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公园都安澄江,一条会开花的河

防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al/

△都安县澄江上星星点点的海菜花。

清明后谷雨前的一个多云天,我驱车离开南宁,在薄雾中穿行一个多小时,终于再次走近澄江。时间是年。

早在七八年前的一个傍晚,我初访都安县,与友人在澄江边饮酒,凭栏望去,水流淙淙,黑藻如发的河面闪闪发亮,别有一番风味。但那时,估计连河边的居民都还没有湿地保护的概念。大家也许觉得,这条流经家门口的河流并不稀奇,亘古如此,有何可保护的。不料这一疏忽,让后来兴起的地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湿地的空间。直到年,国内的林业专家来到澄江,才发现这里蕴藏的许多自然财富。都安人很快意识到澄江的价值,迅速对她采取保护措施。如这次前来为我作向导的欧万里女士,曾是一所学校的教师,这些年来,因为亲近湿地、热爱湿地,直接参与湿地的规划和保护建设,逐渐变成了湿地专家。她对澄江湿地的一景一物可谓了如指掌。

01

野生动植物的博物馆

澄江国家湿地公园,其状狭长,在地理方位上,呈西北往东南走向。公园由永久性河流湿地、洪泛平原湿地、喀斯特溶洞湿地及稻田与岩溶灌丛植被组成,是广西内陆一片具有湿地—农田—森林复合特征的多样化生态系统。

那天上午我和欧女士见面后,即从县城大兴桥由南而北直奔县城北端的益犁村。这是一片洪泛平原湿地。来的时候,因路边民房挡住视线,没能很好观察到自然风貌。行到一排民房的终点,才在路的左侧见一株大榕树。树下是一块铺满砾石的平地。欧女士说,这是正在建设中的公园次入口。

穿过入口处,绕到榕树身后,视野就突然变得开阔起来。放眼平望过去,只见一团团嫩绿色的草甸,由近及远浮在浅水之上,给人感觉好像只要用一根长竹篙轻轻一撑,那些草甸便可以自由移动。△石芽和草甸在不远处的草间,有一群正在觅食的白鹭,似乎被我们的脚步惊动,扑啦啦接二连三振翅飞了起来。在近处默默吃草的几头水牛,却不惧怕人,偶尔抬头瞟我们一眼,算是打招呼。这些体积笨重的家伙,肯定没有意识到在它们的脚下和身边,遍地都是宝贝。据统计,澄江国家湿地公园迄今已发现的陆生脊椎动物,共有种,无论是两栖类动物,还是爬行类动物,或是哺乳类动物,均占广西相应动物品种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如蛙类中的黑眶蟾蜍、泽陆蛙、花姬蛙、饰纹姬蛙等,在都安各村庄周围均为常见。但虎纹蛙比较稀罕,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另有黑眶蟾蜍、沼水蛙、泽陆蛙、斑腿树蛙和花姬蛙等6种,属广西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爬行动物中的山瑞鳖和大壁虎,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另有12种属广西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而在所有脊椎动物中,以鸟类为最多,达种,近乎占据澄江国家湿地公园动物物种数的三分之二。此外,便是大量的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因为丰富的水资源,养育了丰富多样的水族居民。我们跳过被积水隔开的草甸,可以轻易看到形如柳叶的鱼群,在明镜般的浅水中飞速游动。这就是都安特有的鱼种丽纹细鲫和南方梅氏鳊。这两种鱼,虽然个体细小扁长,却同样拥有发达的腹棱。在它们几近透明的身躯两侧,各有亮丽的金黄色或棕黑色的细斑纹纵贯全身,极为精致可爱。目前,生活在澄江国家湿地公园的本土特有鱼类,除了丽纹细鲫和南方梅氏鳊以外,还有喜欢钻进水草根部活动的丽纹云南鳅,以及藏身于阴暗角落和淤泥岩洞下面的都安鲇。都安鲇与我们常见的像糟老头一样的大头宽嘴鲶鱼不同,它通体呈梭形,宛如新月,看上去十分俊美又充满力量感。△南方梅氏鳊(Metzialonginasus)△丽纹细鲫(Aphyocyprispulchrstriatus)△都安鲇(Silurusduanensis)以上四种鱼类“土著”,与澄江国家湿地公园内其他64种鱼类居民加起来,占到了广西已知自然分布的纯淡水鱼类总数的25.36%。其中属于鲌亚科的台细鳊,还是我国的濒危鱼种。这样丰富的鱼类资源,皆得益于其栖息地的良好环境生态,而湿地生态环境的持久稳定,无疑离不开陆上丰富多样的森林植被。洪泛平原湿面积约有平方公里,占公园总面积的13%左右。我们站在它的中央四下瞭望,此时天空迷蒙,色如米浆,远处的群山若隐若现。在这片平原湿地里,长得最高的植物,当属三三两两拔地而起的一丛丛凤凰竹和刺楠竹。凤凰竹又称蓬莱竹,为禾本科灌木型丛生竹,竹秆密集生长,秆高在2-7米之间,初为绿色,老后变黄,叶片表面深绿,背面粉白,喜欢生长在水间砾石之上,整个竹子伸展开来形如凤凰展翅,在古代因其盛产竹笋而出名,故又名慈孝竹、孝顺竹。比之大头竹,刺楠竹就显得更加粗野大气,这是一种大型竹材,叶子少,竹竿高大坚韧,可以生长到20多米高,农村常用来建茅屋或砍作水车的盛水筒,故又有“车筒竹”之称。远处起伏的山,近处摇曳的竹子和水,构成了典型的南方景观。而星罗密布在纵横交错的沼泽洼地水域之间的灰黑色的石芽,则为这景观平添了许多硬朗之美。这些尖出地面的喀斯特石芽千姿百态、大小不一,虽系水流冲刷溶蚀岩石而成,却如天上陨石坠落而来,貌似凌乱,实则成群分布,被誉为“水上石海”。行走在石海、草甸间的湿润地面上,每踩一脚下去,都会踩到许多种绿色植被。目之所及,常见的如柔软劲道的凤尾蕨、绿卷柏,紧贴地面的荠菜、七星莲,晶莹剔透的佛甲草、节节菜,娇嫩的紫花地丁、鹅肠草,其貌不扬的火炭母,长相怪异的野老鹳草等等,不一而足,还有更多常人叫不出名字的小型植物。△石海欧女士介绍说,目前澄江国家湿地公园已知的维管束植物,有科属种之多。其中,零星生长在脚下这片湿地中的野生稻,数量稀少、分布区狭窄,被列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我们边走边聊,突然,目光敏锐的欧女士发现了远处一座石芽有异样。顺着她的指示望去,只见石芽旁边的灌木丛上蓬蓬松松挂满了白里透黄的小花。她立即冲向前去。“是金银花!”她高兴地叫了起来,“是野生的金银花啊!”据资料记载,澄江流域湿地具有比较齐全的植物类型,光具有药用植物的种类就达种。但我疑惑的是,桂地山野常见的金银花为何令这位湿地专家如此惊喜?△华南忍冬原来,山区里的人们通常是在山上才看到金银花。清明前后的三四月间,毒蛇活跃,没什么人敢随便走进湿地,因此几乎没人发现这里的树上会爬满金银花藤。欧女士捡起掉落在地上的金银花茶,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向湿地更深处继续寻找,我们还发现了十多处金银花丛。其实,专家们早就在这片湿地发现了金银花物种,只是它在《澄江国家湿地公园植物名录》里的学名,叫做华南忍冬。欧女士不是不懂,她只是为这许多盛开在石芽上的繁花,感到自豪和惊叹罢了。

02

一条会开花的河流

邂逅金银花,意犹未尽。继续往前走,我又被县道右侧的另外一番景象吸引住了。只见连绵的稻田横亘四野,眼前水草丰茂,绿树盎然,鸭群划开水平如镜的碧湖,向青翠层叠的远山游去,好一幅诗意田园的山水画卷。△田园湿地和草甸风光。沿河北上,以澄江为主线,河流两岸各向外延伸50米,都属于湿地公园的范围。短短几公里路程,无论是农家门前,还是没有人烟的地段,均可看到疏密有致接连不断的的树木。像云实、夹竹桃、金樱子、盐肤木这些低矮植物自不必说,更多的是高大的杨柳、枫香、任豆、苦楝、荔枝、榕树、香樟,以及枹栎、榔榆。有的树木主干壮大如象腿,枝干蜿蜒盘曲,树叶密不透风;有的形如电线杆,笔直耸立,枝叶细碎,直插云霄。△澄江行至江中村附近时,我看见路边有一小片任豆树林,特意停下来拍照。这每棵树约有五六层楼高,壮如电线杆,却无人乱采乱伐。在下一个地点德康村,也随处可见路边的农家自栽有玉兰、黄花梨、金钱树等园林树木品种,长势都非常好。都安人爱树护林,澄江边的树木保有量这么多,相比我之前去到过的许多别的乡村而言,的确少见。△任豆穿过德康村,爬上一小段坡路,透过树木的间隙就可以看到碧绿清澈的澄江了。路边有片玉米地,羊肠小路伸向河边。我沿小路走去,终于与澄江河亲密接触。伸手试探了河水,凉爽至极。可惜我的拍摄影水平有限,无法将那些在水底婆娑招摇的水草、长相厮守在河流两岸的一排排老树、长满野生芋丛状如绿色巨龙的江洲拍好。一路上欧女士曾不断跟我说,“澄江是一条会开花的河流。”但在德康村附近的这个水埠头,由于水流较急,我只看见零零星星的白色花朵从上游飘来,传说中的海菜花,却没能先睹为快。因此寻找真正的海菜花,就成为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沿国道行驶抵达国隆村,往东折回国道向三合村去,仅数分钟就抵达位于高岭镇与大兴镇之间的“响水关”。顾名思义,这是一处以石峡为基础的水坝,站于其上,只见水流漫过其间,形成三米多落差,横冲直闯宛如多重交错的瀑布,水花飞溅,响声隆隆。△响水关景点在水坝围成的湖泊上,我第一次看到大规模的海菜花。海菜花属沉水草本植物,是我国特有物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水生药用植物,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它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华南诸省,但近四五十年以来由于水体污染及其它原因影响,其分布面积日逐缩小。在广西,目前只有极少数水域可以生长海菜花。△海菜花澄江上的海菜花,星星点点,远远望去宛如静谧夏夜的梦幻星空。这里的流水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河床生长着茂密的海菜,丝带状的茎叶在水底摇摇摆摆,好似沐浴仙女在浣洗碧绿长发,而浮出水面的浅黄色花朵,则像隔世的精灵停在时间的玻璃之上游移,令人无法形容其妙处。澄江有两个源头,一处是大兴镇九顿村观音山下的燕潭,另一处是太阳村百仰屯的东潭。两潭都是地下河天窗,从天窗涌出的水清澈透明、温度较低,在澄江的中上游主河道水流缓慢的地方,到处都可以看见海菜花。

03

穿越时空的生命之花

时间已近正午,阳光不知不觉间变得猛烈起来。这次探访湿地的行程接近尾声,我们终于来到了澄江的源头之一:九顿村溢流天窗。九顿天窗,当地人称之为燕潭。燕潭背靠群山,平地而出,面积约有数百平方米,俨然一颗巨大无朋的蓝宝石安放在我们眼前。在燕潭的中央有一巨体突出水面,形成约十余平米宽的小岛,岛上生长着一丛喀斯特山区特有的竹子,以及多种草木,它们是这世界上能喝到第一口澄江水的陆生植物。△澄江之源-湿地公园北端的大兴燕潭天窗燕潭北岸,有关部门竖了一块巨幅警示牌,上书:清洁澄江源,保护母亲河。据报道,外国探险家曾在此地下潜到余米深度,他们在86米处,发现了贝类化石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家们还在都安县澄江流域西面的东庙乡地下河天窗中,发现了数量庞大的“桃花水母”群体。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淡水水母,是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的生物之一,距今约有6.5亿年。桃花水母被称为生物进化研究“活化石”,单只直径约有1-2厘米,在每年夏、秋季期间出现,因其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被列为“极危生物”。△桃花水母桃花水母就像一朵朵穿越时空的生命之花,自从在都安被发现至今,几乎年年都有出现,这直接证明了澄江流域周围的地下水质,亘古以来基本没有受到破坏。虽然我没亲眼见过“桃花水母”这类地球生命的祖宗,但能站在燕潭前凝视深邃的蔚蓝色水源,我切身感到了湿地保护的重要性。比如这次对澄江国家湿地公园的探访,我更加了解“地球之肾”——湿地的重要作用。在澄江湿地内,候鸟有了迁徙停歇地,许多野生动植物找到了栖息地,这是生物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此外,澄江湿地生态系统对澄江流域的蓄水防洪除涝、补充地下水、净化水质、提供食物、美化环境等诸多方面,也有不容忽视的调节作用。人们常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在地球上是互联互通的。下游的发达,源于上游的健康,流长因为源远。地球湿地,不一定是河流的源头,但肯定是水系和水网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地球上所有的湿地都能得到人类的切实保护,那么,广大生灵就有福了。

-END-

文×图

侯珏

来源

《广西林业》年第3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ingzia.com/jzbm/69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