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树之自然医学篇

此篇是知识树之自然的两大应用科学之一的医学篇,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有关医学的前世因果,现在状况以及未来发展!

毕竟,对于每一位人来说,生老病死都会经历的,那么与医学接触也是必然的。

目录:

前世因果

现在状况

未来发展

一:前世因果

1.古代中医(三皇五帝时期~明朝)

中国的中医学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并尝试草药。

在公元前多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写下了人类第一部医学著作——《祝由科》,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不断增补删改,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并由祝由科里将纯粹的医药分离了出来,形成了后来的中医学。而其中的《黄帝内经》则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防病养生保健康的预防医学观点。

早在周代(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就建医院和医疗制度,周代的医疗机构设有医师、上士、下士、府(管药库)、史(管记录)、徒若干人。下面又分食医(管饮食卫库)、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四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分科。

医师总管医药行政,并在年终对医生进行考核;《周礼》记载“岁冬则稽其事,以制其食”,就是说,医生每年都要通过年终考核增减俸禄。当时的患者已经分科治疗,而且建立病历。

“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规定在死者病历上要写明死因,然后送交医师存档,以便总结医疗经验,提高医疗技术。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病历制度。

在春秋战国(公元前年—前年)时期名医辈出,秦国有名医医缓,齐国有长桑和他的徒弟扁鹊。扁鹊发明了中医独特的辨证论治,并总结为“四诊”方法,即“望、闻、问、切”。

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不治。

后世则尊称他为神医扁鹊。春秋战国时流行的主要医学著作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旁篇》这七本,合成“七经”。

在秦朝(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专门法医——“令史”。秦律规定,死因不明的案件原则上都要进行尸体检验,司法官如果违法不进行检验,将受到处罚。

秦代的《封诊式》对法医鉴定的方法、程序等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在人命案件中,鉴定检验的主要内容有尸体的位置、创伤的部位、数量、方向以及大小等。令史检验完成之后,必须提交书面报告,称为“爰书”,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鉴定和现场勘察报告。

秦代还在世界上医院——“疠迁所”,并制定了最早的治疗传染病的隔离制度。据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中记载:当时规定,凡经医生在给病人检查后发现有鼻梁塌陷、手上无汗毛、声音沙哑、刺激鼻腔不打喷嚏等症状者,一律送至疠迁所隔离治疗。这说明中国古代对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措施,很早就已经是得力有效的。

到了西汉时期(公元前年—公元8年),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已经非常完备,名医则有太仓公淳于意和公乘阳庆。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完善了中医的辨证理论,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临床医学大师,被尊称为医圣。他著有《伤寒论》《疗妇人方》、《黄素方》、《口齿论》、《平病方》等等医书,最终流传下来的医书被并被后人编纂为《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

张仲景采用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在《伤寒论》中归结为“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经由这两种方法辨证论治后,再采用“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疾病。

“八纲辨证”是书中贯彻辨证论治的具体原则,所谓“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运用“四诊”(望、闻、问、切)分析和检查疾病的部位、性质而归纳出来,“六经论治”是整个脏腑经络学说在临床医学上的具体运用。

东汉末年,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华佗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麻醉术进行手术的人,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物,还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健身体操之一“五禽戏”。可惜华佗所著医书的《青囊书》最后被付之一炬。在汉代,大量的医药和历算等书籍传入西藏(《西藏王统记》记载)。在汉代还出医院,西汉时的“乳舍”,是医院。

南北朝时期(年—年)问世了世界上最早的两本儿科专著,即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和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年),太医令秦承祖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医学院。

到了公元6世纪,隋朝完善了这一医学教育机构,并命名为“太医署”,署内分医、药两部,太医令是最高官职,丞为之助理,下有主药、医师、药园师、医博士、助教、按摩博士、祝禁博士,在校师生最多时达人之多。

在唐朝(公元年—年),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药方多达多个,出版了《大医精诚》、《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三本医学著作,后世尊称他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突厥、高句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到了在唐末宋初,儿科专著《颅囟经》问世流行,而世界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公元—年)则受此书启发,撰写了著名的儿科巨著《小儿药证直诀》,后人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北宋时期(年—年),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即太医局,医学分科已经非常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穴位,出版《图经》。北宋的宋慈出版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

在明朝(年—),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成书,这本书不仅是药物学专着,还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本草纲目》刊行后很快传入日本、朝鲜及越南等亚洲地区,在公元17、18世纪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欧洲语言。另一方面,李时珍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大脑负责精神感觉、又发现胆结石病、利用冰敷替高热病人降温以及发明消毒技术的医学家。

2.近代西医(16世纪~19世纪)

西方近代医学是指文艺复兴以后逐渐兴起的医学,一般包括16世纪、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医学。

(1)16世纪

①医学革命。文艺复兴运动中,怀疑教条、反对权威之风兴起。于是,医界也产生了一场以帕拉切尔苏斯(~)为代表的医学革命。

中世纪的医学校中,主要讲阿维森纳的《医典》,以及加伦和希波克拉底的著作。教师照本宣科,一切墨守成规,毫无生气。文艺复兴的狂潮,很快就波及医学领域。帕拉切尔苏斯指出人体的生命过程是化学过程。

他在巴塞尔大学任教时主张用流行的德语写书和讲演,使医学易为大众所接受,这是一件伟大的改革。他重视实践,反对烦琐的经院哲学,反对中世纪顽固的传统和权威观念,他说:“没有科学和经验,谁也不能成为医生。

我的著作不是引证古代权威的著作,而是靠最大的教师──经验写成的”。他勇敢地向墨守成规和盲目崇拜进行斗争,公开焚毁了加伦和阿维森纳的著作。

②人体解剖学的建立。古代的人认为身体是灵魂寄居之处,在封建社会,各民族无例外地禁止解剖尸体。因此,人体解剖学得不到发展,这个时代的医书如加伦所著的解剖学中,解剖图几乎全是根据动物内脏绘成的。反之,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把人作为注意的中心,在医学领域内人们首先重视的就是研究人体的构造。

首先革新解剖学的是意大利的达·芬奇,他认为作为现实主义的画家,有明了解剖的必要,尤其需要了解骨骼与肌肉,于是从事人体解剖。不过,他所绘制的多幅解剖图,传至今日还有余幅。

画得大都准确、优美。他首先对加伦的解剖学发生疑问。他曾往气管吹入空气,但无论如何用力,也不见心脏膨胀起来,于是得出结论:加伦所谓肺与心相通的学说是错误的。他还检查过心脏的构造与形态,他所画的心脏图较以往有关图画正确得多。

此外,他还发现了主动脉根部瓣膜的活动及其性质,证明瓣膜的作用在于阻止血液回流。他所提到的心血管方面的问题,不久就引起了医学家们的注意。

当时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有欧洲最好的解剖教室。于是他到那里任教。年,他将工作中积累起来的材料整理成书,公开发表。这本书就是《人体构造论》。此书指出加伦的错误达多处,如5叶肝、两块下颌骨等。并指出加伦解剖学的依据是动物如猴等。维萨里虽然也受到当时保守派的指责,但他的学生们发展了解剖学。

总之,16世纪欧洲医学摆脱了古代权威的束缚,开始独立发展,其主要成就是人体解剖学的建立。这既表明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新的水平上复活,又标志着医学新征途的开始。

(2)17世纪

生理学的进步。17世纪,量度观念已很普及。最先在医界使用量度手段的是圣托里奥(~)。他制作了体温计和脉搏计。

还制造了一个像小屋似的大秤,可在其中生活、睡眠、运动、进食;在排泄前后,他都秤量自己的体重,如此不厌其烦地进行了30余年。他发现体重在不排泄时也在减轻,认为其原因是“不易觉察的出汗”。这可以说是最早的新陈代谢研究。

实验、量度的应用,使生命科学开始步入科学轨道。其标志是血液循环的发现。

W.S.哈维(~)也毕业于帕多瓦大学,在他以前,帕多瓦大学的解剖学家们曾相继发现并解释了心脏血循的环节。年,西班牙学者M.塞尔维特(~)确认血液自右心室流入左心室,不是经过中隔上的孔,而是经过肺脏作“漫长而奇妙的迂回”。

哈维最先在科学研究中,应用活体解剖的实验方法,直接观察动物机体的活动。同时,他还精密地算出自左心室流入总动脉,和自右心室流入肺动脉的血量。他分析认为血液绝不可能来自饮食,也不可能留在身体组织内,他断定自左心室喷入动脉的血,必然是自静脉回归右心室的血。

这样就发现了血液循环。哈维于年发表了著作《心脏运动论》。但是活体解剖已发展的极为残忍,虐待动物,活体解剖过度应用,必须改革。

显微镜的应用。随着实验的兴起,出现了许多科学仪器,显微镜就是17世纪初出现的。显微镜把人们带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在这以后,科学家利用显微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

临床医学和T.西德纳姆(~)。内科学直到17世纪一直没有什么进展。医术与中世纪相仿,四体液论依然是疾病理论的基础。由于当时医生多研究解部学和生理学,似乎忘记了医生的责任,所以17世纪的临床医学家T.西德纳姆指出:“与医生最有直接关系的既非解剖学之实习,也非生理学之实验。乃是被疾病所苦之患者。

故医生的任务首先要正确探明痛苦之本质,也就是应多观察同样病患者的情况,然后再研究解剖、生理等知识,以导出疾病之解释和疗法”。同时,他非常拥护希波克拉底关于“自然治愈力”的思想。这既说明了当时临床学还很落后,也表明他对人体抗病能力的重视。

(3)18世纪

①病理解剖学的建立。到18世纪,医学家已经解剖了无数尸体,对人体的正常构造已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这基础上,他们就有可能认识到若干异常的构造。

意大利病理解剖学家G.B.莫尔加尼(~1)于年发表《论疾病的位置和原因》一书,描述了疾病影响下器官的变化,并且据此对疾病原因作了科学的推测。

他把疾病看作是局部损伤,而且认为每一种疾病都有它在某个器官内的相应病变部位。在他以后医师才开始用“病灶”解释症状。这种思想对以后的整个医学领域影响甚大。

②叩诊的发明。18世纪后半期,奥地利医生J.L.奥恩布鲁格(~)发明了叩诊。他的父亲是酒店老板,常用手指敲击大酒桶根据声音猜测桶里的酒量。后来,奥恩布鲁格把这个方法用在人的胸腔,以寻找“病灶”。经过大量经验观察,包括尸体解剖追踪,他创立应用至今的叩诊法。但叩诊法的推广应用,还是19世纪的事。

③临床教学的开始。在17世纪以前,欧洲并无有组织的临床教育,学生到医校学习,只要读书,经过考试及格就可领到毕业证书。17世纪中叶荷兰的莱顿大学开始实行临床教学并取消宗教派别的限制,吸收了不少外国学生。到18世纪,临床医学教学兴盛起来,医院中设立了教学病床,H.布尔哈维(~)成了当时世界有名的临床医学家。

布尔哈维充分利用病床教学,他在进行病理解剖之前,尽量给学生提供临床的症候以及这些与病理变化关系的资料,这是以后临床病理讨论会(C.P.C.)的先驱。

④预防医学的成就。E.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这是18世纪预防医学的一件大事。16世纪,中国已用人痘接种来预防天花。18世纪初,这种方法经土耳其传到英国,詹纳在实践中发现牛痘接种比人痘接种更安全。他的这个改进增加了接种的安全性,为人类最终消灭天花作出贡献。18世纪末,工业革命兴起。

德国人J.P.弗兰克(~)写成《医务监督的完整体系》,其中就谈到公共卫生和社会医学的很多问题。同时,还有人呼吁改善监狱卫生、解放精神病人(不能以残酷的方式如戴脚镣、手铐之类对待精神病人)。这类活动主要是个人活动,直到19世纪,政府才逐渐重视这些问题。

(4)19世纪

生物学方面,有细胞学说、进化论和遗传定律的提出。19世纪欧洲医学的主要进展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细胞病理学。19世纪初细胞学说提出,到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R.菲尔肖倡导细胞病理学,将疾病研究深入到细胞层次。他学说的基本原理包括:细胞来自细胞;机体是细胞的总和;疾病可用细胞病理来说明。

②细菌学的建立。19世纪中叶,由于发酵工业的需要,由于物理学、化学的进步和显微镜的改进,细菌学诞生了。法国人L.巴斯德(~)开始研究发酵的作用,后研究微生物,证明发酵及传染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

德国人R.科赫(~)发现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及炭疽杆菌等,并改进了培养细菌的方法和细菌染色方法,还提出科赫三定律。他们的工作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19世纪后30年,是细菌学时代,大多数主要致病菌在此时期内先后发现。

巴斯德还研究了鸡的霍乱、牛羊炭疽病及狂犬病等,并用减弱微生物毒力的方法首先进行疫苗的研究,从而创立了经典免疫学。以后,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的俄国人И.И.梅契尼科夫(~)系统阐述了吞噬现象及某些传染病的免疫现象;年发表微生物间的对抗和它们的变异的论述;20世纪初,又发现乳酸菌与病原菌在人肠中相互拮抗,并用乳酸菌制剂来治疗某些肠病。他对早期免疫学作出很大贡献。

③药理学。19世纪初期,一些植物药的有效成分先后被提取出来。例如,年由阿片提出吗啡;年由金鸡纳皮提出奎宁等。

至19世纪中叶,尿素、氯仿等已合成。年水杨酸盐类解热镇痛药合成成功,到19世纪末精制成阿斯匹林。其后各种药物的合成精制不断得到发展。以后,人们开始研究药物的性能和作用。以临床医学和生理学为基础,以动物实验为手段,产生了实验药理学。

④实验生理学。到19世纪,人们应用物理、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机体,从而逐渐兴起实验生理学。

法国的F.马让迪(~),德国人J.P.弥勒(~)和法国人C.贝尔纳(~)先后用动物实验对神经和消化等系统进行了大量生理研究。他们的工作奠定了现代生理学研究的科学基础。

⑤诊断学的进步。由于病理解剖学和细胞病理学的影响,当时的临床医学中特别注意对内脏器官病理变化的研究和诊断,想尽各种方法寻找“病灶”,使诊断方法不断充实,诊断手段和辅助诊断工具不断增多。到19世纪末检查工作又或多或少地从直接观察病人转变为研究化验室的检验结果。

18世纪中叶,奥恩布鲁格就已发明并改进了叩诊法,然而叩诊法受到当时的守旧医生的轻视和嘲笑,未得到应用。直到19世纪初,法国医生J.N.科尔维萨(~)经20年研究后对叩诊加以推广,才促进了叩诊法在临床上的应用。

发明听诊的是R.T.H.拉埃内克(~),他是法国病理学家、临床家。他从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中,得到对于心肺可以听诊的启示。起先他用耳直接听诊,后来制成听诊器,先用纸制,后用木制。他检查了许多病人,研究了用听诊器发现的各种最微小的现象。

进行了许多尸体解剖,把解剖结果与临床现象相对照,从而改进了听诊法。年,他发表论文《间接听诊法》,并根据这种新的检查方法诊断肺和心脏的疾病。

许多临床诊断辅助手段如血压测量、体温测量、体腔镜检查都是在19世纪开始应用的。利用新的照明装置和光学器具,一系列光学器械相继发明和使用。较早的有德国人H.赫尔姆霍茨(~)的检眼镜,继之喉镜、膀胱镜、食管镜、胃镜、支气管镜等先后发明,这丰富了临床内科诊断手段,并使其后体腔内进行治疗成为可能。

由于化学的发展,临床医学利用化学分析检验方法以检查血液的内容物,大大改进了诊断法。显微镜学的不断进步,促使形态诊断学在临床逐步取得重要地位,它研究机体体液和固体部分的组织结构和有形成分,并研究正常和异常排泄物的结构成分。至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成就,医生的诊断方法更为丰富。

⑥外科学的进步。19世纪之前,外科非常落后。疼痛、感染、出血等主要基本问题未得解决,这限制了手术的数量和范围。19世纪中叶,解剖学的发展和麻醉法、防腐法和无菌法的应用,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外科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现在状况(19世纪~21世纪)

近代医学经历了16~17世纪的奠基,18世纪的系统分类,19世纪的大发展,到20世纪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发展为现代医学。

20世纪医学的特点是一方面向微观发展,如分子生物学;一方面又向宏观发展。在向宏观发展方面,又可分为两种:

一是人们认识到人本身是一个整体;

二是把人作为一个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互作用的整体来研究。

20世纪以来,基础医学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基本理论的发展,它有力地推进了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在20世纪才开始出现。

20世纪医学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科学的进步。年中国曾邦哲(曾杰)提出了系统医学(systemsmedicineandpharmacology)概念和模型,各学科专业间交叉融合,这形成现代医学的特点之一。

医学模式转变——20世纪的医学,由于自然科学的进步,牢固地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在技术上有空前的进步;后来人们看到仅从生物学角度来考虑健康和疾病,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年美国医学家G.L.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张,即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方面综合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以弥补过去单纯从生物学角度考察的缺陷,这对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有重大意义。

总之,20世纪以来,医学获得极大发展。在研究层次上,向微观和宏观发展,从分子医学的实验方法发展到系统医学的理论与实验方法结合并进。学科体系上,学科分立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并进。

年国际系统医学大会在爱尔兰召开,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在苏州成立系统医学研究所,医学研究的国际化倾向日益明显;科学成果的取得,不再只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目前的研究领域大方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法医学、检验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等。

(1)基础医学包括:

医学生物数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生物物理学,人体解剖学,医学细胞生物学,人体生理学,人体组织学,人体胚胎学,医学遗传学,人体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病毒学,人体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医学实验动物学,医学心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医学信息学,急救学,护病学,新中心法则。

(2)临床医学包括:

临床诊断学,实验诊断学,影像诊断学+放射诊断学+超声诊断学+核医诊断学,临床治疗学,职能治疗学,化学治疗学,生物治疗学,血液治疗学,组织器官治疗学,饮食治疗学,

物理治疗学,语言治疗学,心理治疗学,内科学,外科学,泌尿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口腔医学,传染病学,皮肤医学,神经医学,精神病学,

肿瘤医学,急诊医学,麻醉学护理学,家庭医学,性医学,临终关怀学,康复医学,保健医学,听力学。

三:未来发展(21世纪~未来)

AI将会变革医学。

从语音电子病历、智能导诊、智能问诊为代表的虚拟助理,

到AI医学影像实现病灶识别与标注、三维重建、靶区自动勾画与自适应放疗;医疗大数据、医疗机器人实现辅助诊疗,

到利用AI技术与新药研发、老药新用、药物‘筛选结合,进行药物挖掘等。

1.AI+医学影像

"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即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医学影像诊断中,目前这一场景在人工智能医疗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

具体而言,医学影像诊断主要依托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这两项技术。

依据临床诊断路径,首先将图像识别技术应用于感知环节,将非结构化影像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提取有用信息;

其次,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将大量临床影像数据和诊断经验输入人工智能模型,使神经元网络进行深度学习训练;

最后,基于不断验证与打磨的算法模型,进行影像诊断智能推理,输出个性化的诊疗判断结果。

目前,利用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技术,主要用以解决以下三种影像诊断需求∶

1)病灶识别与标注。对X线、CT、MRI等影像进行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定量分析和对比分析,对数据进行识别与标注,帮助医生发现肉眼难以识别的病灶,降低假阴性诊断发生率,同时提高读片效率;

2)靶区自动勾画与自适应放疗。主要针对肿瘤放疗环节进行自动勾画等影像处理,在患者放疗过程中不断识别病灶位置变化,以实现自适应放疗,减少对健康组织的辐射;

3)影像三维重建。基于灰度统计量的配准算法和基于特征点的配准算法,解决断层图像配准问题,节约配准时间,在病灶定位、病灶范围、良恶性鉴别、手术方案设计等方面发挥作用。

从落地方向来看,目前中国AI医学影像产品布局方向主要集中在胸部、头部、盆腔、四肢关节等几大部位,以肿瘤和慢病领域的疾病筛查为主。

2.AI+医疗机器人

医疗机器人是机器人应用的细分领域之一,医院、诊所、康复中心等医疗场景的医疗或辅助医疗的机器人。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分类,医疗机器人又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四大应用领域。

从整体来看,医疗机器人的应用价值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小型化。随着微电子技术不断发展,医疗器械小型化成为一大发展趋势。胶囊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等小型医疗机器人可以为医疗服务提供更为安全便捷的操作体验,辅助或部分替代人类输出或完成医疗活动,为人类肢体动作、视觉、触觉、知觉等带来更为广阔的操作体验范围,实现更为精准的操作触达与反馈,同时亦可为患者带来更少的创伤和痛苦。

2)智能化。智能化的人机交互功能,远程操作与精准控制能力,基于个体状况实现个性化柔性操作,具备环境变化的独立判断与适应能力,随着科技进一步发展,医疗机器人将会更加智能化和精准化,改变传统医疗模式,提升病人的生命质量。

3.AI+药物研发

药物研发主要包括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以及审批上市四个阶段。

目前,药物研发的核心困难在于研发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如靶点有效性、模型有效性等问题,需要通过大量实验予以确认。

而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分子结构进行分析与处理,在不同研发环节建立拥有较高准确率的预测系统,可以减少各个研发环节的不确定性,从而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试错成本,提高研发成功率。

4.AI+健康管理

"人工智能+健康管理"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健康管理的具体场景之中,通常与互联网医疗紧密结合,被视为互联网医疗的深化发展阶段。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应用于风险识别、虚拟护士、精神健康、移动医疗、可穿戴设备等健康管理领域。

其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通过智能终端进行多维度健康数据采集,提升数据应用价值。

2、将健康管理前置到预防阶段。

3、构建医疗数据生态的重要环节。

5.AI+精准医疗

精准医疗是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结合患者的个性化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为其提供定制化治疗解决方案的新型医学模式。

其本质是利用基因组特征、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挖掘、基因检测等前沿技术,对大样本人群和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分析与鉴定,找到精确发病原因和作用靶点,并结合病患个人的实际身体状态,开展个性化精准治疗,提高疾病预防与治疗效果。

精准医疗主要包括基因测序、细胞免疫治疗和基因编辑三个层次。

其中,基于大量细胞和分子级别的基因测序是精准医疗的基础;对免疫细胞进行功能强化与缺损修复是精准医疗在疾病治疗领域的常见应用方法,目前CAR-T和TCR-T疗法备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ingzia.com/jzyx/94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