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作者:痛经医生,不太正常的痛经终结者,你可以为他点赞或者打电话给最好闺蜜举报。反正有了他也就没有痛经啥事儿了。
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错后7天以上,交替不定,连续发生3个月经周期以上,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延期、经乱。本病早在宋代《圣济总录》即有“经水无定”之说。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月经不规则。青春期初潮后1年内及更年期月经先后无定期者,如无其他证候,可不予治疗。月经先后无定期若伴有经量增多及经期紊乱,常可发展为崩漏。妇科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基础体温测定、性激素检查和B超检查有助于诊断。
病因病机主要机制在于气血失于调节,冲任功能紊乱,导致血海蓄溢失常。具体有肾虚、脾虚和肝郁之分。
1肾虚少年肾气未充,或更年期肾气渐衰,或素体肾气不足,房劳多产,久病大病,损伤肾气,肾气不充,开阖不利,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遂致经行先后无定期。
2脾虚素体脾虚,饮食失节,或思虑过度,损伤脾气,脾虚统摄无权及生化不足,冲任气血失调,血海蓄溢失常,遂致经行先后无定期。
3肝郁素性抑郁,或愤怒过度,肝气逆乱、气乱血乱,冲任失司,血海蓄溢失常,遂致月经先后无定期。
诊断要点月经周期不固定,时或提前、时或推后7天以上,并连续出现3个月经周期以上者,可诊断为本病。
本病一般经量不多,经期不长,如出现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者,常发展称为崩漏,应予重视。
辨证论治本病以月经周期或长或短,但经期正常为辨证要点。治疗以疏肝补肾、调理冲任气血为原则,或疏肝解郁,或调补脾肾,随证治之,使冲任和调,胞宫藏泻有度,则月经按期来潮。
1肾虚经行或先或后,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频数,舌淡,苔薄,脉沉细。
肾气虚弱,封藏失职,开阖不利,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故经行先后无定期,肾虚则髓海不足,故头晕耳鸣;腰为肾之外府,肾主骨,肾虚则腰酸腿软。舌淡苔薄,脉沉细,为肾虚之征。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固阴煎(《景岳全书》)。方药:人参10克,熟地黄15克,山药10克,山茱萸10克,菟丝子10克,远志6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10克。
方中熟地黄、山茱萸、菟丝子补肾益精,人参、山药、甘草益气健脾,五味子、远志交通心肾。诸药合用,共奏补肾益气、养血调经之效。
若腰骶酸痛者,酌加杜仲、巴戟天;带下量多者,酌加鹿角霜、沙苑子、金櫻子。若肝郁肾虚者,症见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平时腰痛膝酸,经前乳房胀痛,心烦易怒,舌黯红,苔白,脉弦细。治宜补肾疏肝,方用定经汤(《傅青主女科》)。方药,当归15克,白芍10克,熟地黄10克,柴胡10克,山药10克,茯苓10克,菟丝子10克,炒荆芥10克。方中柴胡、炒荆芥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熟地黄、菟丝子补肾而益精血;山药、茯苓健脾生血。全方疏肝肾之郁气,补肝肾之精血,肝气疏而肾精旺,气血疏泄有度,血海蓄溢正常,月经自无先后不调之虞。
2脾虚经行或先或后、量多,色淡质稀,神倦乏力,脘腹胀满,纳呆食少,舌淡,苔薄,脉缓。
脾虚统摄无权,冲任气血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故致月经先后不定期;脾虚生化气血之源不足,故经色淡红而质稀;脾主四肢、肌肉,脾虚则神倦乏力;脾虚运化失职,故脘腹胀满,纳呆食少。舌淡,苔薄,脉缓,也为脾虚之征。
补脾益气,养血调经。
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加枸杞子、制何首乌。方药:人参10克,炒白术10克,炒黄芪10克,龙眼肉10克,茯神10克,当归15克,炒枣仁15克,木香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枸杞子10克,制首乌10克,远志6克。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当归、枸杞子、何首乌滋阴养血,茯神、远志、枣仁、龙眼肉宁心安神,广木香、生姜、大枣醒脾理气和胃,使脾气健运。诸药合用,共奏补脾益气,养血调经之效。
若食少腹胀者,酌加麦芽、砂仁、陈皮;月经量多者,去生姜、当归,酌加海螵蛸、陈棕炭。
3肝郁经行或先或后,经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有血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精神郁闷,时欲太息,嗳气食少,舌质正常,苔薄,脉弦。
肝郁气结,气机逆乱,冲任失司,血海蓄溢失常,故月经或先或后,经血或多或少;肝气郁滞,经脉不利,故经行不畅,色黯有块;肝郁经脉涩滞,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气机不利,故精神郁闷,时欲太息;肝强侮脾,脾气不舒,故嗳气食少;证属气滞,内无寒热,故舌象正常。脉弦,为肝郁之证。
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逍遥散(《和剂局方》)。方药:柴胡10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薄荷10克,煨姜10克。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薄荷助柴胡疏达之力,当归、白芍养血调经,白术、茯苓、甘草和中健脾,煨姜温胃行气。全方重在疏肝理脾,使肝气得疏,脾气健旺,则月经自调。
若经来腹痛者,酌加香附、延胡索;夹有血块者,酌加泽兰、益母草;有热者,加牡丹皮、栀子;脘闷纳呆者,酌加枳壳、厚朴、陈皮;兼肾虚者,酌加菟丝子、熟地黄、续断。
其他疗法1针灸体针方一:
血海、三阴交、太冲、蠡沟、百会、足三里。
归来、阳陵泉。
每日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日,适宜于肝气郁结者。
方二:
关元、肾俞、太溪。
命门、三阴交。
每日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日,适宜于肾气亏虚者。
耳针子宫、内分泌、卵巢、皮质下、肾、肝、脾。
脑点。
先在耳穴子宫、内分泌、皮质下、卵巢、肾、肝、脾及脑点上,用耳穴探测仪或探针找准所需要的穴位,再把粘有王不留行的胶布贴于穴位上,每3?7日换1次,从月经干净后开始,到下次月经来潮时结束即可。或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15?30分钟,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日。
头针生殖区(双)。
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15?30分钟,月经干净后开始治疗,到下次月经来潮为1个疗程。一般应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2食疗月季桃仁酒月季花9克,核桃仁30克,红糖60克,甜酒60毫升。前3味加水适量煎汤,冲甜酒服用。补肾气,调冲任。适用于肾虚性月经先后无定期。经前每日1次,连服5?7日。
韭菜炒羊肝韭菜克,羊肝克,葱、姜、盐适量。韭菜洗净,切成段,羊肝切片,加葱、姜、食盐,共放铁锅内,用大火炒熟。补肝肾、调经血。治疗肝肾不足型月经先后无定期。每日1次,佐餐食用,月经前连服5?7天。
病案举例陈某,女,38岁,工人
患者近一年来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偏少,经色紫红,经胸胁、乳房胀痛,经行时少腹胀痛,面色晦暗有斑。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月经先后无定期(肝郁气滞兼肾虚)。
柴胡10克,白芍15克,当归12克,丹参20克,女贞子15克,菟丝子20克,郁金15克,香附12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以上方加减治疗3个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面部黯斑变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