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橗橗”是何物?
织金方言唤作“白橗”、“鸡屎橗”、“栽秧橗”、“牛角橗”的山野果实,在你的家乡,它们又有3着怎样的名字呢?是否还能忆起那独特的滋味,它是否仍旧在你的味蕾上留下深深的印记?
对于在织金农村长大的70、80后一代人来说,这个称呼恐怕并不陌生。或许提及此,已隐隐透露出岁月的痕迹,暴露了我们的年龄。然而,时光流转,记忆犹新啊!
“橗橗”,这是织金人赋予一些野生果实的亲切称谓。在寻常日子里,我们或许早已习惯了大棚中培育出的水果,却少了些许自然的野趣。而“橗橗”这样的山乡野味,为味蕾带来别样的风味。
如今,虽然时光已逝,但那份对“橗橗”的怀念与喜爱却从未减少。它们不仅仅是一种水果,更是一种回忆,一种情感的寄托。
在闲暇之余,或许我们可以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再次品味那些年的“橗橗”,让味蕾再次沉醉于那份淳朴的乡村风味。
在织金
“白橗”是“草莓”的迷你版
“白橗”是“草莓”的缩小版,此说毫不夸张。倘若追溯至远古,二者或许本为一体,只是现在的“草莓”更像是“白橗”经过驯化与放大的产物。细观二者,无论是它们的叶片、花朵,还是果实,除了体型上的“大”与“小”之别,其余皆宛若双胞胎般神似。
“白橗”这看似平凡的称谓之下,实则蕴含着诸多充满诗意的别名,诸如黄毛草莓、白藨(pāo)、白泡儿、白草莓、白蒲草等,每一名字都仿佛为其披上了一层优雅的外衣。在学术上,“白橗”被归类为蔷薇科草莓属的一员,其分布地域相对广阔,主要集中在四川、云南、湖南、贵州等地的广袤山川之间的山坡草地或沟壑旁的林荫下,静静地绽放着生命的华彩。每当果实成熟时,“白橗”便展现出它最迷人的一面。饱满的果实,诱人的色泽,那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芬芳气息,沁人心脾,香甜可口,让人一尝难忘,仿佛置身于童年的山野之间,久久难以忘怀。“白橗”
在我们童年的记忆里,端午佳节前后,总是心心念念着上山“讨白橗”的乐趣。
在织金方言中,“讨”即是“摘”的意思,但织金人更倾向于“讨”这个字眼,这或许与织金人体现出向大自然索取时的那份亲切与和谐。毕竟,“白橗”生于自然,长于自然,我们向自然索取,不正是“讨”吗?
时光荏苒,我们逐渐长大成人,尽管心中仍对那甘甜的“白橗”念念不忘,但忙碌的生活却让我们鲜少有机会亲自上山采摘。于是,每当“白橗”成熟的季节来临,我们只得从街边小贩的手中购得几两或半斤,让那熟悉的香甜滋味,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个长满了“白橗”的山野之间,重温那段美好的童年时光。在织金
“载秧橗”和“载秧”与农事有关
除了“白橗”之外,还有一种名为“栽秧橗”的野果同样散发着诱人的香甜气息。然而,想要一尝这“栽秧橗”的美味,却并非易事。因为这种野果生长的环境往往杂草丛生,稍有不慎,便可能踏空摔倒,甚至可能遭遇虫蛇鸟兽的侵扰,让人望而生畏。
至于“栽秧橗”的得名,似乎与“栽秧”这一农事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许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每当五月时节,正值栽秧之际,这种野果也恰好成熟,于是织金地区的老辈人便将其亲切地称为“栽秧橗”。
久而久之,这个充满乡土气息的称呼便成为了这种野果的正式名字,流传至今。
▲栽秧橗叫黑树莓(树莓的口感偏向甘爽,色泽诱人、滑嫩多汁,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的作用)
“栽秧橗”这一名字不仅富有地方特色,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让人们回想起那些辛勤耕耘的日子,以及那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好时光。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美味的过程中,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勇气,去克服那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障碍。在织金“鸡屎橗”不逊色“猫屎咖啡”在织金,老一辈人竟以“鸡屎橗”这样奇特的名字来称呼这种美味的野果,而其中蕴含的深意不由得引人遐想。莫非是因为它成熟后色泽深邃,如同鸡屎一般,给人以别样的视觉冲击?又或是如同那传说中以其独特风味而令人陶醉的“猫屎咖啡”?尽管“鸡屎橗”的名字听来有些怪异,但并不影其美味赢得人们青睐。
鸡屎猛
▲鸡屎橗叫乌泡刺(夏季采叶,秋季采根及种子,晒干,用于病后体虚,神经衰弱。)
不论是在山间的溪谷、还是灌丛的荒地,总能在一隅之地觅得这一蓬蓬“鸡屎橗”的身影。每当路过,总会情不自禁地走近它,细细欣赏这大自然的馈赠。摘下一捧放在手心里,橙红饱满的果实仿佛闪烁着诱人的光泽,让人心生怜爱,竟舍不得将其放入口中。
每一颗“鸡屎橗”都承载着大自然的馈赠和岁月的沉淀,它们静静地生长、成熟,等待着有缘人的发现和品味。在这看似平凡却又充满奇迹的果实中,我们仿佛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秘与魅力,也体会到了老一辈人独特的智慧与幽默。在织金“牛角橗”与“牛角”有那样渊源织金话称“覆盆子”为“牛角橗”,可为何要称“覆盆子”为“牛角橗”呢?这确实让人费解。我苦思冥想,却始终无法找到“覆盆子”与“牛角”两者之间的共通之处。毕竟,“覆盆子”只是山野间默默无闻的小果,而“牛角”则是牛头上威风凛凛的装饰。从外形到内在,两者似乎都找不到任何联系。然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或许,正是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在某种特殊的情境下,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交集,才人我们织金老辈人称它为“牛角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欢迎在下面评论,以便让更多人了解。覆盆子
这种深藏于山野间的小果,正是我们在八九十年代初中课本上,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读过,不知道你还记得吗?
不过记不得也没关系,现在我们一起再来回忆回忆:“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的“覆盆子”,就是我们织金本土方言喊的“牛角橗”。
对于生活在八九十年代的我们而言,那种独特的酸甜滋味,必定在心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而那个时候想要品尝到“牛角橗”的美味,首先得克服它身上的刺,这些刺仿佛是自然的考验,只有成功避开它们,才能亲近那诱人的果实,品尝到那令人难以忘怀的滋味。
这些诱人的野果,
是不是已悄然唤醒你味蕾深处的馋虫?
何不趁周末闲暇时光,
踏足青山绿水间,
去寻觅一番野趣。
杨月月编辑:金樱子责编:黎撰撰审发:乌卅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