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要把地球管起来

白癜风不能吃什么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210110/8578059.html

今天,年11月7日,是新华社89岁生日。

新华社的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新闻机构。89年来,新华社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走过革命战争、和平建设、改革开放时期,跨入新时代,向着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目标阔步前进。

提到新华社,网友们更习惯称之为“国社”,这是对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的定义,更是对新华社“上接天气,下接地气”的致敬。

提到新华社,网友们还熟悉一句霸气的标语“新华社要把地球管起来”,去过新华社总社和分社的网友,还会在他们的办公楼内看到这条标语。

事实上,这是毛泽东在年对新华社工作作出的指示,完整的话是这样说的:(新华社)要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

毛泽东为什么要说这句话?这句话对新华社有什么影响?新华社此后取得了怎样的发展?估计绝大多数网友,甚至一些新华社同事,都不太清楚。

今天,在国社89岁生日之际,让我们重温历史,回顾“新华社要把地球管起来”诞生的故事,向新华社致敬,为新华社庆生!

虽然已走过89年,新华社依然年轻。

前不久,新华社刚刚迎来了新一任社长何平。新时代,新征程,期待这位一毕业就到新华社工作、干遍了新华社每一级采编岗位的新社长,带领所有新华人,继续妙笔生花,忠实记录波澜壮阔的大历史,生动书写绚丽多彩的新篇章!

更多有关新华社的情况,请您点击《你是新华社的?你们的新华字典编得太好了!》进行了解。

以下内容摘自《百年潮》年1期,作者万京华:

新华社是毛泽东从战争年代就非常重视的新闻宣传机构,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最早通过无线电台对外播发新闻的通讯社。毛泽东一生对新华社的指示、批示很多,但“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这句话给人留下的印象格外深刻,它对把新华社建设成世界性通讯社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从战争年代的中共中央机关通讯社转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根据中央的要求,新华社在组织上和报道工作上进行了重大变革和调整,实现了向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的转变,同时也迈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年到年的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新华社首次派出大批记者出国采访报道,向全世界传播了在战场上英勇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及朝鲜停战谈判的情形;年的日内瓦会议上,以新华社记者为主要成员的庞大的中国记者团,充分报道了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国政府代表团的卓越形象和外交魅力;年的万隆会议,新华社记者在中国记者团中继续发挥了骨干作用,同时也付出了重大牺牲,沈建图等3名记者在“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失事事件中为国捐躯。此外,从年5月至年10月,新华社已在海外先后建立了香港、伦敦、布拉格、平壤、柏林、莫斯科、新德里、河内、雅加达、华沙等分社和驻外机构。

年秋冬,毛泽东针对当时新华社在发展国外工作方面思想保守、行动迟缓的情况作出指示说:新华社这几年做了一些工作。但是,驻外记者派得太少,没有自己的消息,有,也太少。为什么不派?没有干部?中国这么大,抽不出人?是不是中宣部过去没有管?应该大发展,尽快做到在世界各地都能派有自己的记者,发出自己的消息。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

时任新华社社长吴冷西常被要求列席政治局会议等重要会议,毛泽东关于“把地球管起来”的指示就是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谈到国际形势时指出的。吴冷西曾回忆说:“毛主席提出的‘把地球管起来,就是要新华社迅速地、充分地把世界各国的情况收集回来,把中国的情况传播出去,就是要求新华社担当起中央的耳目喉舌,从国内范围扩大到世界范围,尽快建设成为世界性通讯社。”

毛泽东对于把新华社建设成世界性通讯社的关切之情,还可以从更早一些的事情中看出端倪。

年12月至年春,毛泽东首次对苏联进行访问,当时新华社在苏联尚未设立分社,中央也没有指示新华社派记者随行采访报道,新华社主要根据塔斯社消息,按照毛泽东和中央的指示进行报道。在毛泽东访苏期间,新华社每天都给他发去参考材料以供参阅。毛泽东还亲自撰写了《答塔斯社记者问》,并嘱新华社照塔斯社稿译发。毛泽东回国后不久,新华社即在莫斯科建立了分社,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在国外建立的第一个分社。

抗美援朝战争中,毛泽东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样,非常重视新闻宣传工作。他不仅对朝鲜战场的新闻报道多有具体指示,并且亲自为新华社撰写和修改了一些稿件。毛泽东在给胡乔木的信中提出“关于朝鲜消息,塔斯社的一些不关重要的电讯不应转发,新华社应自己派人去采访发电,或在北京根据内部情况自己写电讯”。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新华社先后派出50余名记者、编辑前往朝鲜采访,并组建了新华社在国外的第一个总分社——志愿军总分社。

在毛泽东提出要新华社“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的指示后,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同志也相继对发展新华社国外事业、建设世界性通讯社问题作出指示。为此,新华社制定了《关于新华社工作中几个重大问题向中共中央的请示报告》,提出了把新华社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通讯社之一的具体目标和步骤。接着,新华社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向建成有影响的世界性通讯社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段时间,新华社各项事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国外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至年年底,新华社驻外分社的总数已达51个,并在18个国家聘请了外籍报道员。很多新华社记者走出国门,走上外交和国际新闻报道第一线,在实践中经受了考验和锻炼。毛泽东非常重视驻外记者发回的报道,他曾亲自接见新华社驻联邦德国记者王殊,对记者在国外的工作提出表扬。

毛泽东还非常重视新华社的参考报道,他经常阅读反映国内情况的《内部参考》,以及主要摘登外电、外报材料的《参考资料》和《参考消息》等参考刊物,并有很多批示和指示。遇有重大国际事件时,新华社常专门组织人力翻译有关参考材料和重要消息,打出清样及时送中央领导参阅。

年1月,毛泽东在新华社(《内部参考》征求意见表上填写意见时写道:“我认为此种内部参考材料甚为有益,凡重要者,应发到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的负责同志,引起他们注意。各大区和各省市最好都有此种《内部参考》,收集和刊印本区本省本市的内部参考材料。”他对《内部参考》等刊物反映的很多问题都给予了具体批示和指示,促进了相关问题的解决。

年毛泽东在多次讲话中提到《参考消息》的编辑方针和发行工作。他说:“发行《参考消息》以及出版其他反面教材,就是‘种牛痘,增强干部和群众在政治上的免疫力”;“党内党外都应该受锻炼,见世面”,“不要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把眼睛封起来,把耳朵封起来,那很危险”;“《参考消息》要总结一下,再行扩大,变成天下独一无二的报纸”。《参考消息》先后几次扩大发行,发行量从份扩大到几十万份,最后发展到数百万份,成为我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年毛泽东就《参考资料》在炮击金门报道的编排和标题方面未能跟上形势、领会中央战略意图的问题进行了批评,并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对《参考资料》编辑方针提出了重要意见。新华社社长吴冷西列席了这次会议。之后,毛泽东还派秘书林克来新华社传达他对《参考资料》的指示。围绕毛泽东的批评和指示,新华社向中宣部递交了报告,决定进一步加强《参考资料》编辑工作,并在原翻译部的基础上成立参考资料编辑部。参编部成立后,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发挥参谋作用,参考材料的质量和数量都有很大提高与增长。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ingzia.com/jzyx/76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