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在奔腾不息的珠江河畔,一栋典雅的西洋风格建筑肃静地俯瞰着底下途经的人流。在黑色拱门右侧的碑石上,清晰地载刻着这样一个时间点,年11月4日。这里,是有着年医院。
在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医院见证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落后状态历经风雨走向独立自强、走向崛起与腾飞的伟大历史进程。作为医院,同时也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它自身亦是这段漫长岁月的最好注脚。这里是见证了无数医学奇迹诞生的学术重镇,也是我国未来医学腾飞的重要据点。
也许数字本身就是一段浓缩的历史,而那数不清的辉煌故事,也藉由一个意义重大的数字呈现而来——一百八十年!
▲博济学院
起:中国西医教育由此起步院址三迁,精神不移
年11月4日,美国传教士伯驾在华商伍怡和先生的帮助下,在广州十三行新豆栏街丰泰行创办眼科医局。伯驾此举的初衷是为了传播基督教,但在长达20年里,由他率先引进的近代西医技术治愈了数以万计的中国百姓,近代西方文明亦藉此得以在中国被传播开来。
年,伯驾出任美国驻华公使,眼科医局由美长老会传教士嘉约翰医生接办,医院达44年。年眼科医局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遭焚毁,嘉约翰遂返回美国为重建眼科医局筹款,于年1月在广州增沙(今南关)觅医院,并正式更名为“医院”,后者即为在中医院。
▲嘉约翰
年,出于提高医疗水平的考虑,嘉约翰将院址迁往仁济大街(即医院现址),欲将医院建医院。之后嘉约翰以医院为基地,医院管理,医院规模,使医院成为当时东医院;同时开办博济医学堂(中山医学院最早起源之一),培养了中国最早一批西医人才,使医院成为中国西医教育的摇篮。
我国西医史上无数个“第一”在这里诞生
最早,眼科医局便设有候诊室、诊室、配药室、手术室和留医室,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间医院。除了各项医疗技术,医局还制定了不少至今尚在沿用的管理措施。如在创立之初,眼科医局就采用挂号候诊的方式。用竹片编上号,派一人在候诊室门口发给病人,按照号码就诊。这种方式大大加快了病人的就诊流程,医院每天能诊治超过名病人。
同时,西医案例记录的建立、手术《协议书》的签订使用均为国内首创。
在建院后的短短三四年间,医院便创造了诸多中国西医史上的“第一例”——第一例治愈睑内翻患者的眼科手术;第一例耳廓再造术,为一位没有外耳而听觉功能正常的男人做人工开口;第一例体外肿瘤切除术;第一例膀胱取石术;第一例截肢手术等等。还包括后来的结石击碎手术、乳腺癌割除术、剖腹产术、子宫颈瘤摘除术、碎胎术、卵巢切开术、阑尾炎手术、甲状腺摘除术。另外,这里还诞生了中国的第一张X光片,中国第一本医学杂志等。
这里培养了中国第一位西医关韬,他是年伯驾首招的三名学徒中最优秀的一位。
这里还造就了中国第一位留学生黄宽。年,黄宽随美国传教士布朗博士赴美留学,是当年中国首批三位留学生之一。年,黄宽施行了中国第一例“胚胎截开术”,是施行此类手术的第一个中国人。
开风气之先,影响辐射全国
现代医学文明通过传教士传入中国,而医院得风气之先,它的诞生标志着西方医学文明正式进驻近代中国,并在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
伯驾建立的眼科医局对于当时的西医入华具有决定性意义,此前,西医入华是偶然、零星的,而眼科医局设立后,西医在中国尤其华南的影响日益扩大,随后出现了住院治疗、医学院校、公共健康计划、产科培训学校等各类近现代医学发展的最初模式。在西医诊疗技术方面,伯驾等医生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医疗实践,影响深远。在眼疾治疗、眼外科、肿瘤外科、切石术、乙醚麻醉、氯仿麻醉等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医治经验。
年,嘉约翰创办博济医学堂,开始系统地培养西医医生,翻译西医学书籍。博济医学堂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堂,也是中山大学医科教育的发端。在西医知识传播方面,嘉约翰翻译及出版的医学书籍达34种,占当时中国医学译著的一半以上,为全国西医教育提供了最早的汉语教材。此外还出版了一批面向民众的普及读物,如《广州新报》、《西医新报》,普及了较为先进的卫生观念,为广泛传播并利用西医开展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在医学教育方面,医院是中国第一所医院,同时也是最早在中国开展医学教育的医疗机构。这里培养出我国第一批西医人才,后者或开办西医诊所、或行医创办医疗协会,或入西医学校任教,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西医在中国特别是华南地区的传播,及现代医学文明和医学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
许多医学传教士在医院熟悉中国文化并学习汉语后,再继续深入内陆行医传教,以扩大基督教影响。由此,“以医传教”的“博济模式”逐渐在中国许多地区传播开来,影响甚至扩展到日、韩等其他亚洲国家。
在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剧烈碰撞中,一批较早觉醒的知识分子深入思考了中国在西方的船坚利炮面前屡屡被动挨打的原因,毅然投身于中国民主革命运动之中。
承: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策源地时至今日,一座高大的纪念碑仍矗立在医院的地理中轴线上,上面刻载着“孙逸仙博士开始学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十七字金色碑文,这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在这里学医和从事革命运动而建立的。医院时,也曾在此碑前留影。
年的秋天,孙中山来到广州,以“逸仙”之名就读于博济医学堂,住在哥利支堂10号宿舍,其自云:“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由是以学堂为鼓吹之地,以医术为入世之谋。”
▲在医院求学时的孙中山
医院作为教会医院,学生得以较早接触先进的民主革命思想,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于此学医,以其人格魅力吸引了一大批追随者。其中最早一批主要来自博济医学堂的师生,如孙中山的第一位革命同志郑士良,中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张竹君,辛亥革命《治国大法》起草人杨襄辅,还有史憬然、尹端模、练达成、陈梦南等革命先驱,他们都是以学医为媒介,从而最早接触了现代西方文明的新知识、新观念,并对中国未来的命运做出了新的思考。
千年前,子贡曾问孔圣:“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如何?”孔子回答:“必也圣乎。”上医医国,其次医人,最好的医生不仅要为病人妙手回春,更要有为国家社会除患祛弊的情怀。医院被冠以国父之名,纵观其史,孙中山等革命先驱的不朽事迹无疑是对“博济”二字内涵的深刻拓展。
深厚的革命渊源是医院名称的由来。年,孙中山在广州发动首次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潜入博济医学堂,在校友杨襄辅的帮助下乘船脱险。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5月9日,出席医院举行的耶稣联合会欢迎会,孙中山号召众人:“同负国家之责任,使政治、宗教同达完美之目的。”
在年、年和年的革命运动中,有超过六百名伤员在医院得到救治,医院慰问并观看手术。有一次,医生把他带到手术室去,当打开第一个伤员的伤口时,孙中山根据伤口的位置准确推测这名士兵是从战场上迅速撤退时从背后被打伤的。年,孙中山曾手令市政府,拨地医院,尔后更首捐千金扩建分院。他一直与医院保持联系,最后一次是为岭南大学校园内的诊所捐献了一千大洋。
年,岭南大学接管医院后,校董事会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筹办孙逸仙博士医学院。年7月,医院与夏葛医学院等院校合并,组成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同时作为岭南大学医学院。建国以后,年,岭南医学院与中大医学院合并;年岭南医学院、中大医学院、光华医学院合并,改名为华南医学院。年改名为广州医学院。年改名为中山医学院,而医院成为中医院。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这里成为了中山医科大学医院。年,医院正式更名中山大学医院,沿用至今。
抗战时期救国救民
年,抗日战争爆发,至年10月,广州沦陷。战火中的医院一片狼藉,满目疮痍。但博济全体职工坚守岗位,四处辗转,为民众服务,为抗战伤病员服务。为了保护长堤本院,维持运转,医院悬挂美国国旗,由嘉惠霖医生主持,部分职工留守,而另一部分职工由黄雯院长带领退至曲江,医院。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医院,改名“医院”。医院被迫迁往文德路留法同学会内,后文德路也被轰炸,部分又迁往医院。随着战事的不断升级,广州万国红十字会开始组织“难民营”。嘉惠霖担任委员会主席,最多时收容难民四万多人,这些人均得到过医院提供的战时医疗服务,包括全体种牛痘、注射霍乱预防针等。
医院冠以“孙逸仙”之名,医院现任院长沈慧勇的解读是:“这不仅是一医院的关系,也不仅是个品牌,而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怀、救人济世使命的传承,医院发展的整个历程。”
转:医教研的繁荣与突破专家学者云集,“八大金刚”占其七
解放前后,一批医学泰斗如国家一级教授林树模、陈耀真、谢志光、钟世藩、秦光煜、陈心陶、周寿恺;二级教授许天禄、汤泽光、陈国桢、许鹏程、白施恩、林剑鹏、孙明、邝公道、毛文书等学者纷纷投身岭南大学医学院,参与新中国的医疗事业建设,医院学脉赓续,大师云集,蔚然兴盛。
▲毛主席接见陈心陶教授
在这些学者中,有的放弃了国外优厚的科研和生活条件,有的则放弃了国民党已购买的全家赴台机票,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救国兴邦的历史使命。当时华南医学院被誉为医科“八大金刚”的八位国家一级教授中,有七位就在今天的医院,其时全国的一级教授总共也不过三十三位,医院的超然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医院后,兢兢业业,相继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在中国当代医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比如,中国现代眼科学奠基人之一的陈耀真教授通过翻译出版《梅氏眼科学》解决了国内眼科学教材的燃眉之急,并创医院;中国临床放射学奠基人之医院为基地创立肿瘤专科,医院;寄生虫学家陈心陶教授在院期间为我国消灭血吸虫病做出了重大贡献。纵观院史,著名生理学专家林树模、儿科学专家钟世藩、病理学专家秦光煜、内分泌学专家周寿恺等大学者都曾为我国医学学科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建国初期,医院的学科建设在国内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但在上个世纪末,医院的发展曾一度显得相对滞缓。年,医院推出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大打学科建设翻身仗”的发展战略,影响深远。尤其近五年来,在建设“中国一流”的竞争意识及强有力的建设举措的推动下,医院的发展势头强劲,学科崛起,在医疗、科研和教学三方面均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医院规模稳步增扩
依托强大的综合实力,百年老院实现了新时期医疗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从医疗规模上看,医院已经成为拥有大批高级医学人才和大批先进医学设备,集医、教、研为一体医院,形成了本院区、南院区、增城院区、中大南校区门诊部“三院区一门诊”的发展新格局,面貌焕然一新。年南院区新住院大楼——逸仙楼隆重开业,医院彻底摘掉了“医院”的帽子。
9年,医院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额度突破千万,其后实现了逐年稳步增长,年更达万元的历年最高峰。医疗技术不断创新,多项手术取得突破,各项医疗数据不断攀升,医院年开放床位近张,年门诊量逾万人次,出院病人逾10万人次,住院手术人数近5万。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9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23个。
科研水平攀踞高峰
百年传承,薪火相继,医院较早建立了完善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医学界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师和名家,多年来为全国、特别是为华南地区培养了一批批具有扎实深厚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医学基础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行业领导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
▲天职为本,抗击非典
▲参与国际医疗援助
医院重视研究队伍的建设,实现了学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医院通过人才的“外引内培”,院内实施“逸仙人才”、国家“杰青”及“优青”种子计划等人才战略,院外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医院的学术骨干不断增多,学术后备力量不断增强,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数年内共引进海外人才13名,其中包括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名、广东省领军人才1名、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人才3名。培养了国家“优青”1名、青年项目获得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8名、广东省“杰青”2名。
教学方针研精钩深
历史的光辉,医院独特的文化品牌,孕育出具有“岭南特色”的临床教学模式。秉承中山大学校训精神、“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和“三基三严”的教学原则,医院成立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我校医科首个临床师资全员培训,设立院内教改课题,建立教学区长工作检查制度,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升。在国家、省、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中,医院实现历史性的突破,立项数居全校医科前列。目前拥有2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生导师70人,硕士生导师人。-年,由医院教师参与指导的实习生代表队连续4年荣获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特等奖。
近五年来,通过扎实的教学工作,收获了优良的教学成果。年医院于风燕博士获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年孙丽娟博士获评“广东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年,温学花硕士获评“广东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合:在历史荣光中继续前行“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在维护生命健康、服务国家社会的理想导航下,历代博济人以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为己任,他们的足迹遍及新疆、西藏地区和非洲。”医院党委书记王景峰如是评价。从伯驾、嘉约翰到孙中山,从抗战、抗击非典到抗震救灾,从援非、援疆到支援基层、扶贫济困,医院医务人员为了人类和平以及健康事业发展而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在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大医精诚、厚德博济的精神庄严地在每一代博济人的心里传承着。
一粒西医的火种,点燃了中国现代文明的殷殷曙光;三个甲子的轮回,见证了中国医学的沧桑巨变。年过去了,医院风雨兼程,前进的脚步从不停歇。年,又将是一个崭新的开始——逸仙人依然在路上。
---iSYSU---
作者:施奉延
编辑:Jonathan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zhongdaguanw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