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起儿时打疫苗

文/于锡强

近日,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前来接种疫苗的市民排队等候,接种工作井然有序。卫生部门还采取了网上预约等方式,还有志愿者现场服务,在现场四周张贴了诸如“防疫道路千万条,接种疫苗第一条”“新冠疫苗尽早打,防患未然靠大家”“接种疫苗别再拖,安全保障好处多”等宣传标语。如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年世界上第一支天花疫苗在英国诞生,这种疫苗的原料来自患天花的牛犊,所以英语名称是“vaccine”(来自拉丁语,指“与牛有关的东西”)。其译入汉语时译为“牛痘苗”,它在年的报刊上已很常见。牛痘苗的发明与普及,使得人类彻底战胜了肆虐数千年的天花,同样新冠疫苗也是全球战胜新冠病毒的关键所在。这使我不由回想起了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打防疫针、吃防疫糖丸时的情景。那时一般都是给儿童打预防针、吃防疫糖丸,成年人打疫苗的不多,不像现在还有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带状疱疹疫苗、乙肝疫苗等,很多人都可以接种。

记得儿时第一次是在幼儿园大班时服防疫糖丸。糖丸是脊髓灰质炎疫苗的一种剂型,属于减毒活疫苗。给孩子吃的,将奶粉、糖等作为辅助材料,以使得糖丸的口感能被大多数的孩子所接受,糖丸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糖衣的包裹下,小朋友通过多次口服糖丸,能不断地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最终达到抵抗脊髓灰质炎的目的。由于这种糖丸疫苗怕热,遇热就会影响疫苗效果,所以保存条件要求高,一般都在冬天里服用防疫糖丸。

第二次是接种天花疫苗——俗称“种牛痘”,也叫牛痘疫苗。那时在大西路小学上三年级,不像现在到社医院接种,医院派出医务人员到孩子集中的学校上门服务。学校临时腾出一间教室给学生接种天花疫苗,按班级排队挨个接种,男同学大多若无其事,胆小的女同学捂着眼睛连看也不敢看。那一组医务人员四人是清一色的女同志,她们身着白大褂、戴口罩,两人一组态度亲切和蔼,一边手上忙乎着,一边吩咐我们卷起袖子,说“小朋友不要怕打针、不要紧张一会儿就好”,在进行必要的消毒后,在接种疫苗同学的左臂三角肌处,逐个用钢针画一个“井”字,出血后在上面滴2至3滴疫苗,使其渗入皮内。

天花疫苗接种几天后,胳膊上的“井”字处就会出现红丘疹,逐渐形成疱疹和脓疱,半月左右形成棕色痂疤,痂疤脱落后遗留瘢痕,这是接种疫苗成功的表现。另外还有卡介苗、百白破等等疫苗。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接种天花疫苗、吃防疫糖丸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胳膊上留下的疤痕至今清晰可见,这成为难忘的一段记忆。

来源:京江晚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ingzia.com/jzpf/98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