详。民众多不喜。鲁生绞尽脑汁,仍经营惨淡,勉强糊口。袁翁鲁生,一眇一跛,时有相约,背薄酒,携楸枰②,或倚笠高岩,或濯足清流,弈棋斗酒,偃仰啸歌,怡然自乐。邑人不解,奇其行,称二人为“眇怪跛异”
袁翁所养之花,以两株牡丹最为名贵。每岁夏初,牡丹绽蕊,其一墨色,另一深绿。二株相距数尺,不约而花同开,墨俯绿仰,终日相向。袁翁以其有“邢夫人见尹夫人而心折”③之态,遂名之为尹夫人、邢夫人。旁有芍药,蕊紫红,先尹邢而开,后尹邢而谢,犹若侍女,袁翁名之净琬④。袁翁养花,选器、择水、洗沐、监戒,讲究颇多。尹夫人、邢夫人花盛之时,繁花朵朵,袁翁辄剪其旁枝,顺其斜正,巧作瓶花。花处瓶中,参差不伦,意态天然。日置窗下,令近日色,夜置榻旁,俾近人气,尽享植花护花之趣乐。
华商季许,马来籍,来营陵经营金银珠宝,兼及古董字画。季氏爱瓶花,但养不得法,每有养,三五日即凋谢。闻袁翁善为瓶花,驱车数访袁翁,袁翁始与相见。辞翁出,告人曰:“肃肃如入廊庙中,不修敬而人自敬者⑤,袁翁之谓也。得识袁翁,知瓶花之真谛。”依翁言,所养瓶花,积月不凋。遂定居营陵,不复离去,与袁翁成至交。
一日,季氏来,适袁翁欲访鲁生,遂同往。季氏见鲁生之烙画,以为绝艺,啧啧称奇。当即计定出巨资,助鲁生展销马来。不半载,展销大获成功,消息传来,营陵轰动。于是,鲁生大名、大富、大贵。显达盈室,富贵临门,门庭若市,车水马龙。富者重金求画以贮藏,显者诚邀同欢以自壮。鲁生亦裘马扬扬,神采倍丰,间往欧美,时赴港台,青衿红袖,从者如云,俨然若神人。
袁翁女,从母姓,名鸽,任教于县城某中学。梦鸽性强,虽已为中学高级教师、教务主任,但仍不自足,意欲有为。翁有学生钱某,现任营陵副县长,主管教育。钱某读书时,家贫,翁常出资接济。钱某学成显达,欲报袁翁,未得机会。梦鸽知,回家苦求于袁翁,翁不许。一日,梦鸽归家,袁翁欲与语,不应。饭后,携翁新插之青花觚⑥尹夫人花瓶而去。过旬日,梦鸽复归,告母知:“校长年高已退,吾已任副校长主持工作矣。”梦氏告翁,翁默然不语。
是晚,鲁生携酒至。袁翁花间置酒,与快饮。酒酣,鲁生顾袁翁而笑:“梦鸽事妥,袁翁无忧,两颊生春矣。吾嘱梦鸽,但将青花觚尹夫人瓶花送钱某,勿庸多言,钱某必自知。梦鸽依言而行,事遂成。”袁翁闻,如梦初醒,以一指拭目,视鲁生,曰:“我醉欲眠君且去。”颓然伏案上,鼾声如雷。明日,鲁生复来,袁翁竟不与语。
袁翁有青铜觯⑦,生坑,绿锈斑斑。用以插花,花色明艳如枝头,开速而谢迟,袁翁以“金屋”名之。鲁生、季氏晚间来访,立庭间。月明星稀,惠风和畅。袁翁曰:“娱心景物,慰眼风光,合终岁而计之,寥寥无几。今又有嘉宾宝器,理当痛饮。”梦氏闻,备花生、杏仁、鲜韭、腐乳数饮储。三人杂陈花间,边饮边语。言及青铜觯,鲁生问袁翁:“以觯贮花,自翁否?”翁摇首:“不然,古已有之。古铜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不独花色明艳,开速谢迟,犹有就瓶结实之妙用。”季氏闻而立,徘徊数匝,曰:“翁发妙论,语出惊人。然以青铜觯为花瓶者,今世闻所未闻。如此宝器,运诸海外,价值当数十万而不止。翁如有意,季某愿效犬马,望翁三思。”夜阑,入室,灯下一几、一枰、一盘松子,数杯清茶。鲁生持杯,卧几侧,观袁翁与季氏弈棋,并时时指点季氏,抢边占角,以扩地域;季氏亦从之。官子,鲁生与季氏相视而笑:“袁翁输矣。”袁翁凝视鲁生季氏,良久,喟然叹息:“吾自以为识二人久矣,知二人深矣,其实不然。邢夫人之质,仰人扶持,其心折于尹夫人,日学于尹夫人,终不成尹夫人,效颦耳。净琬旖旎,清妍奇绝,然终为婢使,徒成附庸。人生处世,当心如棋、志如棋、言如棋,朗朗然黑白分明。如尔二人,棋则棋,心存输赢,利则利,张目四极,拥边角而失胸腹,何言赏花,更复言弈。”言毕,连催数手,子落定,黑棋中腹尽死。
五目视枰,一室寂然。
———————————————————
①荀香何粉:汉人荀彧,得异香,至人家坐,三日香气不绝,人称“荀香”。魏人何晏,面白而姿仪甚美,人称“傅粉何郎”。
②楸枰:旧时多用楸木制围棋盘,称棋盘为“楸枰”。
③邢夫人见尹夫人而心折:汉武帝时,邢夫人与尹夫人并宠,而不得相见。武帝许邢夫人伪装见尹夫人,尹夫人一望即知。邢夫人俯首而泣,自叹不如尹夫人。
④净琬:魏晋时羊祜家的婢女。
⑤肃肃如入廊庙中,不修敬而人自敬:语出《世说新语·赏誉》,裴令公赞夏侯太初语。
⑥觚:古时酒器,高圈足,细腰,喇叭状口。初用青铜制,后用陶瓷制,做花瓶。
⑦觯:古时青铜制的酒器,形似尊而小,鼓腹侈口,高圈足。
书香传家溢杏林
郄锡奎
齐鲁大地,文明之邦,历来藏书读书之风盛行。书香弥漫,代不乏人,既有居庙堂之高的公卿,又有吟诗词歌赋的文人,也有处乡村之野的寒畯,山东名中医郄秋浦先生就是其中的一名代表。 郄秋浦(~年),名澄然,字秋浦,号东皋,堂号泊静堂,昌乐县东管庄人。据《青州府郄氏族谱》记载,秋浦“九岁入私塾,二十三岁游庠,因停科举,研究医术。二十七岁经商,民国七年应黑龙江省陆军第十九混成旅一团三营吴营长邦杰之召,充书记长,游历东三省阅五寒暑。蒙黑龙江督军鲍赠银色纪念章,赏乙等奖章,十一年闰五月,因亲老辞差回籍,以医行于世乡里,匾于门曰‘国手无双’”。先生天资聪敏,勤奋好学,废科举后随伯父郄乐贤专治学医,年开始在昌乐县城“广生堂”坐堂,三十年代即名闻乡里,求诊者甚多;年民国昌乐县政府组织多名中医集中考试,先生拔得头筹;年,年届75岁的先生调医院(医院),与寿光籍名中医曹同文创建中医科,曾任山东省中医协会理事;“文革”开始即被遣返原籍,年11月卒于老家;年12月被医院委员会平反。先生一生生活简朴,诚实待人,通古博学,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尤擅长内妇科杂病,行医60余年,活人无数,深受敬仰。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先生业医后,便逐渐开始收藏书籍,且乐此不疲。家中所藏书量以万册计。梳理起来,主要有三大类:藏书中以医书最丰,占总量的一半以上,曾藏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明成祖朱棣等辑的《普济方》等善本,以及历代诸多中医名家的著述,有的书存有一个版本,又多复本。其中案头书主要有中医学“四大经典”即《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小经典”即《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以及金代刘完素、张子和,元代李东垣、朱丹溪、薛立斋、王肯堂、张介宾著、李中梓,明代万全、孙一奎,清代张璐、闵纯玺、叶天士、徐灵胎、黄元御等历代名中医著述。再一类是经史类书籍。先生九岁入私塾,家藏的“四书五经”成为其成才路上的启蒙教材。后来,自己陆续购进史书若干,如《史记》《资治通鉴》《明史》《明史稿》《清史稿》,以及易经、麻衣相术等相书。先生懂音律,擅吹箫,迷象棋,所藏书籍中也有箫、琴、笛、筝、二胡等方面的音乐书籍,以及棋谱等等。先生自幼便习摩“二王”,收集了苏黄米蔡、颜柳欧赵,以及翁同龢、成亲王、刘墉、铁宝等各路书法家的碑帖、拓片百余种数百幅(册),其中有王羲之《兰亭序》、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苏东坡《赤壁怀古帖》、柳公权《玄密塔碑》等。其收藏的字画具体数量不祥,但数目可观。据其孙郄锡禛回忆:“年,我爷爷遭遣返时,装了十二麻袋字画,用地排车拉到潍县火车站,往昌乐托运,这还不包括平时回老家零星捎带的。”先生的门生肖敬之也回忆说:“记忆深刻的,字画中有八大山人的一幅《喜鹊图》、郑板桥的一幅竹子、宫廷画家郎世宁的一幅画,有何子贞、铁宝、刘墉的对联,有名气的书画家作品中,于右任的一幅字算是比较晚的了。” 先生藏书颇丰,成为当地知名的藏书家。关于书籍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世传家藏。青州府郄氏一族,其中一支于明洪武初年辗转迁居昌乐城北东管庄,历六百余载,族内名医辈出。民国《昌乐县续志·方技传》记载:“郄士让,字礼堂,精内科及痘疹。贫家延请,不计远近,恒徒步往。立方遵古,不炫奇没。后共为醵资立碑,以志德惠。子作美,世其业。”又载,秋浦先生之伯父“郄乐贤,字俊斋,精内科……”。《青州府郄氏族谱》记载,先生之堂兄郄焕然(乐贤之子)“精种牛痘”。《郄秋浦医案·序》中写到:“先世藏书插架,医籍颇多。”先生早期的藏书,大部分来源于家藏,其版本主要是清末、甚至清中期的。二是访之书肆。不管是在昌乐、东北,还是老年在潍期间,对于喜爱的书,先生总是想尽千方百计淘到手,即使有时手头拮据,也把求得一部好书作为头等大事。各家书店是先生最喜欢光顾的地方,每到一处必访,现存上海中华书局印行的一册《吕氏春秋》中,先生记到“年暑假购于平度新华书店。”时年先生75岁高龄,到外地时仍然不忘钻进书架中,以淘书为乐。医疗书籍专业性强,毕竟是小众印刷品,有的新版书在书店不一定能买到,而是从各大书局订购,从现存书目发现,民国版本医术中以上海为主要来源地,与上海千顷堂、锦章图书局、图书集成印书局等近20家书局建立经常性供销渠道。据先生后人回忆,在潍县工作的十年间,先生的月工资.5元,也算得上“高收入”了,但除了拿出自己和一大家人口的生活费外,剩余的基本上买书买画。而到集市“淘宝”是先生的一大乐趣,“逢五排十”潍县集、周末休息日,先生便和弟子肖敬之赶集上店,特别喜欢逛破烂市和文玩店,发现中意的书籍字画便倾囊购进,那十年收获的好书不少,甚至淘得一些孤本、善本。三是友人馈赠。先生爱书,所交朋友亦不乏读书之人,藏书中也有部分是他人赠送。有的是中医界同仁赠送,如现存《校对华佗神医秘传正误表》1册,是居于益都县的另一支郄氏族人郄雅洲参与编写的,于年赠送先生。有的书(包括字画)是给人看好了病,又不收取费用,病人作为答谢礼物送予先生。四是自录手抄。在广采的同时,先生还注重抄录书本,主要缘于两方面原因,遇到孤本难求时,便借阅照本抄录;对于优秀的医书医案,闲暇时抄录,以加深记忆和理解。先生嗜书如命,甚于爱财,但老犹笃学,以抄为乐。目前尚存《万氏女科·卷一》《外科全生集·第七册》等10册,皆蝇头小楷,干净利落。抄录《外科全生集》时,先生已七十三岁,卷末写到:“余历世内科,不谙疮疡,但遇寒湿腿痛,开阳和等汤,药到病除,确有奇效。今读《全生集》,爱其议论透辟,处方稳妥,原命次子韶堂抄录一遍,余亦间录数篇。每录一遍,胜读数十遍。习医者不可以不知此甘苦也!”年,先生的次子郄韶堂抄录《瘟疫扼要》时记到:“闲暇无事,得览医书,见到郑氏遗书之作,为习医者所必读。前有家父所抄之本,今缺下卷,余便为之续抄此书,忽作忽辍,经月余之时间后,完成此任务,使后之学者多此小本,俾或少有益于后人也。” 先生以藏书为乐,更喜爱读书。诊疗之余,手不释卷,要点之处,要么做眉批,要么记按语。先生常说:“读书不能滑目而过,要细玩其味”,特别是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强调以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为基础。尤其对《医宗金鉴》领悟最深,诊病时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先生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古典文学功底深厚,对《内经》《难经》《陈修园医书48种》等经典之作,均能深悟强记,有的到晚年仍背诵自如。对于历史、文学作品亦是如此。二十四史中,尤其喜读《明史》,不仅进行通读,有的卷本多次阅读,先生谓:“《明史》编纂用功之深、叙事之稳、行文之简、记述之完善,诸史无与伦比,余以为可读性最强也!” 注重学、思、践、悟,学以致用,是先生的一贯作风。谈及望诊时,先生常说:“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观其眸子,人焉瘦哉。人体之病邪亦为‘恶’,正气即为‘正’,同理也。”真乃独到之见!对于脉学,先生亦领悟颇深:“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唯有熟读脉学,反复揣摩,自可得心应手。”行医数十载,先生不忘把典型的案例记录在册,和门生肖敬之一起整理《妇科验方》《郄秋浦医案》等。现存于肖敬之老先生处的《郄秋浦医案》中,可以见到先生亲笔题写的序言;“余年弱冠,适值科场停废,设校作人,无志进取,改业学医。医虽小道,于世有补。先世藏书插架,医籍颇多。阅‘徐灵胎《慎疾芻言》,惟清乾时《医宗金鑑》合时适用,谓为源本《灵》《素》,推崇仲景,其博采众论,能严其去取,不尚新奇,全无偏执,且无科不备,实阐明圣学,垂训后人,足为轨范。业医者即不能全读古书,研究此籍,足以名世’。故习医者询读何书,辄以此告之,庶不至从事杜撰,误入歧途。余业医已六十余年,虽泛览各家,藉扩见闻,入主出奴,未尝盲从他家,违背初衷。谛证处方,依归全鑑,澒著良效。自本院设立中医进修班,应调来院担任上课,四月结业,留院应诊,院内始有中医科,转瞬八年矣!余因年老多病,长期休息,间亦会诊,未有专责。遵上级指示,将历年治疗验方追忆摘录,备业医忝考,仅录八十余方,交及门肖敬之整理。自惭固陋,内省抱歉,聊塞指导之责,未敢谓深造有得也。尤望医界方家笔削批判,匡我不逮,有厚望焉!----下工郄秋浦弁言”肖敬之先生也在《郄秋浦医案·前言》中写到:“余师现年八十二岁,行医六十余年,精研妇科、杂病、伤寒等。余随从老师已十五年,余其所见辩证、处方、用药却有独到之处。”不仅如此,年,先生还应邀参与民国《昌乐县续志》的编写工作。兴之所至,先生亦能提笔作诗。整理先生遗存时,竟意外发现书中夹带着“九十一岁秋浦遗墨”的《咏鸡》一首,虽九秩有余书写,但字迹工整,笔力遒劲。诗曰:“有翅难飞远,无官却守晨。一声天下晓,便醒梦中人。”迟暮之年,仍诗心盎然。 先生不仅酷爱收藏书籍字画,景德镇瓷器、景泰蓝、端砚、鸡血石和仿古铜等各类材质印章、鼻烟壶、香炉(仿宣德)等涉猎广泛。只可惜“文革”时期,有的被付之一炬,有的被当作废品处理,也有些散失各处,其中倾其一生经验著就的几册《验方集》也化为灰烬。面对灾难,老先生及家人只能望洋兴叹。年重阳时节,90岁的先生提笔抒怀,引用苏轼《赤壁赋》自我解脱:“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洒脱。书架空空,已没必要为先生所遗憾,那些成就先生的书籍,终究会和自己一样,成为过往云烟。意犹未尽之时,先生再次挥毫,录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自勉:“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所幸的是,先生的藏书,仍有少许得以保存。据统计,目前存世余册,其中也不乏《普济方》《薛氏医按》《景岳全书》《医宗金鑑》《蘭台轨范》《徐靈胎先生医书》等晚清和民国期间版本的医术,约占80%以上,均被先生的后人视若传家之宝。 先生一生救死扶伤,治愈者无算,但盛名之下,仍不忘传承后人。医院工作后,担任地区首届中医进修班《伤寒论》《金匮要略》主讲,致力于传统医学的传承,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专业人才。其门生中,山东省卫生厅原副厅长张奇文、潍坊市原政协副主席姜绍华、医院原保健科主任医师肖敬之,均在中医届享有盛名。先生的数代后人,次子郄韶堂,孙郄锡祯、郄锡禛,曾孙郄汝正、曾孙女郄玉臻,玄孙郄本禄,均一脉相承,从事中医。 随着社会各界对中医文化的不断重视,秋浦先生的医术医案和集藏成果被昌乐县卫生、文化、档案部门进一步挖掘和保护。其医术医案入选“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医方资料被昌乐县档案局征集进馆,年其孙郄锡禛被评为山东省基层名中医。年3月8日,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孙春玲亲临“泊静堂中医馆”指导,对昌乐县在中医药文化保护弘扬方面所作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一代名医,书香满园,誉满杏林。
燕莜惹乡愁
徐一波 站在早春的门槛,盼望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可是,在鲁中山区,汶河北岸,冷雨和雪花还是会时常光顾我的老家,一个名叫东水码头的小村庄。那时候,人们经常会在田边沟旁,河畔林间,荒野堤堰及房前屋后,见到一种野生植物,有着红绿的直茎,紫黑的果实。记得家乡有首诗《长相思》写到:“醉人眸,眸中流,怎泛涟漪乱心头。人消剩空楼。思悠悠,念悠悠,方断生平万种秋。燕飞惹新愁。”于是,家乡人管它叫“燕莜”,也有直呼“焉柚”或“烟油子”,这个叫法有点土不拉叽,但却是灵动接地气,含有点故事色彩。 名字一般都是有来由的。也许,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但对我而言,除了知道这个果子好吃,能解毒消肿治疗口腔溃疡之外,对它却知之甚少。清代潍县人郭子嘉诗云:轶事为传麓台月,当年曾照慕容超。诗句中提到的燕太子,复姓慕容,名超,字祖明,鲜卑人。他原是南北朝时代后燕国丞相慕容德的侄子,从小过着游牧流浪生活。隆安二年(),后燕为北魏所灭,慕容德在广固(山东益都)自立为南燕国王,慕容超被立为太子,送来浮烟山麓台读书。东晋时继位为帝,改元太上,在位6年,终日行围射猎、游山玩水、宠幸权臣、妄杀无辜,是个很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后来南燕与东晋在临朐决战,南燕失败,义熙六年()慕容超在广固被擒,据说被杀时双目怒睁,犹如黑夜星星,死不瞑目。 传说有一次在青州府一带发生了范围较广的瘟疫,境内方圆数百里的牲畜,一头一头地病死了,人也脱不了干系,十室九空,尸横遍野。惟有浮烟山附近村庄一带的耕牛,却没有发病生瘟,而且头头强健力壮。当地几个老农感到十分惊奇,便召集这一带牧童,查问他们每天在哪里放牧?牛儿都吃些什么野草?牧童们纷纷争说:“我们全在浮烟山鹿台一带放牧,那儿生长一种叶子散发浓郁气味、根部发达、结一种黑色浆果的草,果子能吃,酸甜可口,牛儿很喜欢吃。”老农们听说后,就和他们一块上山,果然看见那里漫山遍野生长着这种异草。一老农将其连根拔起,摘下几粒果实,放进嘴里慢慢嚼之,顿感一股带有甜、酸、苦的气味冲入脾胃,十分舒畅。大家品尝后,觉得这种草既然可以治疗牛瘟,是否也能治人病?所以就挖了很多带回村中,洗净捣烂内服,果然一些因受了风寒引起痢疾、不思饮食,身体浮肿的人吃了以后,效果奇好。因这种草药多生于幽燕一带,其特性和莜麦一样,为了让后人记住南燕国慕容超其人心胸狭窄,沉不住气,刚愎自用,猜忌功臣,使南燕国众叛亲离,相互攻杀,国破家亡的教训,当地老百姓就把青州附近生长的龙葵叫做“燕莜”。 燕莜虽然司空见惯,但它的美丽和甘甜以及顽强的生命力,确实令我们惊奇。它开春破土而出,夏初开花,月白的颜色,细碎如满天星星,夏秋时节蔚然一片,挂满层层叠叠的黑眼珠。它对土壤的要求不严,只要有点薄土,便开始蓬勃生长。没熟的时候,它圆圆的果实是绿色的,又苦又涩,误吃之后,会让人喉咙难受,头晕恶心,所以在果子成熟前,它几乎是被孩童遗忘的小东西。因为它是野生天养,路边长的也就皮实一些,牛啃羊踩,人踏车碾,最后鲜有死掉的,基本上还能倔强地挂出几嘟噜成熟的果子。在儿时记忆中可谓占据了一席之地。可惜时过境迁,随着农村种植结构的变化,如大棚种植,地膜覆盖以及田间剧毒农药及灭草剂的广泛使用,那些记忆中的珍稀动植物几近灭绝。虽身在他乡,心中却不时泛起淡淡的乡愁,燕莜在今天却不多见了,大概是没有了以前的土壤吧。想起那个谁家日子也不宽裕的年代,孩子们早早成了家里的“劳力”内心里总有一段感伤。那时干得最多的就是放学后打猪草,因为要担负起喂养家里牲畜的任务。除了偶尔钻进高粱地,顺手折根秫秫秸当甘蔗咀嚼外,完成打猪草任务后,多去找寻那些可以吃的野果子。当时,采食最多的野果恐怕就是酸枣和燕莜了。唯有燕莜美丽的浆果,在我们眼里是一种奢侈。那时候,我们常常等不及它们完全变紫,撸下来就丢进嘴里。虽说有点酸甜算不上好吃,但这也足以让童年的我们感到非常幸福了。有一年,大概是上初中,不知怎的身体中了邪,高烧不退。看医生打针吃药,迷迷糊糊三两天还是不见好转。嫲嫲知道后,挪着小脚,到坡里采了一大把草回来。上锅煮水,凉透后,加式微白糖让我服下。躺了没半晌,已出了一身汗。嫲嫲又拿出一个陶瓷大碗,盛了清水。先在院子里,对着天空默默祷念,后搁在屋里的供桌上。然后,拿了我的衣服,走到大门外,一路叫着我的名字,回来后,披在我的身上。这一晚,我睡得很香很沉,再也没有难受。第二天醒来,高烧也退了,病也彻底好了。我好奇心作祟,曾问嫲嫲,那些煮水的是什么草?嫲嫲说,就是燕莜啊,我还让你吃了果子呢。到底是嫲嫲的喊魂起了作用,还是中草药产生了效力,不得而知。 哦,平凡的燕莜,我孩童的至爱,终于有一天,我又走进了你的视野,仿佛不曾遗忘,重新惹起了我的乡愁。 哦,朴实的龙葵,我至亲的乡邻,你藏起淡淡的感伤,无意人间露芳容,让我在诗酒猖狂之余,常常把一段乡愁站成失魂落魄。小城印象
赵开礼
走进昌乐,一定会为这座小城的的风韵所感动。
小城的血液里流动着历史的秘密,小城的前身需要用神话来描述,是采薇人遮风避雨的草房,是女娲路过时踩出的小径,是姜尚的一尾紅鲤抖落在柳荫下的一洼水渍,被人胡乱写在历史的断章里。如今,首阳山下,山色葱茏,丹水淙淙,小城的身世,是典籍中被风化的一角传奇。
依山造城,傍水而居,是东夷文化中的部落哲学,山明水秀是信仰里最壮丽的风景。生息于斯,人在山水间,自然在心中,精致是小城的气质,如一帧小照,不偏不倚,贴在人们的记忆里。
小城的人,天性从容,有隐士的风骨,智者的飘逸,他们不俗不媚,不随波逐流,不甘于遁丗,他们安心等侯,等醒来的木鱼石在深土里唱歌,等蓝色的宝石在深山里闪烁,等街巷里的绿苔有了开花的梦想,等春暖花开,等一个清明盛世,他们要创造惊喜,造一处人间仙境,造一座世上瑶池,让小城像出浴的圣女,挥舞柔曼的嫁衣,给小城修上边幅,装帧成一部鲜活的故事。
废墟是城市涂改后的败笔,拥挤是都市先天的顽疾,小城是莲藕化身,在换骨时从不给人留下隐痛。楼苑街巷,亭台园场,绝不恋旧怀古,绝不让人触摸那年那月的痕迹。新的彻底,新的干净,新的让人灵魂透明。只有站在山上,眯起眼睛,你才能理解小城的深情,绝不是喜新厌旧,而是对未来的独钟。
楼不是城市的唯一名片,城市的灵气源于天成,城墙太高是一种诱惑。小城是田园里走出的小家碧玉,不喜欢用华贵的外表浪得虚名,她是知书达理的现代女性,深谙古典的深沉与现代的朴素,熟知凝重与浪漫。小城从不过分地强调自己,她把各种文化摆弄的整整齐齐。近山的地方叫山庄,傍水的地方叫海岸,沿路的两侧叫花园,城市的腹心叫相府,至于古典的御园,西式的华府,绝不因落脚小城而孤独。
路是城市的动脉,小城的脉管讲求流畅,新昌路贯通南北,宝通街恒通东西,路宽心舒,路通畅才会走得更远。小城的街巷不设悬念,如小城的居民一样直爽,小城的交通四通八达,绝不故作幽深纠缠行人。小城路广,是天意浑成,更是小城人的秉性。
对小城来说,桥是通向她闺房的门户,小城有了流水的柔情,桥也泄露了小城的隐私,昔日的护城河,做了贵人,造访的客人难以计数,桥也摇身成了风景,并与看景的眼睛产生了默契。号令徒属,扩张领地,小城可谓是政治大腕,城府深的像她的眼睛。
小城改版,绝对是一种预谋,时间与空间的设计,幻想与理性的磨合。这种预谋,丹河可以作证,弯月般的身段,亮晶晶的姿容,一泓水波,别样气质,月亮湾有了名字,注定成为小城的家私。还有那小西湖,一帘幽梦,一城湖景,绝对是江南的风韵,水乡的柔情。复制西湖,是小城的宿愿,钱塘府的珍藏里,早已有天堂的影子。轻挑帘栊,移步西窗,但见杨柳依依,湖波漾漾,绝对是三秋桂子,十里荷香。等到华灯初上,更是一月当空,满城霓虹。原来天上人间,都在小城的梦里。
小城的理性,着实让人叹服,中西合璧,城乡融合,小城深知明天的方向,也洞明自己未来的责任,于是在城的边缘擘画学府,北有二中,南有及第,东有美加,西有北大公学,小城的发展,最终要靠今天的教育。小城的故事里,教育是最生动的文字。
小城是宿命的土著,做一个梦叫做“昌”,像门楣上的灯笼,照出一片辉煌,许一个愿叫做“乐”,像儿童牵着彩球满街跑,连在一起,像喊自己的乳名,于是把它刻进门牌,悬挂在街头巷尾,更有浪漫的人,把它修剪在花丛上,于是那满城繁华,一地青翠,皆是小城代言的声音与表情。
终于明白,小,是大的灵魂,昌乐人的信仰里,没有卑微两个字。
文企联谊……
国庆特刊:鄌郚古国颂
电视散文:白浪河探源
国庆特刊:黄河史诗(上部)
昌乐四镇图文社
企业社会化职能部门
《鄌郚通览》订版,订书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