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江苏省泗阳县来安集不大,东西长不到一里,街前街后有三四百户人家。兴集也就四百来年,十天四集,四九逢大集,二七逢小集。二七与周边集重集,来人少,故称小集。
集上主要赵姓居多,其余都是杂姓。时间一长,互相通婚,都成蜘蛛网亲戚了。虽是杂姓,都是亲戚,也叫杂姓“近房头”。
集上显赫人物不多,能有头有脸,站街上混的人物倒有几个。他们有一个共同口头语:“人修七世站街头,多吃多少秋麻油(秋:指醬油,麻:指芝麻油)。”他们觉得很自豪,能站街头都是前辈做好事多修行的。
集上这些人物虽小,但从不巴结权贵,更不欺负穷人,就凭一张嘴糊一张嘴,还能糊一家几张嘴。各人都有个性,有的人还有两下怪招绝活。他们从不愁吃上顿没下顿。他们还有一句口头语:“早上没饭吃,晚上有马骑。”
集上还真少不了这些人,不然集上就不热闹了。近日闲得无事,突发奇想,不如将这些小人物故事写写,让中老年人回忆回忆那些人、那些事,让青年人也了解一下过去社会现象。用这些小故事来调调大家的口味。
这些人物和故事多数都发生在解放初的前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
《来安村百年村史》出版后,总觉得有一点缺憾,这冊小人物故事就算对百年村史一个补充吧。
十、怀德医钻一仁心济世涵
———记淮泗名中医赵先生
在上世纪末来安集有位官称赵先生的老中医,他名怀仁,号一涵,祖居淮阴县王营镇。他十四岁就师从淮城名中医徐棣香老夫子,学医五年,出道后即落户来安集,开设了“赵一涵诊所”与“同仁堂”中药店。
上世纪二十年代,西医西药还没进入来安集,集上已有两家中药铺,一曰“毛恒泰”,二曰“马昌本”,因为两家药店仅照单卖药,很少给人家看病,所以生意一般。
而“同仁堂”赵先生因“科班”出师,既卖药又坐堂看病,故而人气渐旺,生意兴隆。赵先生尤其擅长妇科儿科的诊疗,妇女常见病他只要一搭脉不要患者说话就能说出生的什么病,妇女怀孕检查现在靠B超,而那时没有先进仪器,中医检查全部靠号脉,一般中医要知道妇女怀孕要六个月才号出怀的是男是女,而赵先生检查妇女怀孕仅三个月就能号出是男是女。而且准确无误,无一例误诊。真是神奇的很。因此,赵先生的名声越来越大,越传越远,他亦医亦药亦德亦善,声誉传遍淮泗两县,甚至远播盐城、阜宁、滨海多地。书写着“妙手回春”、“药到病除”、“杏林高手”、“华佗再世”等溢美之词的匾额锦旗挂满了他的诊室药店。
亦医
“师出有名”,赵先生十四岁拜名师学医,加之他头脑聪明,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师傅特别喜欢,毫无保留地传授真经给他。他又自学研读《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对一些重要章节能背得滚瓜烂熟,并灵活运用于日常诊疗病人之中。
西医为人看病历来是凭检查诊病。病人来了,三句话没讲,开张检查单,头痛查头,脚痛查脚,小病大查,大病浑身检查,然后凭检查单开药,甚至有些庸医还翻书开药,无一点真才实学。
中医诊病就凭四个字“望、闻、问、切”,这四个字就是中医的精髓。赵先生为人看病就牢牢掌握、灵活运用这四个字。
病人来了,先察言观色对症下药。
望:即望面色,看眼神,视嘴唇。他讲面色有三红、三黄、三黑、三白,什么病都会反映在面色上、眼神上、嘴唇上。
闻:即听和嗅,听其病人说话声音和嗅体内排泄物发出的气味,推断其病因和病情轻重程度,采取什么治疗方法。
问:即问病人生病基本原因,这问有十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
切:即号脉,中医称把脉问诊。
切字在四字中最关键,技术含量最高,四字中最重要,“望、闻、问”是病人发出的信息,而“切”才是显示医术的本领所在。《黄帝内经》里有许多切的论述:具体总结出七个字为“浮、沉、大、小、滑、涩、叉”。根据这七个字来诊断病人的脉象,推断病人身上哪部分病了,然后对症下药。
赵先生为人看病,严格掌握、灵活运用这“四个字”,从医七十余载,救死扶伤万众,从无一例医患纠纷,都源于他的刻苦钻研、善于总结经验、十分敬业的精神。
亦药
俗话说“西医一把刀,中医一把草“。赵先生就凭这一把草行医七十年。
赵先生不仅医术高超,更精通药材加工和药方配伍,一般医生为患者看病,只会诊脉看病,不识药材,开单买药,要么进些丸散膏丹现成的中药,而不能自己配药。而赵先生是自诊病人,自开处方,自抓药配药,很少用现成的药。
什么药材要烘焙、煎煮、碾磨,什么药材需要蜜渍都十分讲究。如用到羚羊角,他会亲手握住羚羊角在石磨上磨成糊状放入汤药中。大小金丹都亲手熬制蜜汁泡制。该脆的上锅炒,该干燥的经常拿出来晒,从不马虎一点点。
亦德
“行行出状元”,“行行德为先”。
任何行业不论它的本领有多大,技术有多高,如果没有德性,本领再大,技术再高,可能也是暂时的,要得长期、永久受人尊重,必须有德,有德有才,无德就是有才也是庸才。
赵先生可是位有医德的高尚人。他七十年如一日,平等待人,贫富一样看病下药,富人分文不多收,穷人有钱没钱照看病。他常说的一句话:“富人穷人到我这都是病人,都用一样药,不能看人下药。”
亦善
赵先生长着一副慈善的面孔,见人面带三分笑,未从开口笑呵呵!与人说话和风细语,真是与人为善。一般小孩子都怕医生,可小孩子不怕他。过去小孩子种牛痘都怕疼,可赵先生为小孩种牛痘,小孩还喜欢,不怕,不哭,他首先给块糖哄小孩,说给小孩膀子上栽花。小孩都喜欢花,都捊起袖子,他迅速在小孩大膀上扎几下针,种上牛痘疫苗,告诉小孩明天就看到花了。小孩给他说的都忘记疼了,就等着看花呢。
解放以后,乡里成立了卫生院。赵先生主动关闭自家药店,把所有药材、用具都无偿投入到卫生院里,后来升任八集区医协会主任。由于公务繁忙,有时分身无术,他就约病人晚间看病,外出工作心里总记挂着病人,千方百计压缩外出行期,如约归来接诊或登门探察患者。
赵先生除了行医和公务繁忙外,还擅长毛笔书法和楹联研究。他的行书、楷书在来安乡首屈一指,乡里写宣传标语少不了他。街前街后谁家喜事需要喜联不请自到,谁家遇白事写挽联非他莫属。年年春节街上大部分人家春联都出自他手。
他治家行医有方,一副治家对联年年贴在大门上“天水绵世泽,务本振家声”。他的人生行医格言是“怀德医钻一,仁心济世涵。”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戎宏宽江苏泗阳人高中文化,现退休闲居,爱好文学,桃源文化研究会会员,有多篇文章在市级报刊发表。
编语编语:遇见不需要理由,无需刻意的追求。