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介绍秦伯未先生十分重视的一个防老抗衰老方——首乌延寿丹。延寿丹载于《世补斋医书》,历代医家对其均有阐述。今天的文章主要说说延寿丹的历史,大家也可结合自己的临床和理论知识,尝试着总结归纳延寿丹的“主之”之证。
目前(年)有不少国家的医学家正在研究防老问题,用奴佛卡因注射便是一例。
从中医学来说,早在《内经》里就有这种思想,还指出了许多保健康、延长寿命的“道生”方法,在《神农本草经》里也有利用药物“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等记载。
后来《千金方·服食篇》内附有24个方剂,谓服后可使“白发黑,齿落生,延年益命”和“旧皮脱,颜色为光,花色有异,鬓须更改”等,这都是古代医家企图防老的明证。
当然防老不是简单的问题,在中医理论上还认为不是单纯地依靠药物所能解决的问题。
然而,不容忽视,中药对于老人保健起过良好作用,前人的措施中有极其细致的值得研究的地方。
现在我把《世补斋医书》所载首乌延寿丹和个人使用心得,提供讨论。
01
首乌延寿丹的组成及其制法
清末陆九芝所著《世补斋医书·卷八》有“老人治法”一文,推荐老年进补当以延寿丹最为优越。
这延寿丹用何首乌为主药,所以也称首乌延寿丹;有些地方从延寿引申其义,又叫延年益寿丹。
何首乌本名交藤,唐朝李翱得僧文象遇茅山老人传述何首乌(人名)服食交藤长寿,因作何首乌传。
李翱是文学家韩昌黎的弟子,首乌得其表扬,身价十倍,替代了交藤的旧名。延寿丹以首乌为君药,首乌得到知识分子重视,这就是它的来由了。
首乌延寿丹的组成(原书剂量)是:
何首乌72两,豨莶草16两,菟丝子16两,杜仲8两,牛膝8两,女贞子8两,桑叶8两,忍冬花4两,生地4两,桑椹子膏1斤,金樱子膏1斤,旱莲草膏1斤,黑芝麻膏1斤。
首乌延寿丹的制法比较复杂,苏州王鸿翥药铺的成品,在仿单上根据“浪迹漫谈”写明炮制方法,但核对《世补斋医书》记载,殊有出入,兹取王鸿翥仿单为主,以《世补斋医书》为备注,一并录后:
大首乌:取赤、白两种,先用黑豆汁浸一宿,竹刀刮皮切片晒干,又用黑豆浸一宿,柳木甑桑柴火蒸三炷香,如是九次,晒干为末听用。
(按世补斋云:先用米泔水浸三日,首乌一斤用黑大豆两升蒸之,豆熟取出,去豆晒干,换豆再蒸,自第二次至九次将后八味于末为末前各拌蒸一次尤为妙。)
菟丝子:先用清水淘洗五、六次,取沉者晒干,逐粒拣去杂子,用无灰酒浸七日,入甑蒸七炷香,晒干,如是九次,为末听用。
(按世补斋云:米泔水淘净,酒浸一昼夜,乘潮研碎,微火焙干。)
豨莶草:五、六月间采,用长流水洗净晒干,以蜂蜜同无灰酒拌匀隔一宿,蒸三炷香,如是九次,晒干为末听用。
桑叶:四月采人家所种嫩叶,以长流水洗净晒干,照制豨莶草法九制,为末听用。
(按世补斋云:微火焙干。)
女贞子:冬至日摘腰子样黑色者,用装布袋剥去粗皮,酒浸一宿,蒸三炷香,晒干为末听用。
忍冬花:四月间摘取阴干,照制豨莶草法九制,晒干为末听用。
(按世补斋云:用藤胜于花叶。)
杜仲:用厚者去粗皮,以青盐用姜汁拌炒断丝听用。
(按世补斋云:每斤用蜜三两涂炙,炙至蜜尽为度,或用青盐水浸一宿,所贵在丝,不可炒枯,新瓦上焙干为末。)
牛膝:用怀庆府者,去根芦,净肉屈而不断粗而肥大者为雄,酒拌晒干听用。
(按世补斋云:青盐拌晒干为末。)
以上杜仲、牛膝且莫为末,待何首乌蒸过六次后,不用黑豆汁拌,单用杜仲、牛膝二味同何首乌拌蒸晒各三次,以足九蒸之数。
生地:取钉头鼠尾原支大支者,晒干为末听用。
(按世补斋云:煮至中心透黑,所贵汁不可滤去。)
以上8药共72两,合何首乌亦72两,再合旱莲草膏、金樱子膏、黑芝麻膏、桑椹子膏各一斤,同前药末两捣数千槌为丸。如膏不足,用蜜补之。
两两相比较,王鸿翥药铺和世补斋所载的制法,在炮制上并不一致。世补斋没有把合丸的方法写出。
有人告诉我,生地煮透后即带水放石臼内捣极细,再和入群药捣为丸,这与“所贵在汁不可滤去”的说法符合,而与王鸿翥制法则不同。
究竟哪一种制法对,还待大家研究。
由于首乌延寿丹的修合手续麻烦,采取有时,拣制有规,蒸晒有法,必须保证道地,适合规格,所以明明是丸剂,称之为“丹”。
这丹字含有“赤心无伪曰丹”的意义,似不同于炼丹的丹。
02
陆九芝对于首乌延寿丹的评价
陆九芝在“老人治法”文里指出,首乌延寿丹药方是明朝董其昌传下来的,董其昌在老年时曾经服用此方,须发由白转黑,精力也因而充旺。
康熙时有人收藏董其昌手写此方真迹,字带行草,断为晚年所书。又引梁茝林说,当时达官贵人有很多人服此方调养,都收到上寿康强、黄发变玄、腰脚转健的效果。
陆九芝还把亲身经验来证实,他平日用首乌延寿丹加减,当他写这篇文章时候已近七十岁,双鬓不见二毛,犹能灯下作小字,因而确定为老人滋补最好的方剂。
陆九芝极力推荐首乌延寿丹,其论点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上“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数语。
以为阳固可贵,阴亦不可贱;老人阴分多虚,阳气易旺,对老年人不补阴而补阳,和抱薪救火无异。
所以他十分同意徐灵胎的说法:“能长年者必有独到之处,阳独盛者当顾阴,阴独盛者当顾阳,然阴盛者十之一二,阳盛者十之八九,阳太盛者非独补阴,并当清火以保阴。然世为老人立方,总以补阳为事,热甚者必生风,是召疾也”。
陆九芝并从徐灵胎的主张加以具体说明:
大意是老人阳证,如头热、耳鸣、面赤、目赤、皮肤干燥、大便燥结和脉象洪大等,不难分辨。
但有些人过去肥胖逐渐消瘦,不耐烦劳,手足怕冷,腰脚酸软,筋络拘挛,以及健忘,失眠,口流涎沫,小溲频数,阳痿不举,脉象沉小等症状,都是阴血亏耗,内热消烁,往往误作阳虚。
故强调“老去商量补益方”(张籍诗)只有首乌延寿丹最为合适。
从而,陆九芝又批判了苏州谢善人家刻印“良方集腑”,在首乌延寿丹方后附添的加减法。
加减法中指出,“阴虚人加熟地一斤;阳虚人加附子四两;脾虚人加人参、黄芪各四两,去地黄;下元虚人加虎骨一斤;
麻木人加明天麻、当归各八两;头晕人加玄参、明天麻各八两;目昏人加黄甘菊、枸杞子各四两;肥人湿痰多加半夏、陈皮各八两,群药共数一半,何首乌亦一半,此活法也”。
陆九芝认为:“此方本为阴虚设,已有生地,毋庸再加熟地;况熟地本不治阴虚耶!又云阳虚加附子,更与方意不类,若果以阳虚多湿多痰,则此方全不可用。岂一加陈、半即一变为逐阴乎?
方中诸药,无非养下虚之元,清上盛之热。玄参等物悉本方之所包,岂加味所能尽?此必后人无识,画蛇添足。”
很明显,陆九芝重视首乌延寿丹,主要在于养阴,阴分充实自无阳亢之患,自然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就是健康长寿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